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四章.“新月派”及闻一多和徐志摩

本文由用户“jin8893932”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0-15 13:29:06 举报文档

以下为《5.第四章.“新月派”及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四章:20年代新诗(一)

(第四本之一)

第一节:20年代新诗概述(略)

本章教学内容:

一、简要介绍“新月诗派”及其对新诗格律诗的追求。

二、重点讲解闻一多的诗歌主张,介绍《红烛》和《死水》这两个诗集的创作背景和思想内容。分析其代表作《死水》一诗。

三、概要介绍徐志摩创作情况,分析其代表作《再别康桥》

第二节:“新月派”及闻一多和徐志摩

一、“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是形成于20年代中期的一个流派,其源头是胡适、徐志摩等人于1923年在XX发起成立的“新月社”

“新月社”开始在XX成立时,是聚餐会的形式。后来,又发展为“新月社俱乐部”。其成员多数是英美留学生,也有政客、资产阶级文人等。他们的主要活动是诗歌创作及其理论探讨。

“新月诗派”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活动的。

“新月诗派”前期的形成标志是1926年4月,闻一多,徐志摩等在XX《晨报·.副刊》上创办《诗镌》。其主要代表人物除他俩外,还有饶某某,刘某某、杨某某、朱某某,胡某某、朱某某,于某某等。副刊由徐志摩攥写“弁言”,说明其专载创作的新诗和关于诗或诗学的批评及研究文章。《诗镌》是为周刊,共出了十一期。(1926年4月1日始,至6月10日终)该刊虽由徐志摩任某某,但闻一多的艺术思想对人们的影响却更大。

后期的“新月诗派”是指1927年后,围绕着《新月》月刊和新月书店的《诗刊》重新组合的诗人群体。这些人的思想倾向相当复杂。虽然有些人受过闻一多的影响和提携,但因为闻一多后来专门从事学术研究,不久即离开了《新月》。因此,这个诗派就主要接受徐志摩的影响和领导。

当时,在〈新月〉上登载的大多是情诗。情诗几乎成了他们逃避社会斗争,寻找感情安慰的寄托物。为了挽救颓风,闻一多后来曾批评他们“闹着玩”的创作态度,并表扬臧某某家的诗集《烙印》:“具有一种极顶真的生活意义”。只是,这种意见虽促进臧某某家等少数诗人跳出同辈的小圈子,去迎接时代的暴风雨,但却无法挽救整个诗派的没落。终于,随着徐志摩1931年坠机死亡,《新月》月刊于1933年停刊而结束了这个流派的历史。

二,“新月诗派”对新诗格律的追求

作为一个资产阶级的文化团体,“新月诗派”成员相当复杂。其政治态度也并不一致,因此,时常发生分化,归趋也有所不同。有的热衷于政治,有的自视清高,潜心于学术或艺术,有的或先或后转变文风,诗风,走向生活,走向进步。因此,我们不能把当时的进步作家对“新月诗派”落后思想倾向和艺术思想的批判,作为对“新月诗派”的全面评价。其实,“新月诗派”坚持探索中国诗歌的道路,大力提倡新诗格律化,主张诗歌应该有音节,有韵,这对新诗的发展,当然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月诗派”之所以倡导新格律诗,是针对当时新诗的“自由化”。因为,诗同散文还是有区别的。诗歌和音律的关系更为密切,因为其属于韵文这一类。针对着当时诗歌创作的散文化倾向,在当时,虽然可以写散文诗,也可以把诗诗写得散文化,象自由体那样,但是,诗歌却不能只有那样一种形式。所以,从形式的多样化要求,就由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同时,新格律诗比较重视诗歌的艺术,这对于冲破旧格律诗,可以自由抒写以后,新诗创作中忽视艺术追求的偏差,也是一个补正。闻一多等人,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提出新诗格律化主张的。

闻一多的诗

一、生平简介。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XX人。他出身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幼年即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1913年进XX清华学校,在“五四”时期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1922年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和文学。异国生活的艰难遭遇,由民族歧视带来的郁某某,对祖国的思念和向往,都凝聚在1923年出版的《红烛》中。1925年,闻一多回国,先后在XX艺术专门学校和XX、XX、XX等地的大学任教,1928年,出版了第二本诗集《死水》。这是他在回国后面对“死水”般的旧中国社会现实发出的诅咒和抗议,是他从梦幻回到现实之后的痛苦心声。

闻一多是一位深受西方诗歌影响的诗人,也是诗歌方面的理论批评家。他受济慈和李义山的“唯美”影响,其早期追求“唯美”达到了极端。但是,随着生活的严酷,他终于在抗战期间XX间、臧某某等人呼唤“时代的鼓手“。闻一多也是一位治学严谨的学者,更是英勇无畏的斗士。1946年,他终于成长为一个卓越的民主战士而壮烈十牺牲。毛主席曾对他作过高度的评价:“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从而“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闻一多的这种高贵品质,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骨气!

二、闻一多的诗歌主张

闻一多的诗歌主张某某,即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音乐美就是指讲究诗歌的音节(音频),通过诗歌的音节,使你感到有一种音乐的美,这实际上就是诗歌的抑扬顿挫;绘画美指的是要注意辞藻的选择运用,绘画美就是因为绘画是讲究线条、色彩的,所以,以语言作工具的诗歌创作的绘画美就是讲究辞藻;所谓建筑美,虽不是盖房子的那个建筑,但却具有相似之处,这就是指诗歌的构成,构造,即闻一多所说的“节的匀称和句的匀齐”。构成的诗既然整齐、这就是建筑美。

要求如是之三美,是否会影响诗歌内容的表达呢?闻一多的回答是肯定的。他说:对于不会做诗的人,格律是表现的障碍物,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作家,格律便成了他们表现的利器。这也即是说,格律不仅不妨碍内容的表达,反而会有助于感情的表现。有人认为,新的格律就好像给人们戴上新的镣铐一样,戴上镣铐跳舞是不舒服的。但是,闻一多却认为,越是如此,越是跳得好,那才是艺术XX的表现。

这样,闻一多的主张和郭沫若的正好相反对。郭沫若认为,诗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或者说从心里流露出来的。然而闻一多认为诗就是要做,这就是艺术上的追求。他认为,自然并不都是美的,美不是现成的。如果没有选择,那么就没有艺术。因此,他强调艺术美要高于自然美。写诗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尤某某“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唐代诗人的那种”苦吟”作风甚为欣赏。

(徐志摩《晨报.副刊.诗镌》第11期,1926.6.10日,面对格律的流弊和理论自身的缺憾,徐志摩如是说:“谁都会运用白话,谁都会切豆腐似的切齐字句,谁都能似是而非的安排音节——但是诗,它连影儿都没有和你见面!所以说来我们学做诗的一开步就有双重的危险,单某某‘内容’容易落了恶谥的‘生铁门笃儿主义’或是‘假哲理的唯美学派’;反过来说,单某某外表的结果只是无意义乃至无意义的形式主义,就我们诗刊的榜样说,我们为要指摘前者的弊病,难免有引起后者弊病的倾向,这是我们应该时刻引以为戒的”)

然而,应当指出的是,闻一多主张新诗的格律化,虽有追求形式和技巧的一面,但绝不是开倒车,而是对完全不讲节奏,韵律,对于纠正新诗的过分散文化,的确起了积极的作用。同时,闻一多还认为,格律也可以根据内容而变化,也可以是多样的,并不是一定都是豆腐块式。他的《洗衣歌》一诗,其实就是这种理论的实践。当然,还创造了其他多种的新形式。

三、《红烛》和《死水》的创作背景及思想内容

闻一多的诗歌创作,大都收在《红烛》和《死水》这两个集子里。出版于1923年的《红烛》,除了《孤雁篇》和《红豆篇》这两部分是在美国所写,其余大多数是1920年至1922年初,诗人在清华学校读书期间所写。从这些早期的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青年时期已经对现实表现出不满,对军阀混战的局面也无限痛恨。在他看来,黑暗现实就像是“苦雾”笼罩下“死睡”着的“一条大河”,“没有真,没有美,更哪里去找光明”!(西岸)因此,诗人于1922年怀着满腔热情和追求西方文化的幻想去美国学习。在美其间,他不仅目睹,而且切身体察到中国留学生在那里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于是,就又把满腔愤懑写进了诗篇。这就是《红烛》中的《孤雁》、《太阳吟》和《忆菊》诗篇等。这也被人称为诗人的爱国思乡诗。

出版于1928年的《死水》,是闻一多1925年6月归国后的作品。当时,诗人怀抱着热烈的情绪,回到了自己日夜思念的“如花的祖国”。但是,让他遇到的却是“五卅”之后的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局面。于是,他愕然,失望,并且满腔愤懑。这时候,诗人的眼睛从过去的“唯美’追求转向现实,看到了人民伤心惨目的情景。对人民的关注,对祖国的同情,促使闻一多开拓了诗歌创作的领域。如《静夜》,《发现》和《死水》等诗,不论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题材涉及的方面,以及诗人思想的深度或艺术的表现能力,都比《红烛》里的作品前进了一大步。

总括《红烛》和《死水》这两部诗集的作品看,爱国主义的热情像一根红线似的贯穿着这两部诗集,并表现为三个相互渗透的内容:

(一)、对帝国主义民族歧视的痛恨,如《洗衣歌》等

(二)、对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华民族的热爱和眷恋,如《太阳吟》等。

(三)、对当时国内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所感到的失望和忧愁。如《死水》等

以下简单介绍《洗衣歌》、《太阳吟》,分析《死水》

《洗衣歌》

洗衣是美国华侨最普通的职业,因此留学生常常被人问道:你的爸爸是洗衣裳的吗?许多人忍受不了这种侮辱,然而洗衣的职业确乎含着一点神秘的意义,至少我曾经这样的想过,作洗衣歌。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铜是那样臭,血是那样腥,

脏了的东西你不能不洗,

洗过了的东西还是得脏,

你忍耐的人们理它不理?

替他们洗!替他们洗!

你说洗衣的买卖太下贱,

肯下贱的只有唐人不成?

你们的牧师他告诉我说:

耶稣的爸爸做木匠出身,

你信不信?你信不信?

胰子XX耍不出花头来,

洗衣裳原比不上造兵舰。

我也说这有什么大出息,

流一身血汗洗别人的汗?

你们肯干?你们肯干?

年去年来一滴思乡的泪,

半夜三更一盏洗衣的灯。。。。。。

下贱不下贱你们不要管,

看哪里不干净哪里不平;

问支那人,问支那人。

我洗得净悲哀的湿手帕,

我洗得白罪恶的黑汗衣,

贪心的油腻和欲火的灰,

你们家里一切的脏东西,

交给我洗,交给我洗。

(一件,两件,三件,)

洗衣要洗干净;

(四件,五件,六件,)

熨衣要熨得平!

表现对帝国注义民族歧视痛恨内容的《洗衣歌》选自闻一多的诗集《死水》,该诗写于1925年春天,当时闻一多尚还在美国留学,不久即回国。

《洗衣歌》通过在美华人替资本家终年洗衣,备受凌辱的事实,反映了华侨飘零异国的血泪生活,表达了闻一多反对民族歧视的民主思想和爱国情怀。

在艺术上,这首诗除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外,还有小序和副歌的加入,即在这首诗前,有一段70多字的小序用以交待写这首诗的缘由。同时,诗的首尾两段也均有一内容相同的副歌,描写表现的是洗衣熨衣的情景,前后反复,增强了诗的真实感,从而深化了诗的意境,更突出了作者对资本家的揭露已及痛恨和蔑视之情。

《太阳吟》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的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某某——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生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XX城里的宫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太阳啊,这不象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表现对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华民族的热爱和眷恋内容的《太阳吟》,选自作者的诗集《红烛》,是闻一多1923年7月赴美留学后的诗作。《太阳吟》实际上是闻一多的思乡吟,是一首爱国思乡的诗。全某某12段,每段三行。该诗真切地抒写了旅居国外的“游子”思念祖国、思念故乡的心情,把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得缠绵曲折。

想象的丰富和神奇是该诗最突出的特点。

诗人在举目无亲的异国他乡,借助太阳这一形象展开了“神思”,他时而地下,时而天上,时而西方,时而东方,时而茫茫的宇宙,时而深秋的故乡,真可谓是“精骛八极,心游某某”。特别是在第三、第四两段,诗人居然希望太阳驾起龙某某,把五年当一天跑完;竟然想到要骑上这“神奇的金某某”,以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意境的宏伟开阔,色彩的神奇瑰丽,不仅使诗歌的内容丰富深括,而且充满着积极的浪漫主义。

表现对当时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悲惨景象所感到失望和忧愁内容的《死水》将详细分析。

四、爱国、唯美和颓废相统一的〈死水〉

1、《死水》的创作时间和原因

《死水》当算闻一多的代表作。该诗创作于诗人归国以后的1926年4月。一说是归国后的1925年。此取前说。

在美国时,为了表达对祖国最诚挚的热爱,闻一所写了很多思乡的诗,如《太阳吟》、《忆菊》等,特别是《忆菊》一诗,诗人热情地唱道:

啊!自然美底总收成啊!

我们祖国之秋底杰作啊!

我们的庄严灿烂的祖国,

我的希望之花又开得同你一样。

我要赞美我祖国底花,

我要赞美我如花底祖国!

在此,诗人对祖国的深情颂扬,充分体现了他回国前希望以身以学报效祖国的真情。可是,当回国以后,他看到的却是一场噩梦。在《死水》之《发现》里,作者又这样写道:

我来了,我喊一声,

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

不对!不对!

因为,“五四”落潮后的中国,军阀混战,鬼蜮横行,整个中国社会就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据闻一多的朋友饶孟侃后来说:“《死水》一诗,即君见西单二龙坑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显然,正因为诗人对军阀统治下旧中国的黑暗和腐败深为不满,感情的海洋里激起了滚滚的波涛,于是,眼下的臭水沟便触发了诗人创作的灵感和冲动,以至浮想联翩,终于触动了诗人的意境,

强烈的诅咒,憎恶噩梦般的现实,在“死水”下剧烈涌动着的炽烈的爱增情感,这就是“死水”所体现的爱国情感。

2、朗读全诗并串讲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某某,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酿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我们知道,闻一多在1925年回国以后,他执著于现实的冷静态度代替了过去那种奔放的热情和瑰丽的想象。因此,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由对祖国的热情歌颂转为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对祖国现状的不满和憎恶,化作更内在,更深沉的挚爱。《死水》,就是这一内容的代表作。

请看: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用一沟死水来比喻当时保守窒息,内忧外患的旧中国是再恰当不过了。这也是诗人从美国回来后所见所思的形象抒怀。惟其如此,连半点漪沦都吹不起,这一沟“死水”就只能令人绝望了。诗中的“绝望”,实在是批判的宣言,而且批判的手段是独特的。这就是: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在这里,诗人将对祖国的爱和对现实的恨交揉在“不如”和“爽性”这样愤激的言词之中,这不是“无可奈何的愤慨心情”的表露,而是一种主动进攻的态势,显示着彻底否定的批判力量。

请看第二段: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某某,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霰。

该诗的第二段是由第一段的后两句引发出来的,写的是想象中的破铜烂铁和剩菜残羹在“死水”里发生的种种变化。

第三段又是针对着第二段的后面两句即: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某某,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霰。作者以此来进一步写“死水”呈现出的各种状态:

让死水酿成一沟绿酒,

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小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纹咬破。

在这两段诗里,诗人故意用了一系列美丽的词藻,如“翡翠”,“桃花”,“罗某某”,“云霰”,“绿酒”,“珍珠”等等,来描绘丑恶的事物。通过反衬,构成强烈的对比,使丑恶的事物更加丑恶,从而激起人们改造黑暗现实的强烈愿望。

第四段的前两句即: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这两句可以说是对前两段的描绘作了小结,说明这一沟“死水”的形态,色彩是鲜明的,想象中再加上这一段的后两句即: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就说明,“死水”不但有形有色,而且还有了声,从而更反衬出这一沟“死水”的死寂。

该诗的最后一段依然是承上启下而来,开头用的是重复句:“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诗人强调这个判断毋庸置疑;接着,笔锋一转,正面指斥:“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将上面所有的描写全部否定,达到了对现实完全否定的目的。那么,将要如何呢?请看作者的结尾: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他造出什么个世界。

这里的意思是说,不如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然后,美的东西才能破土而出。在此,爱国、唯美和颓废在“死水”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虽然如此,但更重要的,诗人是在讽刺、诅咒、揶揄的后面,希望“死水”早日死亡,以便“春水”早日诞生。

3、《死水》的成就。

(1)、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我们读过《死水》,就会觉得其中埋藏的是一座即将喷浆吐焰的火山,诗人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此火一般喷薄而出。

只是,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在其反语中表现出来的。关于这反语,一个是“美处见丑”,这在作品中比比皆是,如前面我们分析过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越是用美的辞藻,就越是显示出其事物的丑陋;另一个反语则是:“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我们认为,从全诗的倾向以及前几节的反语手法来看,这里表现的是诗人的积极态度,即借反语彻底否定死水的丑恶及其其前途。这样,就蕴藏着作者火山爆发般的爱国主义激情。

关于此,闻一多于1943年1月5日给臧某某家的信中作过说明:“我只觉得自己是座没有爆发的火山,火烧得我痛,却没有能力(就是技巧)炸开那禁锢我的地壳,放射出光和热来。只有少数跟我很久的朋友(如梦家)才知我有火,并且就《死水》里感受出我的火来。”这就是说,作者在“死水”的下面,有一座没有爆发的火山,那蕴藏着光和热的岩浆就在“死水”的下面鼓涌运行。尽管全诗未曾对这潜藏的火山有所描述,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他不妥协的精神中看到火一样的思想成就。

(2)、具有“三美”的特征。

“三美”是《死水》的突出特色。

首先是具有“音乐美”。这就是,诗人讲究每一诗行的音节即音顿的一致或变化的规律性。再一个就是讲究间行押韵,允许段与段某某。该诗共有20行,每一行都是四顿,做到了音节的一致;每段一韵,段段某某,因而,读来顿挫有致,节奏鲜明,具有听觉的美感。

其次,具有“绘画美”,指的是诗歌选用的辞藻具有鲜明的色彩,尽管全诗写的是丑恶,但是却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贴切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如柳树本来是绿色的,可诗人偏偏写成“河岸上的金某某”。一个“金“字,它既说明是晚霞的余辉给柳树镀上了一层金色,同时,也为整首诗增添了富丽的色彩。

另如,“在康河的柔波里”一句,“柔”字用得更巧,它和诗的一、二小节中的“轻轻”和“荡漾”相互接应,这样,就更加深了清丽柔和的意境。

诗人在锤炼字句上下了大工夫,但却丝毫不显雕琢的痕迹,一切都像是顺其自然,其实,则体现着作者的匠心。如把“河畔的金某某”喻为“夕阳中的新娘”,不仅亲切,形象,新颖,而且和诗的格调也相吻合。还有,梦本来是无形的,不好写,这时,诗人把它喻为彩虹,就不仅生动,而且也有深意。这就是,彩虹绚丽多彩,但是却可望而不可及,更何况,又会有瞬间即逝的状况呢?这正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写照。表面看来,诗人的比喻是信手拈来,随心所用,其实都极富感染力。这,就可以看出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夫。

卞之琳曾这样评价徐某某:“以说话的调子,用口语来写干净利落,圆顺洗炼的有规律的诗行则我们至今谁也还没有能赶上XX旧作,以至超出一步。”

我们,则可以把茅盾对徐某某的评价和卞之琳对徐某某的评价相组合,从内容和形式评价徐志摩的诗。

(此本结束)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唐诗杂论读后感
  2. 选择题参考题

以上为《5.第四章.“新月派”及闻一多和徐志摩》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