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年轻干部“八缺八不缺”
透视当下一些年轻干部,大致有这么“八缺八不缺”,不妨对号入座,抓紧“拾遗补缺”。
一、不缺学历缺阅历
眼下的年轻干部学历早已经不是问题,学士、硕士、博士大有人在,比比皆是,高学历也可谓普遍现象。
然而,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的“XX”干部依然不少。他们缺乏基层一线的摸爬滚打,缺乏急难险重事件的不断历练,阅历、经历的缺位,是“致命伤”。
遇到一些重大的突发性事件往往容易心中无数、没招没谱,甚至惊慌失措、束手无策,有的甚至成了只会处理文件而不善处理事件的“稻草人”。
注:比如辽沈战役中林彪对战法的总结,有效地贯彻了军队的执行力。比如公务员面试的应急处变题。多观察、多思考、多总结领导和老同志的处理方法。
二、不缺思想缺感情
年轻干部思想活跃、思维敏捷、思路开阔,他们大多受过很好的教育,理论水平较高,有思想、有见地。
有思想当然是好事,问题是,不少年轻干部长时间“宅”在高楼大厦,“躲”于深宅大院,或“浮”于XX会海,与基层干部群众渐行渐远,感情越来越淡薄,与群众隔有一堵无形的“离心墙”,以致对群众的疾苦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视群众的冷暖与己无关、袖手旁观。
这种感情的缺损已经越来越影响到党群、干群关系,局限了年轻干部说话办事的立场、方法和态度,使得不少年轻干部即使走近群众却走不进群众,面对面却很难心贴心。
注:理论性的时代性与人民性不强,比如传统文科教学与当代社会的脱离,缺乏破圈的手段,例如《变形记》与卡夫卡的躺平哲学,《包法利夫人》的三十而已。多跑腿,多交流,结合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精、活、用。撒豆成兵,诉苦运动,编军歌,发礼品。
六、不缺能力缺魅力
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年轻干部很能干,也很有魄力,多谋善断,才气高、本事大,但却很难让人亲近,不能使人心服口服、心悦诚服,难以有很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缺少一点气场。
究其原因是人格魅力不够,换句话说是个人品格、形象作风包括性格有缺损,而这恰恰是一个人最好的本钱,是有没有底气的重要资本。
七、不缺活力缺定力
年轻干部是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创造性的一个群体。然而,他们又往往容易分心走神,内心的坚强和笃定不够,往往容易被干扰、受影响、遭裹挟。
在涉及个人名利问题上少了“XX神针”,在纷繁复杂、眼花缭乱的社会里,显得心浮气躁,缺乏一种从容和淡定。特别是在个人遭受委屈、不公时,缺乏一种忍耐、忍让和忍受,吃不了亏、受不了气等。这都是内心定力不足的表现。
八、不缺情感缺情怀
情感更多是个人化的一种自发性心理情绪,情怀则是更高层面的一种自觉性理想抱负和追求。一些年轻干部个人情感丰富,甚至被“七情六欲”所惑所扰所困,跳不出来走不出去,很重要的原因是少了一些“家国情怀”。
人生站位不高,思想立意不深,不是民为重、家为轻,不能事业为重、名利为轻。“家国情怀”的淡化和缺失,是一种责任感、使命感的淡化和缺失,是敢于担当、勇于奉献精神的淡化和缺失。
多一些情怀和情操,就会少一些个人的卑琐和私利,多一些高尚和大气。
注:思想理论薄弱(多读书,尤其是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理解肤浅(多读党史文献,尤其是党内重大政治方向调整)。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