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水计算公式

本文由用户“你是一起45”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0-22 13:36:19 举报文档

以下为《降水计算公式》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潜水计算公式

1、公式1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k为渗透系数(m/d);

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为水位降深(m);

R为引用影响半径(m);

为基坑半径(m)。

2、公式2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k为渗透系数(m/d);

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为水位降深(m);

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为基坑半径(m)。

3、公式3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k为渗透系数(m/d);

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为水位降深(m);

为基坑中心距A河岸边的距离(m);

为基坑中心距B河岸边的距离(m);

=+;

为基坑半径(m)。

4、公式4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k为渗透系数(m/d);

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为水位降深(m);

R为引用影响半径(m);

为基坑半径(m);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

5、公式5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k为渗透系数(m/d);

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R为引用影响半径(m);

为基坑半径(m);

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h为基坑动水位至含水层底板深度(m);

为潜水层厚与动水位以下的含水层厚度的平均值(m)。

6、公式6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k为渗透系数(m/d);

为基坑半径(m);

S为水位降深(m);

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m为含水层底板到过滤器有效工作部分中点的长度。

7、公式7

(1)、b>l



(2)、b>l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k为渗透系数(m/d);

为基坑半径(m);

S为水位降深(m);

l为过滤器有效工作长度(m);

b为基坑中心距岸边的距离(m)。

8、公式8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k为渗透系数(m/d);

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m);

S为水位降深(m);

R为引用影响半径(m);

为基坑半径(m);

为基坑中心至隔水边界的距离(m);

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静水位的距离(m);

T为过滤器进水部分长度0.5处至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为不完整井阻力系数。

9、公式9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为上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d);

为下层含水层的渗透系数(/d);

为上层含水层厚度(m);

为下层含水层厚度(m);

为基坑动水位到上层含水层底板的距离(m);

R为引用影响半径(m);

为基坑半径(m)。

10、公式10



式中:

Q为基坑涌水量(/d);

、、为上、中、下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Q为基坑涌水量(/d);

k为渗透系数(m/d);

M为承压水含水层厚度(m);

S为某点水位降深(m);

R为引用影响半径(m);

为某点到各井点中心的距离;

n为井数量。

六、井某某计算公式

井某某



式中:

L为井点管埋设深度(m);

H为基坑深度(m);

h为降水后水面距基坑底的深度(m) ;一般取0.5;

i为降水区内的水力坡度;一般取0.1-0.3;

为基坑等效半径(m);

Z为降水期内地下水位变化幅度(m) ;

Y为过滤器工作部分长度(m);

T为沉砂管长度(m);一般取为0.5。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降水计算公式》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