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初试真题 答案

本文由用户“bijinming”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5-31 14:34:47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国传媒大学初试真题 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国传媒大学 2019 年初试真题解析

(历史部分)

1. . 孟 子 说 :“ 天子之制 , 地方千里 , 公 、 侯皆方百里 , 伯七十里 , 子 、 男五十

里 , 凡四等。

不 能 五 十 里 ,不 达 于 天 子 ,附 于 诸 侯 ,曰 附 庸 。 ”这 反 映 的 中 国 古 代 政 治 制

度 是( )

A . 禅 让 制 B.分 封 明 C. 郡 县 制 D. 和 井 行 制

2. . 汉 武 帝 即 位 后 , 改 用 布 表 出 身 的 公 孙 弘 为 相 , 又 “ 从 文 学 之 土 中 选 拔 出 严 助 、 朱 买臣 、 主父 偃等人 , 让 他们以加官 出入禁省 , 顾问应对 。 逐渐地 ,以 加官 侍中 、 左右 曹 、 诸吏 、 散骑 、 中常 停 、 给事中 等身份侍从 左右者 ,多 达

数 十 人 。 并 由 于 时 时 被 皇 帝 垂 询 而 得 参 大 政 。 ” 汉 武 帝 此 举 的 目 的是 ( )

A . 加 强 君 主 权 力 B.解 决 王 国 问 题 C.抑 制 土 地 兼 井 D.打 击 豪 强 贵 族

3. . 《 秦 琅 邪 台 制 石 )记 载 :“普 天 之 下 , 转 心 揖 志 , 器 械 量 , 书 同 文 字 。 ”材 料 中 的 “文 字 ”应 是( )

A . 甲 骨 文 B.金文 小菜 D.隶书

4. . 梁 武 帝 派 陈 庆 之 护 送 魏 北 海 王 元 顺 回 洛 阳 , 当 他 亲 眼 目 睹 洛 阳 旧 貌 换

新 领 , 派 欣 欣 向 荣 的 景 象 时 , 感 慨 地 说 :“ 自 晋 、 未 以 来 , 号 洛 阳 为 荒 土 。 此

中 谓 长 江 以 北 , 尽 是 夷 狄 。 昨 至 洛 阳 , 始 知 衣 冠 土 族 , 并 在 中 原 ” 。 “洛 阳 旧

貌 换 新 颜” 的 主 要 原 因 是( )

A . 北 方 人 口 的 南 迁 B 经 济 重 心 的 转 移

C. 割 据 势 力 的 削 弱 D.北 魏 孝 文 帝 改 革

5. . 日 本 学 者 内藤 乾 吉 在 (唐 代 的 三 省 》 一 文 中 指 出 : “唐 代 的 政 治 并 非 是 君主独藏 政治 , 而是 综合了天子 和贵族意志 实行的费某某 政治 。 门下 省堪称为 代 表 贵 族 意 志 的 机 关 。 ”这 表 明 作 者 认 为 唐 朝( )

A . 门 下 省 成 为 最 高 行 政 机 关 B . 三 省 六 部 导 致 君 弱 臣 强

C . 皇 权 受 到 集 体 宰 相 的 制 约 D 贵 族 政 治 抑 制 朋 党 之 争

6 唐 玄 家 将 (考 经 ) 《 道德经 》 《 金侧经 》并 列为不坏之法.南 宋 孝 宗 说 ; “以 佛 治 心 以 道 治 身 , 以 情 治 世 ”这 能 够 反 映( ) !

A 三 教 合 的 社 会 潮 流 B 三 纲 五 常 得 到 强 化 ;

C 佛 学 取 代 了 病 家 经 学 ; D 陆 王 心 学 受 到 重 视

7. . 唐 朝 后 期 ,扬 州 成 为 全 国 最 繁 华 的 工 商 业 城 市 ,经 济 地 位 超 过 了 长 安 、 洛

阳 。 所 以 有“ 天 下 之 盛 扬 为 首” 的 说 法 。 “ 天 宝 十 二 载 , 鉴 真 东 渡 就 是 由 扬 州

启 碇 的 ” 出 现 这 种 状 况 的 直 接 原 因 是 :

A. 手工业的发展 B. 城市经济的繁荣 C 大运河的开通 ; D 海外贸易的增长

8. . “宋 元 小 说 话 C. 大 运 河 的 开 通 打 人 的 倡 导 下 , 一 些 文 人 书 商 对 流 传 民 间

的来元 话话本在宋 元至明代初 期 , 都是以 单以单篇的 形式流传 。 明中叶以 后 ,

在 李 赞 等 本 小 说 收 集 整 理 , 加 以 刊 印 。 ”这 种 情 况 的 出 现 是 因 为

①程 朱 理 学 的 兴 盛 ② 印 刷 技 术 的 进 步 ③ 海 禁 政 策 的 松 动 ④通 俗 文 学

的发展

A .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9. . 额 炎 武 说 :“ 君子为学 ,以 明某某 ,以 救世也 。 ”他 指 斥 明 末 心 学 的 弊 害 是 “ 不习六艺

之文 , 不考百王之典 , 不综当代之务”。 由此可见顾某某

A . 把 学 术 研 究 解 决 社 会 问 题 相 结 合

C . 总 结 了 天 下 治 乱 兴 衰 的 历 史 教 训



B . 批 判 宋 明 理 学 重 道 德 轻 功

D . 肯 定 人 们 物 质 欲 望 的 合 理 性

第 二 部 分 非 选 d?题 31 . 阅 读 材 料 。 回 着 问 题 。 (12 分 )

《 左某某》 襄公 三十一年 , “郑 人 游 于 乡 校 ” 的 “乡” 是 当 时 行 政 系 统 的 一 个 单

位 “乡 校 ” 就 是 这 个 乡 所 设 的 学 校 , 也 就 是 乡 民 都 可 以 接 受 教 育 的 地 方 。 当 是针

对 农工商说的 , 说明当在 说到卫某某 。 利农通商 意工一也就 是乡民都可 以 典 问 受 教 育 的 地 方 《 左 传 》 国 公 二 年“当 在 说 到 “ 卫某某 。 利农 、 通商 、 惠 工 ” 之后 ,

接 着又说“敬 教 ” 。“劝 学 ” ,这 个“ 教 ” 与 “学 ”当 时 是 针 对 工 商 说 的 , 也 说 明 当 时

的 卫 国 必 有 乡 校 无 疑 。 《 左 传 》 襄 公 二 十 七 年 有“ 晋 侯 始 入 而 教 其 民 ” 的 记 载 ,

也 是 郑 国 设 有 乡 校 的 证 据 。

随 着 春 秋 时 代 乡 校 的 普 及 , 过 去 的 所 谓 “学 在 官 所 ” 即 学 术 在 于 官 府 , 史 籍 由官 府世代掌守 的局面 。 也 开始有了变 化 。 我们知 道 , 史某某 周王某某和请侯国

的官 , 春秋 末年 , 王某某 衰弱 , 灭国 踵继 , 这种 制度也随之 动摇 , 原来 在 周 王 朝

或 诸 使 国 做 文 官 的 人 , 因 王 朝 衰 微 。 诸 侯 之 覆 灭 , 遂 流 散 四 方 , 以其所 学的

知识传 世 。 于是使 出现了王官 失守而文献 四散 , 不能 再继续禁闭 而 不 外 传 的 情

《 左 传 》 那 公 十 七 年 记 载 , 孔 子 说 :“ 吾 闻 之 , 天 子 失 官 , 学 在 四 夷”这个 “ 四 夷 ”并非确指四方的戎狄夷蛮 ,当 指官府之外 ,处 于野中的四方平民两言 。 正

是 在 这 种 情 况 下 , 孔 子 提 出 了 “有 教 无 类” 的 主 张

在 社 会 安 革 和 阶 级 关 系 的 变 化 中 , “学 在 官 府” 逐 渐 瓦 解 , 乡 学 随 之 普

及 ,新 士 人 也 就 应 运 而 生 了 :他 们 在 政 治 上 不 像 过 去 的 士 那 样 “一 朝 委 质 ,终 身 为 臣 ” ,在 经 济 上 也 不 再 依 靠 奴 隶 主 贵 族 的 恩 典 和 施 舍 度 目 :他 们 有 独 立 的 人格 。 也有了独立 的思想 , 他 们可以按照 自己的意思 去著书立说 或发表言论 ,

成 为 这 一 时 期 不 同 阶 级 和 阶 层 的 思 想 代 表 。

—— 摘 编 自白 寿 彝 《 中 国 通 史 》 依 据 材 料 和 所 学 , 概 括 春 秋 时 期 “乡 校 "出 现 的 背 景 及 影 响 (12 分 )

历史参考答案:

1 B 2 A 3 C 4 D 5 C 6 A 7B 8D 9A

31 . 社会背景: 春秋时期, 铁犁牛耕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 井田制瓦解, 宗法分 封制崩溃, 王某某衰微, 诸侯争霸, 诸侯失国, 导致一些史 官流散四方; 学在官府的 局面的被打破, 私人讲学兴起; 新的士阶层的出现,

影响: 乡学的 出现, 有利 于平民接受 教育, 从而 有利于生产 的发展; 乡 学的出 现 , 打破了贵 族垄断教育 的“ 学在官 府” 局面, 从而有利于 文化知识的传播 ; 随着乡学 的发展新兴 士阶层崛起 , 为战国时 期百家争鸣 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媒大学 2019 年初试真题解析( 哲学部分)

. . “ 反者道之动 ” 是道家对事物变化规律 的认识 。 下列说法 中不 能 表达 此 认 识 的 是 ( )

A. 道 法 自然 B. 祸 分 , 福 之 所 倚 ; 福 兮 , 祸 之 所 伏 。

C. 飘 风 不 终 朝 , 骤 雨 不 终 日 。 D. 物 极 必反 。

1. . " 关于道, 老子有这样的说法: “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 名。无名, 天地之始, 有名, 万物之母 。 ” 对此理解不 正 确 的是 ( )

A. 道 是 无 法 命 名 的 ,是 无 法 用语 音 来 进 行 规 定 的 。

B. 道 指 的 是 最 先 存 在 的 那 个 事 物 的名字 。

C. 每 一 个 事 物 都 可 以 有 一 个 名字 , 道 不 是 一 个 事 物 , 所 以它 没 有 名字 。

D. 道 不 是 一 个 如 “ 桌 子 ”“ 水 ” 一 样 的名字 , 而 只是 一 个 指 称 。

. . 《 孟 子 公孙丑 》 在 论 述 “ 人 性 本 善 ” 时 , 提 出 了 “ 四端 ”

的 说 法 。此 “ 四端 ” 是 指 ( )

A. 是 非 之 心 , 敬 畏 之 心 , 辞 让 之 心 , 辞 让 之 心 、 是 非 之 心 、 敬 畏 之 心 、 恻 隐 之 心 、 羞 恶 之 心 、 辞 让 之 心 、 恭 敬 之 心 、 恻 隐 之心 、 羞 恶 之 心 、



恻 隐 之 心B.

羞 恶 之 心C.

是 非 之 心D.

敬 畏 之 心 。

. .王 阳 明某某 问 的 核 心 观 念 , 可 以 概 括 为 “ 致 良知 ” 。 下 列 说 法不 符 合王

阳 明原意 的是 ( )

A. 良知就是一个人本心的表现 行 事 。

B. 良知不是每个人天生就有 的,



, “ 致良知 ”是指在生活中遵从自己的本心而

人 只有通过不断 的努力 , 掌握大量 的知识,

最后融

会贯通, 才能做到有良知。

C. “ 致良知 ” 必须在具体的事务当中进行 , 而不只是在心中冥想。

D. 要达到“ 致良知” , 必须先明白自己的良知 , 然后以诚敬的态度保持它。

14. . 庄子《 逍遥游》 的主题, 可以概括为“ 自由” 。 对此主题的理解, 下列 说 法 最 接 近 庄 子 原 意 的 是 ( )

A. 大鹏展翅九万里 , 小鸟 只飞树般高 , 但它们都是按照 自己 的本性在飞翔,

所 以 并 没 有 高 下 之 分 , 都 是 绝对 自 由的。

B. 列子并 不借助人造 的飞行工具 , 而是借助 自然之力御 风而飞, 突 破了人天 生 不 能 飞 翔 的 局限 , 因 而 是绝对 自 由的。

C. 一个人 知晓人世间 的荣辱是非 , 但是并不 受其左右, 而只是按照 自己的想 法 行事 , 他 是绝对 自 由的。

D. 当一个 人泯灭大与 小、 是与非 、 荣与辱、 人与物的界 限时, 他就 能够做到 与 自然 同一 , 顺其 自然地行事 , 他是绝对 自由的。

. .儒 家 经 典 《 大 学 》 被 认 为 是 重 要 的学 习某某 门书 , 其 中提 出 的 进 德 修 身

的所 谓 “ 三 纲 领 ”、

A. 亲 民 、 明 明 德 、 治 国 、 平 天 下 。

B. 明 明 德 、 亲 民 、 治 国 、 平 天 下 。



“ 八 条 目 ” , 依 次 是 指 ( )

止 于 至 善 : 格 物 、 穷理 、 正 心 、 诚意 、 齐 家 、 修 身 、

止 于 至 善 : 穷理 、 格 物 、 诚意 、 正 心 、 齐 家 、 修 身 、

C. 明 明德 、 亲 民 、 止 于 至 善 : 格 物 、 致 知 、 诚 意 、 正 心 、 修 身 、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下 。

D. 亲 民 、 明 明德 、 止 于 至 善 : 致 知 、 格 物 、 正 心 、 诚 意 、 修 身 、 齐 家 、 治

国 、 平 天 下 。

16 . 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8 分)

孔子及其所开创的儒学,是中国人心灵世界和中国文化传统最深刻的塑 造者。 孔子思想 的魅力何在, 力量何在? 孔子好学深思, 体会观察内在于每个中 国人心中的“ 人同此 心, 心同此 理” 的大道 理, 他并没 有把这个大

道理高 高地孤悬在 这不可及的 彼岸, 而是 以亲切的、 活泼泼的、 沁人心牌的文字 说出来, 衍 成教义, 教 导人, 启发 人在自己的 人生中努力 把它开显出来, 活成 君子,

在孔学教义中, 括:“ 仁者爱人”

“ 君 子 务 本 , “ 仁 远 乎 战?



“ 仁” 也许是最核心的观念了, 关某某“ 仁” 的表述, 其中包

本 立 而 道 生 , 孝 弟也 者 , 其 为 仁 之 本 与 !”

我 欲 仁 , 斯 仁 至 矣 。 ”

“ 客 已 复 礼 为 仁 、一 日克 已 复 礼 ,天 下 归 仁 焉 ,为 仁 由 己 ,而 由人 乎 战?

“ 夫 仁 者 , 己 欲 立 而 立 人 , 己 欲 达 而 达 人 , 能 近 取 譬 , 可 谓 仁 之 方 也

已。 ”

结合材料和所学, 对孔子“ 仁” 的观念进行阐释。

哲学参考答案:

10 .A 11 .B 12 .C 13 .B 14 .D 15 .C

16 . 孔子“ 仁”的主张是“ 仁者爱人”, 必须履行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义务; “ 君子务本 ,本 立而道生 ,孝 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 ”表 明“ 爱人 ”即“ 仁 ”, 并 不 是 凭空 产 生 的 , 它 是 从 爱 自 己 的亲人 出发 , 是 爱人 的 基 础 ;“克 己 复 礼 ”,就是 说要 克制自己, “ 仁” 是人作人 的内在品质, “ 克己 ” 是要靠人 对自身内在品 质

的自觉, “ 礼” 是人的 行为的外在 的礼仪规范 , 要人们遵 守礼仪规范必须是自

觉的才有意义, 才符合“ 仁” 的要求; 有了求“ 仁” 的内在 自觉性, 即能“ 仁 远乎战? 我欲仁, 斯仁至矣” ; 要实现“ 爱人” 在于推己及人, 要遵循“ 忠恕”

之道, 就是“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的要求。 ( 答题注意结合材料 , 意思 相似即

可 给 分 )

中国传媒大学 2019 年文化素养基础测试解析( 文学部分)

16. .《 诗经》 常用赋比兴的手法 。 下列诗句中采用“ 比” 的手法的 是( B)

A. 采采苯莒 , 薄言采之。

B. 手 如 柔 荑 ,肤 如 凝 脂 ,

C. 七 月 流 火 ,九 月 授 衣 。

D. 静女其妹 , 俟我于某某。



采采茉莒 , 薄言有之。

领 如 蝤 蛴 ,齿 如 瓠 犀 ,? 首 蛾 眉 。

一 之 日 需 发 , 二 之 日 栗 烈 。

爱而不见 , 搔首踟蹰。

17. .《 离骚》 是屈原的代表作 , 洋溢着浓郁的浪漫主义气息 。下列

说法不符合《 离骚》 这一特点的是: ( A)

A. 擅长叙述客观事物B.

擅用香草美人意象C. 采

用大量神话故事D. 主观

感情色彩强烈

. . 《 行行重行行): “ 行 行 重 行 行 ,

在天 一 涯 。 道路阻且长 , 会面安可知 。



与 君 生 别 离 。 相 去 万余里 , 各 胡某某北风 , 越鸟巢南枝 。 相

去 日已远 , 衣 带 日已缓 。 浮 云蔽 白 日 , 游 子不 顾某某 。 思 君令 人老 ,

岁 月忽 已晚 。 弃 捐 勿 复 道 , 努 力 加 餐 饭 。 ” 下列诗句中, 与“ 胡某某

北风, 越鸟巢南枝” 句意相近的是( A)

A. 牧人驱犊返 , 猎马带禽归 。 B.

松下问童子 , 言师采药去 。 C. 清

筝向明月 , 半夜春风来。 D. 谁言

寸草心 , 报得三春晖。

19. . 对第 18 题中《 行行重行行》 的主旨, 理解正确的是 ( D)

A 远行在外的游子对故乡以及亲人的思念。 B. 远行

在外的游子对自己功业理想的追求。 C. 主人公远游

在外 , 久难归还 , 思乡情切。 D. 主人公思念远游

在外、 久不归还的亲人。

20. . 阮某某《 咏怀》 其一 :“ 嘉树下成蹊 ,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

( 豆叶), 零落从此始。 繁华有憔悴, 堂上生荆杞。 驱马含之去, 去上

西山趾 。一身不 自保 , 何况恋妻子? 凝霜被野草 ,岁暮亦云已 。 ” 对

中“ 嘉树下成蹊 , 东园桃与李 。 秋风吹飞藿 , 零落从此始” 两句,

理解不正确的是 ( C)

A. 借自然之最物 , 表达人世的艰辛与生命的脆弱。 B. 从春

天到秋天 , 自然界的生命从繁华走向凋零。 C. 借自然景物

的盛衰 , 表达了归隐于山林的快乐。 D. 首句是由 “ 桃李不

言 , 下自成蹊” 演化而来的。

21. . 陶渊明《 读山海经》 ( 其一) 中有言: 孟夏草木长 , 绕屋树 扶疏 。 众鸟欣有托 ,吾亦爱吾庐 。 既耕亦已种 , 时还读我书 。 穷 巷隔深辙 , 颇回故人车 。 欢言酌春酒 , 摘我园中蔬 。 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 。 泛览《 周某某》 , 流观《 山海》 图 。 俯仰终宇宙,

不乐复何如? !”与“ 微雨从东来 , 好风与之俱“ 句意最相近的是:

( B)

A. 种豆南山下 , 草盛豆苗稀。

B . 山气日夕佳 , 飞鸟相与还。 C.

问君何某某 , 心远地自偏。 D. 相思

则披衣 , 言笑无厌时。

2. .“ 飘逸” 和“ 沉郁” 分别是前人对李白、 杜甫诗歌风格的概括, 下列李杜描写战事的诗句中, 属于杜甫的诗: ( A)

A 或戚去故里 , 悠悠赶交河。 公家有程某某 , 亡命婴祸罗。 B. 塞虏 乘秋下 , 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 , 战土卧龙沙。 C. 兵气天上合 , 鼓声陇底闻。 横行负勇气 , 一战净妖氛。 D. 萧条万某某 , 耕作五 原某某。 一扫清大漠 , 包虎戢金戈

23. . 柳宗元《 渔翁》 “ 渔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 ① 黄庭坚贬居戎州时自建小亭, 名为“ 幽芳亭” ,

② ( 三国志, 蜀书,张裕传》 记载,张格因触犯刘备而下狱, 诸葛亮表请 其罪, 刘备答日:“ 芳兰生门, 不得不锄。 ”

 ) 兰某某为什么被称为“ 国香” ? (2 分)

不因无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 遭遇摧残之后仍能不改自己的本性, 具有

藏善以待时机的品格。

 ) 如何理解“ 兰似君子, 蕙似土” ? (3 分 )

作者选取兰蕙进行比较 ,虽 栽培环境相似 ,只 需有砂石水土而已, 却更 显出幽香,亦不因无人赏识而自减其香,与哪些趋于当门不同, 宁可归于原 野, 仍就香气四溢, 相比于某某, 兰花更显的品德高尚。

阅读( 书幽芳亭》 ' 请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写一 算鉴赏文章, 不少于 800 字, (15 分)

注: 本题为考试说明中文字表达题, 要求字数虽多, 但范围也相对较宽, 因为角度可以自选, 也就是说, 既可以诗歌鉴赏的形式, 从各个角度着手 进行赏析, 也可以完全就以此为材料写一篇关于品德品格的文章, 对于日常 作文尚可的同学来说, 只要考场能够审理清晰题目, 应该还不算太难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中国传媒大学初试真题 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