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行动的意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附件
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行动的意见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启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意见》落地落实,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及省委十一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围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及我省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建设,坚持科技自立自强,以八大科技工程为载体,大力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行动,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推广,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支撑引领能力,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加快乡村振兴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自立自强。围绕国家、产业、市场需求,面向农业农村科技前沿,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优势领域、重点方向、关键环节力争实现自主可控,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把握发展主动权。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技术瓶颈,整合创新资源,部署实施重大科技项目,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突破共性关键技术,构建产业技术体系,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兴农。坚持质量效益优先,加强科技创新引领,提升农业创新能力,加快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业核心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坚持绿色发展。加强科技有效支撑,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产地环境清洁、生态系统稳定,构建农业绿色生产技术体系,实现乡村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富农惠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对接需求、精准施策,促进科技创新与农业生产、农村发展紧密结合。合理配置农业科技资源,创新运行机制,推动农业农村依靠科技惠民增收,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主要目标。
到2025年,全省农业农村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以企业为主体、院所高校为骨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科技支撑引领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用明显增强。
1.科技创新。
到2025年,育成突破性新品种200个,开发新技术150项、新产品300个、新装备50台(套),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00件、评价成果150项,制定技术标准(规程)150个。
2.成果转化。
到2025年,示范应用新品种300个、新技术150项,推广作物新品种1亿亩、畜禽新品种250万某某(只)。
3.创新体系。
到2025年,重点建设农业农村领域省级重点实验室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0个,培育壮大一批涉农创新型企业,新认定涉农高新技术企业50家,新备案涉农科技型中小企业200家。
二、重点任务
(一)培育引进优质专用品种。
实施优质专用品种培育引进工程。围绕粮油作物、经济作物和畜禽水产,推进农作物及畜禽育种攻关计划。启动生物育种、川猪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选育一批优质、高产、绿色、高效、广适的农作物及畜禽水产突破性新品种,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业龙头企业,建设一批核心育种基地,着力提升农业品种自主创新能力,为打好种业翻身仗提供良种支撑。
(二)开展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
实施优势特色产业技术创新工程。聚焦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我省现代农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广机构为主体,市场化服务力量为重要补充,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农技推广体系。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示范推广一批主推技术。着力提升农技推广机构能力,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能履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建立技术培训和知识更新培训长效机制。
(六)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骨干、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农村创新体系。突出源头创新与应用导向,建立支持基础研究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重机制。优化创新资源配置,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进一步改革科研组织方式。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关于实施乡村振兴科技行动的意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