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工程伦理结课论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工程伦理结课论文
——工程伦理案例列举及案例分析
一.案例列举之“疟原虫治癌”事件
案例陈述:
2月14日,疟原虫免疫疗法临床研究项目目组宣布临床研究招募志愿者名额已满。有媒体记录了报名的火爆:百余人汇集到相关医院填写报名表。据报道,在消息传出后,有两万多名癌症患者蜂拥而去,请求报名加入陈小平的“疟原虫治疗癌症”试验。有一个癌症患者家属说:“我父亲已是癌症晚期,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我们这是“死马当活马医”,不管有没有效都要试一试。”正是很多癌症晚期患者及其家属抱着这种“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让再荒唐的、再不可靠的治疗癌症方法,都能被推销出去。但我们应重视癌症晚期病人的生活质量。癌症晚期的病人即使已经没有了可以治好的希望,也还可以接受规范的治疗来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如果要去尝试效果不明的新疗法,也应该选择那些已知比较安全的疗法,以免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带来新的痛苦。医学伦理有一条公认的原则,叫作“不伤害原则”,又叫“无伤原则”,就是要求首先考虑到和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病人或研究对象的伤害。这源于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教导:医生在治疗疾病时,要慎重做出选择,要么对病人有益,要么不对病人造成伤害。如果一种治疗,其害处的确定性大于好处的确定性,那么宁愿不做治疗,以免对病人造成伤害。医学的这种特殊性质也决定着应该不伤害病人成研究对象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病人或研究对良的伤害。在生物医李中”伤害主要指身体上的伤害,包括疼病和痛苦残疾和死亡,以及精神上的伤害和其他损害,如经济上的损失。
目前来看,“疟原虫治疗癌症”不是一种安全的疗法,已知会对患者造成重大伤害。它是要让患者感染疟原虫诱发疟疾,而疟疾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让患者感到痛苦,甚至致命,而且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就“疟原出治疗癌程”的试验而它对病人的害处是明显而且确定的,而对病人的好处是不明显、不确定的,在这种情况下,根据“不伤害伤害原则”,就不应该做治疗。从科学的角度去分析,让疟原虫成为一个能够真.正治愈癌症的“神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学家对科学技术成果怀揣憧憬的同时,对生命科学事业也应保持敬畏,别让盲目自信成为科学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
思考与讨论
20多年前,疟原虫疗法进入中国,在广州等地先后被用来抗击艾滋病和肿瘤。这种通过让患者感染疟原虫,以激活人体免疫系统的疗法,一直以来未引起公众的关注以及科学界的重视。但2019年年初,因为主流媒体的曝光,疟原虫疗法火了。上一次,疟原虫席卷社交媒体,还是屠某某获得诺奖,当年在科研条件以及设备极端落后的情况下,屠某某发现青蒿素抗疟,为全球疟疾患者带来了救命药。这是中国科学的高光时刻。数十年后的今天,中国学者人为地让患者感染疟疾,称可以抗癌,甚至用来治疗艾滋病。疟疾抗癌又要向世界演绎另一个振奋人心的中国故事?
首先,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广州团队使用疟原虫治疗肿瘤的一些具体细节。在研究中,研究者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向肿瘤患者体内注入2毫升含有100万~500万个疟原虫的感染红细胞。此后,患者出现了隔一天一次的规律性发热(疟疾特征性发热),体温最高可达40℃。除了发热以外,病人还可能会出现轻微肝功能损害症状。每个疗程约持续3~6个月,在疗程结束后,通过使用大剂量的青蒿素,将体内的疟原虫杀灭,结束治疗。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疟原虫治疗肿瘤的第一个线索——发热。其次,广州团队的专家表示,使用疟原虫治疗肿瘤是受到了前人利用疟原虫治疗梅毒的启示。在青霉素发明之前,晚期梅毒是严重威胁人类的致命性疾病,有人利用疟原虫感染尝试治疗这些梅毒患者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这是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服务表现为工程师对践行"致力于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和福祉”职责的能动创造。
大学的赛程即将过半,成为优秀工程师的赛程却遥遥在望,这回响,将会激荡在我们人生的起跑线,我们梦想着,有一天,当呜呜咽咽的南曲迷蒙了春江月,敲碎人心的腰鼓裸露出黄土地,我们就跺跺脚,走出去,有一次喷薄、一种悲怆、一迸血气——迈过这一瞬,我们就已成熟、就拥抱环宇、就顶天立地!
最后感谢澎湃老师和陆某某老师的精彩讲解,循循善诱人,精彩绝伦,妙不可言,今后的学习和工作生活中,我们也会牢记两位老师的教诲,爱家爱校爱社会爱祖国,在自己从事的领域里潜心研究,严格遵守各项伦理道德,为人类自然科学研究持续向前推动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工程伦理结课论文》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