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近现代“群众”观念及其内在张力》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近现代中国“群众”观念的转变
近现代中国的“群众”观念经历了从否定性涵义到肯定性涵义的转变。在早期,由于封建社会的压迫和统治者的专制政治,群众往往被视为无知愚昧、易于被操纵的群体。在这种观念下,群众被忽视了其作为主体的能动性,而被当作社会中的客体来对待。
然而,近现代历史客观上也显示了“群众”作为集体的力量和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众多历史事件中,群众的力量和意识的觉醒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这些事件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到群众的作用和意义,逐渐形成了肯定性的群众观念。
然而,这一转变过程中也凸显出对于“群众”的双重态度和矛盾心态。一方面,人们意识到群众的力量和能动性,赋予其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对群众仍存在着一定的疑虑和担忧,担心群众的暴力和盲从可能导致社会的混乱和动荡。
从另一层面而言,近现代历史中的“群众”概念基本上是一个对象性、客体性的概念。人们往往将群众视为社会中的一种力量,而忽视了群众作为自身的主体性。这种对象性观念的存在使得群众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要深入理解近现代中国“群众”观念的转变和内在张力,我们必须考察汉语语境中“群众”概念的源流,并分析形成群众心理和群众意识的社会基础。汉语中的“群众”一词最初来源于佛教中的“众生”,后来逐渐演变为指代社会中的广大人民群众。这种源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群众”观念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群众心理和群众意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基础的支撑。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由于封建制度和等级观念的存在,人们往往对群众抱有一种鄙视和不屑的态度。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群众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利益,逐渐形成了群众心理和群众意识。
认识近现代中国“群众”观念的转变和内在张力,对于当代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当代社会中,我们需要避免西方现代“无(非)主体性”大众社会问题,而要促进现代“群众”承担社会主体性的义务、责任和使命。这需要我们从对象性的群众观念转变为肯定群众的主体性,认识到群众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改变者的作用。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群众”观念在历史上经历了从否定性涵义到肯定性涵义的转变,同时也凸显出对于群众的双重态度和矛盾心态。在汉语语境中,“群众”概念基本上是一个对象性、客体性的概念,需要通过源流分析和社会基础的分析来解读。深入理解近现代群众观念的转变和内在张力,有助于我们确立公民主体性意识,促进现代群众承担社会主体性义务、责任和使命。二、群众作为集体力量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
A. 近现代历史中群众的作用和影响
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其中群众的作用和影响不可忽视。在辛亥革命时期,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支持为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们通过示威游行、罢工、起义等方式,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对新中国的期待。群众的力量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革,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基础。
在抗日战争中,群众的参与和动员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强大的日军侵略,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抗日斗争,成立民兵组织、抗日义勇军等,并积极支援抗战前线。群众的自发行动和组织能力,为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
此外,新中国成立后,群众继续发挥了集体力量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群众参与了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重大社会运动,这些运动虽然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也凸显了群众的主体性和参与意识。群众的动员和参与,对于推动社会变革、实现国家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B. 群众观念的内在张力的表现
群众作为集体力量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张力。一方面,群众的力量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他们具有改变社会、推动进步的能力。然而,另一方面,群众也容易受到外部力量的操纵和控制,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这种双重性导致了对于群众的矛盾心态和双重态度。
群众的力量和作用需要通过正确引导和组织来发挥最大效果。如果群众的参与和行动受到错误的引导,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混乱。因此,对于群众的引导和组织,需要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避免盲目行动和不良后果。
另外,群众的力量也需要与其他社会力量相结合,形成合力。只有通过合作和协作,才能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群众作为集体力量的能量需要与政府、组织和个体力量相互配合,形成社会的整体性和协同性。
三、汉语语境中“群众”概念的源流分析
A. 从对象(客体)性境遇到群众自身的社会历史主体意识
在汉语语境中,“群众”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其原始意义是指众多的人群。在古代社会,群众往往被视为被统治者的对象,缺乏自己的主体性和意识。在这种理解下,群众的地位是被动的,只能被动接受统治者的命令和安排。
然而,近现代的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使得群众的地位逐渐发生了变化。在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推动下,群众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的重要性。他们开始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权益,通过集体行动来推动社会变革。这种转变使得群众从被动的对象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具有了一定的主体性和意识。
B. 群众意识的社会责任、义务自觉认同
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群众逐渐形成了一种群众意识,即对社会责任和义务的自觉认同。群众意识使得群众能够主动参与社会事务,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作用。
群众意识的养成与社会基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近现代中国,社会变革和革命运动的推动使得群众开始形成一种共同的利益诉求和意识形态。他们认识到只有通过集体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和权益,因此开始团结起来,形成了一种群众意识。这种群众意识使得群众能够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去。
值得注意的是,群众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群众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的洗礼,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同时,社会也需要提供相应的机会和平台,使得群众能够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能动性。
总结起来,汉语语境中“群众”概念的源流可以追溯到古代社会对众多人群的称呼。然而,随着近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历史事件的推动,群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体性和意识,开始追求自身的利益和权益。群众意识的形成与社会基础密切相关,需要通过社会变革和历史事件的推动来培养。这种群众意识使得群众能够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和义务,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作用。四、近现代群众观念的历史与现实问题
A. 对当代社会公民主体性意识的重要性
近现代历史中,群众作为集体力量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得到了充分展现,显示出了群众的巨大潜力和力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群众意识的转变和社会责任的强化变得尤为重要。在当代社会,公民主体性意识的确立对于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至关重要。只有当群众意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主动承担起公民的责任和义务,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B. 避免西方现代“无(非)主体性”大众社会问题
在西方社会中,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出现了“无(非)主体性”大众社会的问题。这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群众缺乏主体性,无法有效地参与社会事务和决策,导致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和不稳定。为了避免这种问题在中国社会的出现,必须加强群众的主体性意识,让每个人都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并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发展。
五、促进现代群众承担社会主体性义务、责任和使命的意义
A. 群众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近现代历史客观上显示了群众作为集体的力量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群众不仅是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群众的力量在历史上多次得到验证,如中国的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都是群众的力量推动下取得的重大胜利。通过群众的团结和努力,社会可以实现各种积极的变革和发展。
B. 当代社会如何引导群众发挥其主体性能量
当代社会需要通过引导群众发挥其主体性能量,使其承担起社会主体性义务、责任和使命。首先,政府和社会应该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激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其次,教育系统应该注重培养公民主体性意识,提高群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意识。此外,媒体和社会组织也应该发挥积极作用,引导群众参与社会事务,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引导群众发挥其主体性能量,可以实现社会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发展。群众的参与和奉献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同时,群众的参与还可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结近现代群众观念的转变和内在张力,以及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意义,我们可以认识到群众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和价值。通过引导群众发挥其主体性能量,可以促进现代社会群众承担社会主体性义务、责任和使命。这对于当代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性意识,避免西方现代“无(非)主体性”大众社会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在群众自身的社会历史主体意识及相应社会责任、义务自觉认同的转折下,群众才能真正发挥其集体力量和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六、结论在近现代中国,对于“群众”概念的转变和群众的双重态度和矛盾心态都显示出了内在的张力。从否定性涵义到肯定性涵义的转换,表明了人们对群众的看法和态度在不断变化和演进。同时,群众作为集体的力量和社会历史的创造者的能量也在近现代历史中得到了展现。然而,对于群众的态度和心态也存在着双重性和矛盾。在历史文本和叙述中,“群众”基本上被呈现为一个客观的、客体性的概念。这些因素构成了近现代群众观念的内在张力。
在汉语语境中,对于“群众”概念的源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形成群众心理和群众意识的社会基础。从对象(客体)性境遇到群众自身的社会历史主体意识的转折,是群众观念的重要转变。群众意识的社会责任和义务自觉认同也是群众观念发展的关键。
近现代群众观念的历史与现实问题对于当代社会确立公民主体性意识具有重要意义。我们需要避免西方现代“无(非)主体性”大众社会问题,引导群众发挥其主体性能量。同时,促进现代群众承担社会主体性的义务、责任和使命也是必要的。群众作为社会主体的重要作用和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通过引导群众发挥其主体性能量,我们可以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近现代群众观念的转变和内在张力对于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通过认识群众作为社会历史创造者的能量,我们可以确立公民主体性意识,避免大众社会问题的出现,并促进现代群众承担社会主体性的义务、责任和使命。这将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深入研究近现代群众观念的历史与现实问题,以更好地引导当代群众发挥其主体性能量。
以上为《近现代“群众”观念及其内在张力》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