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本文由用户“huhuashe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0-03-12 20:41:00 举报文档

以下为《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时

课  题: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某某、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课堂导语:同学们,比一比粉笔和回形针,哪个长,哪个短?粉笔和铅笔哪个长,哪个短?

一会说粉笔长,一会说粉笔短,这是为什么呢?这根粉笔到底有多长,有多短呢?大家想知道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统一长度单位。(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某某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b靡籦玫亓浚鲜XXXXX惨籦靡籦玫亓浚峁膊灰谎兀?/p>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积累运用

用手一b靡籦玫亓孔雷拥某ぁ⒏呒暗首拥母撸梢砸淮谓右淮蔚夭饬俊?/p>

总结提升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板书设计

一测量课桌的长。(分组活动,汇报交流)

二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文具盒的长。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第二课时

课  题: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及第4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通过量一量,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体会1厘米的实际长度。

学会用直尺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长度。

突破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突破重点。

难点;体验1厘米的长度,并形成直观印象。

突破方法:通过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与学法:

教法:谈话、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

图钉、刻度尺、小木棒、纸条、铅笔、练习本、墨水瓶盒、CAI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老师节就要到了,我们班布置教室挂拉花时发现差了截,同学们准备用彩纸补做一条拉花,还要做多长呢?我们先找根小棒量一量。咦,怎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结论:测量的工具不同,长度标准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为了准确的测量,人匀发明了带刻度的尺子,我们今天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板书: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探究新知

认识厘米。

①认识刻度尺。

大格、小格、数字和厘米。

0刻度线

②认识1厘米。

1厘米有多长(从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从刻度1到刻度2是1厘米,从刻度2到刻度3也是1厘米)

③认识刻度尺上的几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2是几厘米?4厘米有几大格?请同学们说一说。

学生汇报。

用厘米量。

每人发一张纸条,先估计大约有多长,再用刻度尺量一量。

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把尺子上的0刻度线对准纸条左端,纸条右端对着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课件演示测量纸条过程。

测量下面物体的长度。

数学书的长、宽,铅笔的长。

拓展延伸,学会应用

完成“做一做”、练习一第1题。集体订正。

小组使用完成练习一的第2题,量完后互相看一看比一比。

回顾全某某,总结提高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

认识厘米

认识1厘米 从刻度0到刻度1

认识几厘米

用厘米量

教学反思:

本课亮点在于:1、让学生参与本课的目标制订。2、体现两个转变,1厘米长度答案的多样化,从0刻度线开始或从任意刻度线开始量。3、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足之处在于:目标提出后没及时将学生的问题归类。

第三课时

课  题:认识米 用米量

教学内容:第4页例4例5及第4页“做一做”和练习一第3—5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认识单位“米”,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理解1米=100厘米。

学会用1米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米的正确表象,体验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学会用米尺量物体的长度。

难点:体验1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印象。

教学方法:

教法:讨论、演示。

学法:自主探究、小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

刻度尺、米尺、卷尺、绳子、CAI课件。

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提问:

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什么长度单位测量?

你们的哪个手指宽1厘米?

引入新课

请两名同学用厘米刻度尺量黑板的长,并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很麻烦、很累)

对!我们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米”的知识。

(板书:认识米 用米量)

探究新知

认识“米”。

猜1米有多长,用手比划;出示米尺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看看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认识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

课件演示1米里有多少个1厘米

用米量

用米尺量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宽学生的身高等。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铅笔长15米。(  )

课桌高70米。(  )

一棵树高16厘米。(  )

完成练习一第3—5题。

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认识米 用米量

1米=100厘米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教学长度单位米,并教学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课始,运用让学生用厘米尺量黑板感受到太麻烦和太累,从而产生学习用大长度单位量长度较大的物体的兴趣。接着出示米尺,让学生直观感受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然后采用小组合作用米尺测量物体等活动,通过比较,建立1米的表象,在学生头脑中留下1米到底有多长的深刻印象。再让学生比比看看,探索出1米=100厘米,最后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明确测量长度的方法。

第四课时

课  题: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的例6、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点。

使学生学会用刻度尺量线段。(限整厘米和整米)

过程与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线段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找线段、量线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线段和量线段。

难点:掌握线段的特征,会分辨线段。

教学方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

绳子、直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探究新知

感知线段的特征。

老师准备一根绳子,提问:绳子现在是弯曲的,怎样使它变直?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示范:两手一拉绳子变直了。

小结:把绳子拉直后我们两手间的一段可以看成线段。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线段)

看看线段的特点。

小组讨论,汇报。

教师指导:直的、有两个点。线段的两端是线段的两个端点。

出示拉直的绳子。

提问:现在这条绳子是线段吗?为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出示几条不同长短的线段,提问:这些线段长短一样吗?

教师总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而且有长有短。

完成“做一做”

找线段

小组讨论汇报。寻找我们身边的线段。

连线段、数线段。

教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说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小组讨论汇报。

量线段长。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的第2题。

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订正。

总结;这节课我们都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线段的特征:直的,有两个端点。

教学反思:

线段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既抽象又实际,学生难以理解。因此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让学生观察比较。通过拉一拉、比一比、量一量体会线段的特征,形成表象。但本节课还是存在很多缺陷,表现在语言表述不严密、教学设计形式不多、分层次教学显得不够等。

第五课时

课  题:画线段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的例7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探索新知

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演示,直观感知。

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

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全某某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画线段:从尺子的0刻度线开始画起,画到指定厘米数的地方。

教学反思

本节课存在以下缺陷:首先是语言表达欠简洁,其次是教学设计不够丰富,容量不够大,再者没想到画线段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先画两个端点,再连线。但发现本课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难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第六课时

课  题: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的例8及“做一做”和练习一的第8、9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合适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对比活动,使学生初步掌握不同的物品要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不同的长度单位,判断物品的合适单位。

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操作比较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课堂导语:

大家测量知识学得不错,想来考考大家,你们愿意接受挑战么?

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出示教材第7页例8的情境图: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

学生比画13厘米,如果13厘米就这么长,旗杆不可能就这么矮。

我有1米多高,才到旗杆的这个高度,旗杆应该是13米某某。

10个小朋友的高度加起来差不多和旗杆一样高。

一支铅笔都不止13厘米,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

小结:像旗杆这样比较高的物体我们一般用“米”作单位。

使用交流。

你还能举出用“米”作单位的物体吗?

小组讨论,汇报。

交流后小结;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某某“厘米”作单位;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某某“米”作单位。

新知拓展

我们学过长度单位,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汇报。

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7页“做一做”。

完成教材练习一第8题。

总结提升

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需要探究的问题?

课外延伸

教材练习一第9题。

板书设计

长度单位的合理选用

一般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某某“厘米”作单位;

一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某某“米”作单位。

课后反思

本节课要小朋友填入合适的长度单位,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平时不太注意生活中的事物,再加上刚刚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因此这样的题目是一个很大的薄弱环节。有的小朋友甚至会直接拿尺子去测量图中所给出的实物图,真是让人谛笑皆非。这就要求老师时时提醒小朋友到生活中找一找,男女老少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来估测,不至于错得太离谱。

第七课时

课  题:100以内的加法(不进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境图,全面了解画面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理解算理,掌握笔算加法的书写格式,会正确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竖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难点:笔算的计算顺序。

教法与学法:

教法:演示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第11—13页的情境图、小棒。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做好铺垫

口算并说出算法:

12+7=   13+5=   2+17=   

4+13=   8+12=   14+3=

二、合作探究,获得新知

(1)动画激趣导入新知。

出示fiash动画。教材11页情境图。

(2)动手操作,形成表象。

口算。

摆小棒法。

拨计数器演示法。

……

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多种算法。

抛出问题,合作解决。

①多媒体展现,感知竖式。

3 5

+  2

         

3 7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用小黑板出示探究问题。

根据屏幕展现及摆小棒,用计数器方法列出竖式。

说出列式理由。

教学例2。

3 5

+  3 2

         

6 7

对齐数位,从个位加起。教师指导书写。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学生板演,老师指导,集体订正。

35+32=   43+26=

当医生诊断。

判断竖式中的错误并纠正。

知识深化,拓展提高

完成教材13页“做一做”第2题。

板书设计

100以内的加减法(不进位)

35+2=37(人)   35+32=67(人)

3 5        3 5

+  2      + 3 2

                    

3 7        6 7

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课后反思

这是一节计算课,我一改过去说明法则,反复训练的教法,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有的用口算,有的摆小棒,有的想到了竖式计算。孩子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主动,充满自信,从而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第八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利用情境图动手摆小棒,让学生理解进位加法的算理,掌握进位加法的书写格式和计算法则。

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与人合作、与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的算理。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发现法。

教学准备:

第14页例3图、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复习引入

笔算下列各题。

25+42=   36+21=   24+35=

指名回答,笔算不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

探究新知

教学例3:35+37

尝试计算。

汇报交流,请各小组派代表发言。

竖式算法。

学生尝试竖式计算。提问:从哪位加起?竖式中个位相加的得数应该怎样写?

比较总结

例3和上节课的两道计算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反馈练习。

教材第14页“做一做”。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积累提高

森林医生,改正竖式中的错误。

列式计算。

完成教材练习二第4题。

总结提升

在做进位加法时我们要注意什么?

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例3:35+37=72

3 5 个位和个位对齐   相同数位对齐

+  31  7 十位和十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5+2=7

7 2 满十向十位进1

课后反思

教学的问题首先是教师角色的转变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次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本节课应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从而明白算理。让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在老师的点拨下完成学习任务。

第九课时

课 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材练习二第5—11题,教材第14页“思考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算理,掌握算法。

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准确地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过程与方法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及综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细心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理解计算方法,并能在实际中应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练习二第11题的情境图。

教学过程:

复习

口算。

26+8=    7+25=    17+7=

5+57=    42+30=   30+52=

举例说明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要注意什么?

指名板演

29+54=    36+45=    76+18=

学生完成,集体订正。

指导练习

独立完成第9题

完成练习二第5—8题。

第7题,指名板演。

请你当医生

独立完成第6、8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1题情境图。

完成教材第14页“思考题”。

积累运用

练习二第10题。

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总结提高

通过练习总结两位数加法的注意事项。

课后作业:略

课后反思

归纳与总结是一个内容学完后的必要工序,应该认真对待。

第十课时

课  题: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教材第17、18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充分利用情境图上提供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学生一起回答:时针走一大格是—1时;

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

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

老师拨钟,引导5分5分地数到60分,分针走一圈正好是60分,而这时时针正好走一大格,是1时。

板书:1时=60分

三、做一做

(1)老师拨时刻(7:45、 10:50、 11:15、 1:35),学生在纸上写一写,说一说。

(2)老师说时刻(3:45、 1:25、 4:05、 6:55),学生拨钟面。

强调:表示分的数要占两个位置,不满10分的要用0来占位。

四、复习经过的时间

(1)4时再过5分是(  )。 (2)10时30分再过10分是(  )。

(3)8时45分再过5分是(  )。 (4)5时56分再过( )分是6时。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01页第3题。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二十五第12题。

独立完成,小组评议。

六、总结提升

这节复习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课后反思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运用,进一步认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小学疫情防控培训检测试题祁
  2. ——德育处工作总结
  3. 《指数函数及其性质》教学设计
  4. 学校德育工作计划
  5. --1期中教学检查学生意见与建议汇总
  6. 人教八年级英语上册教学设计:Unit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7.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课-测量长度教案-冀人版
  8.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设计
  9.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1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10. 二年级趣味数学教案
  11. 电阻的测量教学反思
  12. 新培训数学教案
  13. 学生体温测量统计表
  14. 《测量》教学反思
  15. 《测量》教学反思
  16. 如何上好一堂作文课

以上为《2016年(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