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高血压疾病简要介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疾病简要介绍
高血压定义: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
病因
(1)遗传因素:大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3.临床上高血压可分为两类
(1)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
(2)继发性高血压: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
4.临床表现: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高血压仅是其症状之一。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可具有其自身特点,如主动脉缩窄所致的高血压可仅限于上肢;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血压增高呈阵发性。
二、常用药物
①利尿药
作用特点:起效缓慢,降压持久、平稳,可增强其他降压药物的疗效。
临床应用特点:适用于单纯收缩期HBP、盐敏感HBP、心衰合并HBP者。氢氯噻嗪应用最多,但影响血糖血脂血尿酸的代谢。保钾利尿剂与ACEI/ARB类药物不宜联用。
代表药物:
氢氯噻嗪:
A.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迅速但不完全,生物利用度为60%~80%,进食能增加吸收量,可能与药物在小肠的滞留时间延长有关。口服2小时后产生利尿作用,达峰时间为4小时,3~6小时后产生降压作用,作用持续时间为6~ 12小时。本药部分与血浆蛋白结合,蛋白结合率为40%,另部分进入红细胞、胎盘内。本药吸收后消除相开始阶段血药浓度下降较快,以后血药浓度下降明显减慢,可能是由于后阶段药物进入红细胞内有关。主要以原形由尿排泄。本品半衰期t1/2为15小时,充血性心力衰竭、肾功能受损者延长。本品50%~70%以原形由尿液排出,也可经乳汁分泌。
B.高血压 :可单独或与其他降压药联合应用,主要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
C.下列情况慎用:无尿或严重肾功能减退者,因本类药效果差,应用大剂量时某某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血管性水肿。胃肠道反应:肝炎(少有报道),肝功能异常。血液系统:贫血。肌肉骨胳系统:肌痛。神经/精神系统:偏头痛。呼吸系统:咳嗽。皮肤:荨麻疹,瘙痒。
C.药物相互作用:在临床药动学的研究中,已确认和氢氯噻嗪、地高辛、华法令、西米替丁、苯巴比妥、酮康唑和红霉素不具有临床意义上的药物相互作用。已有报道利福平和氟康唑可降低活性代谢产物水平。这些相互作用的临床结果还没有得到评价。
与其他抑制血管紧张素Ⅱ及其作用的药物一样,本品与保钾利尿药(如螺内酯,氨苯蝶啶,阿米某某)、补钾剂、或含钾的盐代用品合用时,可导致血钾升高。
与其他抗高血压药物一样,非甾体抗炎药吲哚美辛可降低氯沙坦的抗高血压作用。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高血压疾病简要介绍》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