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整理)改革开放的思路与心路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改革开放的思路与心路历程
——中国思想与文学三十年
林某某 张海涛
改革开放是一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凝聚党心民力的伟大变革,三十年来,中国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谋中国发展、求解中国问题、形成中国智慧、复苏中国心灵、做中国选择、走中国道路,奏响了社会变革与人的解放、社会发展与人的完善的交响曲。中国思想与文学在改革开放的征程上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交织与激荡,以中国头脑思考中国问题,以中国心灵体验中国生存,经历了思想上的勘探、困惑与廓清,也经历了情感上的觉醒、焦灼与企盼,从理性与感性两个向度凝结“中国意识”,为社会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情感参照,共同谱写了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精神的发展史。
一、精神原点:思想解放与情感复苏
中国变革始自中国精神“告别文革”的涅磐。
“两个凡是”对真理问题的独断专行使得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中国仍然不能摆脱“文革”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精神枷锁,中国精神仍在文革的残梦中沉睡。唤醒中国精神的正是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思想与文学。
1977年,《人民文学》第11期发表了**_*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揭露“文革”对“相当数量的青少年的灵魂”的“扭曲”, 发出“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1978年8月18日《文汇报》又刊发了青年作家卢新华的小说《伤痕》,在“反映人们思想内伤的严重性”和“呼吁疗治创伤”的意义上,得到当时推动文学新变的人们的认同,进而催生出新时期文学的“伤痕思潮”。发轫新时期文学的伤痕思潮从人的生存层面上体验文革处境下的中国伤痕,从情感的层面上唤醒了中国精神,“告别文革”成为中国心灵的情感选择。
情感的觉醒逐渐升华为思想上的解放。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标志着新时期思想解放运动的全面开展。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观念的深入人心,真理的评判权让渡给生动的社会实践,文革语境中形成的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壁垒逐渐坍塌,思想解放的波澜从此风生水起,中国精神的理性自觉为其后“改革开放”的启动和展开开辟了广阔的精神空间。
从这意义上来说,由“伤痕文学”唤醒的中国感情和由“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发轫的中国思想既是中国心灵的涅磐与再生,又是中国精神的发育与再造,是人的解放,更是人民群众作为历史主体和实践主体资格的确认,成为当之无愧的改革开放的精神原点。这个原点就是改革开放是为关怀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改革开放,是人民群众作为实践主体的改革开放。一句话,改革开放是新的历史形势下党领导下的中国人学的探索。
“人的解放”的重大意义在于使文革时期蛰伏在人们心中的个体情感获得了复苏。人们的情感回应着新的时代状况,表达着新的时代体验。这里有对文革伤痛的深沉回顾(“伤痕文学”);有对文革成因的冷静思忖(“反思文学”);有对“归来的人”的尊重与礼赞(艾青《归来的歌》),有对“人性”的呼喊,对自由心灵奥秘的探险(朦胧诗)。文学以其独特的穿透人心的力量将此际人们的情感体验显豁地表露出来。这是一种在告别革命、思想解放的情境中才有的情感体验。这一情感体验开启了其后改革开放的情感历程。这是改革开放心路历程的起点。中国思想与中国文学在70年代末的协奏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思路与心路历程。
二、精神取向:中国问题与中国体验
“摸着石头过河”,小平同志的话生动的表达了改革开放的探险性质。如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体验。人们在经历了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发展、浮躁、焦灼之后,在情感上企盼一种和谐、安宁的生存处境。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表达了改革开放30年来人们对情感归宿的企盼。文学作为情感体验的突出表达形式应该将这一情感要求作为改革开放心路历程的最终归宿加以展现。这既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文学的当下使命。
作者联系方式:山东XX鲁东大学汉语*** 邮政编码264025
电话:***976 ***
电子信箱:linct@yeah.net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整理)改革开放的思路与心路历》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