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大纲
(科目:816中外文学史)
一、考查目标
中外文学史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三门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外文学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其中的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外文学相关基础性问题。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现代文学 约50分;
中国当代文学 约50分;
外国文学 约5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6小题,每小题10分,共60分;
分析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 20分,共60分。
三、各部分考察目标和考核内容
中国现代文学史
考查目标
一、正确认识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二、历史地分析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代表性作品,科学地评价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运动、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发展演变的基本情况,总结中国现代文学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考查内容
一、1917-1927年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了解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条件、近代文学变革;
(二)外国文艺思潮对“五四”新文学的影响及主要文学社团;
(三)胡适、周作人等人对“五四”新文学初期的理论建设;
二、鲁迅
(一)《呐喊》与《彷徨》主要篇目、创作特色及其在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意义;
(二)《阿Q正传》中“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精神胜利法”的主要特征、作品的思想蕴涵和艺术成就;
(三)《野草》、《朝花夕拾》的主要篇目、创作特色;
(四)鲁迅杂文代表作品、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五)《故事新编》代表作品、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
三、1917-1927年的小说创作
(一)“问题小说”、“乡土小说”创作成因、代表作家、创作特色;
(二)“自抒传”及其他主观型叙述小说创作成因、代表作家、创作特色。
四、郭沫若
(一)《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艺术想象力、形象特征与形式;
(二)郭沫若历史剧主要篇目、内容梗概、创作评价与艺术分析。
五、1917-1927年的新诗
(一)了解“五四”新诗的形成背景及其发展;
(二)了解以《尝试集》为代表的早期白话新诗;
(三)“小诗体”、“湖畔诗人”为代表的白话新诗的发展;
(四)早期“新月派”与新诗的“规范化”;早期象征诗派与“纯诗”概念的提出。
六、1917-1927年的散文
(一)“随感录”作家群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五)“新月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七、1917-1927年的戏剧
(一)了解“文明新戏”与中国现代话剧的萌芽与诞生;
(二)了解“西洋新剧”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关联;
(三)“爱美剧”与“小剧场运动”;
(四)田汉和丁西林的新剧创作及其开创意义。
八、1928-1937的文学思潮与运动
(一)了解革命文学运动与思潮;
(二)了解1930年代的文学论争。
九、茅盾
(一)茅盾的小说创作在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文学史地位;
(二)《子夜》的创作背景、主要人物、艺术特色及其文学史地位。
十、老舍
(一)老舍小说创作中的“市民世界”,对“文化批判”和“民族性问题”的关注;
(二)老舍创作的“京味”与幽默特色;
(三)《骆驼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义等后现代主义诸文学流派的来源、特征、作品、影响等;
(三)了解萨特、贝克特、奈保尔、艾特玛托夫、索尔贝娄、莫里森、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大江健三郎、马哈福兹、库切等作家的创作特色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和地位;
(四)掌握萨特的《苍蝇》《等待戈多》《河湾》《一日长于百年》《赫索格》《宠儿》《百年孤独》《交叉小径的花园》《万延元年的足球队》《宫某某》《耻》等作品的基本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等。
主要参考书:
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陶某某、马家骏主编《世界文学名著选读》(第一—五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入学考试大纲》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