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
“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
梁某某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摘要 “十三五”时期,我国传统制造业在优化升级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绿色化”生产步伐加快,生产更加节能与环保;扎实淘汰落后产能,产品不断向“高端化”推进;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新产品不断出现;“智能生产”初步显现。但是,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创新环境尚需完善,低成本优势减弱。在逆全球化风险加大的背景下,国内产业链安全面临一定挑战。“十四五”时期,为推动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需要坚持“自主创新”,抓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带来的机遇,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与“一带一路”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传统制造业“低碳化”和“清洁化”。为此,需要不断增加研发投入,激发人才创新活力,提高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绿色生产;智能生产;自主创新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破解中国式产能过剩问题》(17BJY221)、中国社***登峰战略优势学科(产业经济学)成果。
一、引言
“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经济持续保持中高速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制造业增加值中传统制造业①份额缩减,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制造业结构不断优化。从2016年至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来看,新兴产业增速普遍较高,传统制造业增速普遍较低,纺织业、皮革及制鞋业、服装业、造纸、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的增长速度放慢尤其明显(见图1)。
产业升级不仅对新兴产业十分重要,对于传统制造业也非常关键。传统制造业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其结构优化对于制造业整体升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十三五”期间,在传统制造业内部,产业优化升级也持续进行。本文主要梳理“十三五”时期我国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进展,关注在当前形势下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面临的挑战,探索“十四五”时期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思路与重点工作,最后提出促进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若干政策建议。
二、“十三五”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进展
我国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技术还有待提高,但是传统制造业中的龙头企业已经在某些领域实现了生产技术的突破,有些技术甚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整体来看,“十三五”时期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绿色化”生产步伐加快
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一个重要方向是“绿色化”。“十三五”期间,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进一步完善,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准入条件不断修订。同时,节能减排工作组织领导机制进一步健全,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工作负总责,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国务院每年组织开展省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考核、绩效考核、任职考察、换届考察的重要内容。
在节能环保标准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传统制造业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有很强的动力改善能耗效率,控制污染排放,企业节能减排工作水平与质量进一步提升。调查显示,“十三五”以来,近九成企业每年均能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有九成企业节能减排的组织与制度建设“力度更大、更加成熟规范”,85%的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的投资额“继续增加”。②许多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通过一系列技术攻关和创新,实现了“绿色化”优化升级。
钢铁制造业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制造业。“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在优化升级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在降低能耗、实现绿色化的同时提升了产品质量。例如,宝武***等单位联合开发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节能减排和提效降本效果显著,被国内60多家钢铁企业应用后累计节电25.65亿kWh,折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5.58亿千克。③2018年,中钢协会员钢铁企业外排二氧化硫同比下5.67%,烟尘同比下降4.92%,工业粉尘同比下降6.06%,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5.14%,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2.13%。④
废钢综合利用方面,许多钢铁企业建立了废钢铁回收加工中心,回收利用社会废钢铁资源。2016年至2018年,我国废钢消耗量从9 010万吨增加至18 777万吨;废钢消耗占粗钢产量的比重从11.1%提升至20.2%(见表1);同时,更节能环保的电炉炼钢工艺快速发展,部分高炉-转炉工艺转变成电炉炼钢工艺,转炉钢生产的粗钢产量占全部粗钢产量的比重从2016年的92.8%下降至2018年的90.2%,电炉钢比重从7.2%上升至9.8%,有效地提高了钢铁行业的整体节能环保水平(见表1)。当然,中国的废钢比与世界主要废钢消耗大国相比还比较低,落后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经济体(见表2)。
但是,传统制造业“绿色化”存在不均衡发展的现象。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等共同完成的《“十三五”以来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调查报告》,样本企业中有约10%的企业不能确保每年完成节能减排年度计划;约有30%的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落实不够扎实,至今仍不掌握本企业在节能减排领域的主要指标以及与行业内企业对比情况。⑤
(二)扎实淘汰落后产能,向“产品高端化”推进
淘汰落后产能一直是“十三五”时期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一项主线工作。对于钢铁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国务院印发实施《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组织开展了淘汰落后、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有序引导过剩产能退出。2016年钢铁行业退出产能超过6 500万吨;2017年,“地条钢”全面取缔,压减粗钢产能5 000万吨左右;2018年压减粗钢产能3 500万吨以上,一大批“散乱污”企业出清,提前完成5年化解过剩产能1亿至1.5亿吨的上限目标⑥。2019年,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继续稳妥推进,中国宝武与马钢集团重组为中国宝武,XX特钢重组为中信特钢。
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产品高端化”也被提上了日程。我国钢铁产量居全球首位,在普通钢产品产能过剩的同时,存在高端特殊钢短缺的情况。“十三五”期间,许多大型钢铁企业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在积极推进产品高端化方面发力。例如,宝武***、XX钢铁有限***和东北大学等单位联合开发的高品质特殊钢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关键技术,被国内60多家企业应用,生产出高端模具钢、轴承钢、叶片钢、特厚板、核电主管道等产品,满足了大飞机、先进能源、石化和军工国防等领域对高端材料的需要,有力支持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并保障国家安全。⑦又如,河钢邯钢在国内首次引进国外百米重轨在线淬火技术,通过不断的研发试制,攻克和掌握了七十多项核心技术并拥有四十多项专利技术,成为少数可以生产百米重轨的国内钢铁企业,而且技术装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河钢邯钢钢轨被XX、XX等8个铁路局的12条铁路主线和XX等9个城市的地铁大量使用。同时,河钢邯钢还开发出了多类符合欧美标准的钢轨产品,并出口巴西、巴基斯坦等国家。⑧
除钢铁行业之外,纺织与服装制造业等其它传统制造业也积极向“产品高端化”迈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进入纺织服装制造业,成为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强有力竞争对手。中国的纺织服装制造业开始积极地向产业链高端攀升,通过“科技+品牌”方式,不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获得了新的国际竞争优势。例如,位列中国制造业500强的如意集团,每年的科研投入达到销售额的5%,其成功研发出的高效纺纱技术被纺织界命名为“如意纺”,在西方发达国家申报了30多项专利。凭借核心技术及高科技产品,如意集团生产的高级西装,每套销售价格可高达7万元人民币,产品附加值提升了35%。⑨印染纺织业的盛虹集团,秉承“不搞重复建设、不做常规产品、不采用常规生产技术”的思路,通过持续技术创新,把超细纤维单丝细度做到了世界上工业化纺丝的极限并很快实现量产,目前超细纤维年产量,已超过欧美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总和,位居全球第一。⑩
(三)研发投入增长较快,新产品不断出现
近年来,传统制造业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R&D经费快速增长。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R&D经费投入最高,从2016年的537.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706.9亿元,增长31%。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食品制造业等传统制造业,“十三五”期间R&D经费投入也增长较快(见图2)。
研发投入的大幅提升,促进了关键环节的技术难题被攻克,传统制造业的技术不断进步,新产品也不断出现。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尤其是钢铁产业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最多,2018年高达67 027项。另外,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等行业每年开发的新产品也比较多(见表3)
新产品的开发给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主要是钢铁行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最高,2018年达到9 574.8亿元。从2016年至2018年的新产品销售增长情况来看,增长最快的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幅达44.8%;其后是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16年至2018年增幅分别为43.3%、39.3%和34.5%(见图3)。
(四)“智能生产”初步显现
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另一个主要方向是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十三五”期间,传统制造业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同时生产技术也不断提高。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6年至2018年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目标名单(见表4),传统制造业中采用智能制造的企业并不在少数,几乎所有的传统行业都有相关企业采用了智能制造,包括食品制造业(例如*_**的“速溶咖啡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光明***的“乳制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家具制造业(例如*_**的“全屋家居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曲美家居***的“家具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的“保健酒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制鞋业(例如**_*的“高端皮鞋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造纸和纸制品业,(例如**_*的“生活用纸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金属制造业(例如**_*的“高精特种钢丝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例如**_*的“铜冶炼智能工厂试点示范”;橡胶和塑料制品业(例如双星集团有限***的“绿色轮胎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等等。其中,钢铁行业是数量比较多的,包括***的钢铁厚板智能制造试点示范、*_**的钢铁板材智能制造试点示范、*_**的无缝钢管智能工厂试点示范等。纺织服装行业采用智能制造的企业也相对较多,例如***的连续印染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_*的纺织智能工厂试点示范等。
另外,在2019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中,也有不少传统制造企业的身影。例如,中天***的“5G+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优特钢制造项目)、***的钢铁全流程质量大数据集成解决方案、中国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有限***的标识解析试点示范项目(酱香酒行业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_*的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提升建材工业智能化管理的解决方案、**_*的基于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煤炭智慧运销解决方案,等等。
以“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技术,从两个维度推动了传统制造业的优化升级。第一个维度是,推动传统制造业的技术进步,使企业更容易采用“智能生产”、“智能制造”模式,从而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第二个维度是,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模式。企业有可能采取“柔性制造”模式,既有利于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扩大产品市场,也有利于减少库存,降低管理成本,提升资本有效利用率。例如,**_*股份***通过打造全球服装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服务平台,将海量个性化需求与大规模定制精准对接,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90%以上,运营成本降低30%以上,库存周转率提升20%以上,产品毛利率提升50%以上。?
三、当前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面临的挑战
虽然“十三五”期间,传统制造业升级取得了较大进步,但仍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从外部因素来看,主要是国际环境的变化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从内部因素来看,主要是传统制造业的创新能力仍然较弱,同时低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
(一)外部环境复杂严峻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传统产业所面对的外部环境也日益险峻。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逆全球化不断抬头,技术引进难度增大。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中国是全球化生产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升级也得益于全球范围内技术、产品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在当前阶段,技术引进仍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外商投资带来的技术转移,进口先进生产设备、关键工业半成品和元器件等带来的生产率提高和产品质量提升等,均是我国制造业技术引进的有效方式。中国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后,形成为我所用的新技术,从而实现技术积累与进步。有实证研究表明,2001—2015年技术引进对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比自主研发更显著。?但是,随着某些发达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力度加大,下一阶段我们技术引进的难度将明显增大。尤其是,最近美国方面试图与中国进行技术“脱钩”,将部分中国科技企业和科研教育机构列入所谓的“实体清单”,限制本国甚至其它国家对中国出口关键技术和产品,对中国企业进行封锁和断供,打压中国产业升级和发展。而且这个“实体清单”还在不断增加,从高科技产业的***,到传统制造业的*_**,再到传统服务行业的快急送物流(中国)***等许多企业都被涉及,高校和科研机构甚至个人也无法幸免。这表明,中国企业要想从发达国家引进核心技术的途径已经基本被封闭。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世界经济更加低迷。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大半年后依然十分严重,每日新增病例数不断刷新记录。新冠肺炎疫情给本来就复苏艰难的世界经济以更沉重的打击,导致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根据世界银行的推算,2020年全球将有92.9%的经济体出现经济衰退,是1871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大衰退?。IMF则预测,2020年世界经济将萎缩4.4%,其中发达经济体衰退5.8%,***国家经济将衰退3.3%。?世界经济低迷进一步导致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萎缩。根据WTO的预测,2020年世界商品贸易额将下降9.2%,亚洲出口贸易降幅将达4.5%,进口贸易下降4.4%?。世界各国为了恢复经济,必然首先采取更有利于本国经济和就业的刺激政策,增加内需,减小进口,这对于以出口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也是不小的挑战。
(二)创新发展基础仍然较薄弱
传统制造业的创新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传统制造业的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仍然不够完善,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仍然较弱。虽然“十三五”期间,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普遍还存在研发投入不够、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即便是在“十三五”时期做得比较好的节能减排环节,也依然存在着传统制造业技术能力不足的问题。《“十三五”以来中国企业节能减排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企业进一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是企业自身的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缺乏相应的新技术,无法很好地满足越来越高的国家能耗与环保标准。?而创新能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是研发投入有限。当前,我国研发投入最重要的主体是企业。2017年我国全社会科技创新研发经费支出1.76万亿元,其中近80%是企业投入。?而在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又是研发投入主体,2017年我国13.6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达到9 000亿元,占全国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的68%。?相比之下,传统制造企业的研发投入规模较小,中小型企业的研发投入更是有限。
另一方面,传统制造业基础研发能力相对较弱,导致关键技术供给不足。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十三五”时期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在许多生产技术上都有了突破。下一阶段,能否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实现普遍突破,成为传统制造业全面优化升级的决定性因素。而关键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又依赖于整个国家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方面我们仍然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相关文献研究表明,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研发投入水平较低,而且研发投入中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更低,更侧重于试验发展[1-3]。另一方面,我国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主要由研究机构和高校完成,试验发展主要由企业完成,而美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主要实施机构分别是高校、企业、企业[4]。可见,中国企业在应用研究方面参与较少,能否全面激发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动力,在诸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领域实现全面突破,将是“十四五”期间传统制造业能否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关键。
(三)低成本优势减弱
我国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传统制造业,基本上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是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但是,我国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减弱,典型代表是纺织服装业,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劳动力资源逐渐紧缺。我国在2000年左右迈入人口老龄化社会,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0%,2018年则达到了11.9%。与此同时,15—64岁的经济活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2000年的74.5%下降至2018年的71.2%,部分地区和行业已经出现了招工不足和招工困难的现象。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已高于越南等发展中国家。例如,2016年中国制造业人均工资5 127.86元/月,约相当于772美元/月,而越南当年的劳动力成本是239美元/月?,柬埔寨的最低工资是140美元/月?。
第二,生产资料成本上升。首先,越南的工业电价、水价平均仅为国内的一半左右。?其次,对于棉花等纺织服装业重要原材料,我国还存在进口配额限制,而越南等发展中国家取消了进口配额限制,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在棉花等原材料成本上与其它国家相比处于劣势。最后,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外资,在土地使用和税收征收上也有许多优惠政策,如中国在越XX柬埔寨投资的纺织企业,在达到一定条件后能享受7年的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而在中国则大多需要承担15%—25%的所得税。生产资料成本的不断上升,进一步减弱了中国传统制造业的比较优势,这也是许多传统制造业企业将部分产能转移到国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的原因。
四、“十四五”时期传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思路和重点工作
党中央提出,从2020年开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因此,“十四五”时期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传统制造业应直面挑战,通过坚持自主创新,培育新的竞争优势,借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机遇,实现进一步转型升级。
(一)坚持“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自主创新不仅对新兴产业十分重要,对于传统制造业更加重要。许多高端制造业在通过自主创新攻克核心技术时,通常会受到一些关键材料、基础性工业材料的制约。这些关键材料和基础性工业材料,许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板、完善科创板将社会资金有效转化为企业的研发投入。
其次,激发人才创新活力。人才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既需要科研人才,也需要高技能人才(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在科研人才的保障方面,建立灵活的科研人才管理机制,提高人才配置效能,创新人才鼓励和激励机制,通过项目补助、平台资助、人才奖励等方式激发科研人才创造力。另外,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更要重视对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针对高技能人才尤其是青年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现状,要着力完善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保障措施,推动技工院校改革,增加对技工院校的经费支持。通过税收补贴、专项补助等方式鼓励企业积极培育高技能人才,加大职业教育力度,培育更多的企业定向技能人才。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形成职业技术学校和企业之间良性互动的技能人才培训机制。
最后,政府应不断提高产品标准体系,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一是强化环境保护管理,进一步提高治理标准,完善污染物排放监测,增强绿色发展推动力。二是强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既着力于提高产品质量,更着力于优化产业链分工,提升我国在全球制造业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