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二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地球和地图
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证明地球是球形:登高望远(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月食、海边某某、麦哲伦环球航行 、卫星照片(最科学、直观)
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赤道“坐地日行八万里”);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经纬线特点: (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
经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所有与赤道平行的圆圈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指示方向
东西方向
南北方向
长度特征
长度不等,赤道最长,从赤道向两极越来越短,
到极点缩为一点
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形状
除极点外,纬线都是圆圈
所有经线都是半圆
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纬度
经度
起止度数
0O ( 0O 纬线叫赤道 )—90 O N/S
0O ( 0O 经线叫本初子午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那条经线)—180 O
代号
北纬—N,南纬—S
东经—E,西经—W
如何区分
区分南、北纬(两种方法):
1、赤道(0O 纬线)以北为北纬(用“N”表示)
赤道以南为南纬(用“S”表示);
2、纬度向北递增为北纬N,
纬度向南递增为南纬S。
区分东、西经(两种方法):
1本初子午线(0O 经线)以东为东经(用“E”表示)
本初子午线以西为西经 (用“W”表示) ;
2、经度向东递增为东经( E ),
经度向西递增为西经( W )
半球划分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
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赤道以南为南半球
20 O W和160O E组成的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20 O W向某某160O E为东半球(20 O W—0 O—160O E);20 O W向西到160O E为西半球(20 O W—180 O—160O E)
利用经纬网定位(会写某点坐标,自己看做过的题去)。
地球的运动 (课本11——15页)
地球的自转
绕地轴旋转。地轴是倾斜的,空间指向始终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现象:昼夜更替,时间差异(东边的时间比西边的早), 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
2.地球的公转
地球公转图
/ /
春分、秋分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夏至
太阳直射北回归线(23.5°N),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冬至
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5°S),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昼最短、夜最长),
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五带划分依据
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五带划分示意图
/
五带特点
热带有太阳直射(回归线一次,其他两次),获得太阳热量最多,终年炎热;
寒带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获得太阳热量最少,终年寒冷;
温带既无太阳直射也无极昼(极夜)现象,四季变化明显
注意:太阳直射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
(春分到秋分直射北半球,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且越向北昼越长)
地图的阅读 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 计算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厘米千米5个0
大小:(“分母大,比例尺小,范围大,内容略”)
方向:
(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图2.22):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 太平洋板块(几乎全是海洋的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4、能够运用板块运动的观点,解释现象。
地中海不断缩小——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红海不断扩大——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张裂拉伸
阿尔卑斯山脉的形成——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不断碰撞挤压
日本多地震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或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地理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一二章》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