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历史教育的活力》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历史教学的活力
活力创新型教育是21世纪的教育主旋律,这种教育是与以知识的活力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从整体上说,提倡活力创新型教育的目的是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发展人的个性,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在教育理念上,活力创新型教育要求教育者承认每个受教育者都具有活力的潜能,注重培养与训练受教育者的活力思维,发展其个性,开发其活力潜能。
中学历史在今年迎来了一次考核方式的大创新,首次将历史列入中考考核的科目之列,这是考核的创新。那么也必将需要历史教育上的创新,必须要激发起历史教育的活力来应对创新,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活力教育是每位历史教育者亟待探究的问题。我认为要提高教育活力就要端正学生学习历史的态度,激活学生在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意识。
历史,也可以说是一种间接的反思性认识。凭借学学生的精神意愿和社会经历经验,来汲取历史中有助于现世的真理。但是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禁锢了教育双方历史认识的主体意识,在历史面前,人们失去了思考和自我。诸如学习到中国近代探索时,学生只是知道我们有尝试通过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来尝试拯救当时的中国,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这样探索的程度深入是否是历史的必然?学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悟,更不用说以此来感受中国近代革命的艰辛历程和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国人民革命成功的伟大之处。
事实上,只有经过认识主体主观意识的积极参与,真正的历史认识才成为可能。因此,打破传统的历史认识观念、创设宽泛的历史解读空间,激活教育双方历史认识中的主体意识是实施历史活力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途径。途径的形成,我认为应采取如下方法:
一)打破传统历史知识观念,教育双方要重新认识历史。我们以往的历史教育不敢承认主体意识对历史认识渗透的合理性与正当性,片面强调历史知识的客观性,完全否定或忽视了学生分析、评价、解读历史的独立性。这就造成学生对历史及历史知识的盲目信从,对于历史知识的探讨完全变成了被动讲解与被动接受。历史活力教育要求教育双方要形成新的历史观念,即历史存在是客观的,历史中介质却是人创造的,没有主体意识渗透的理想中的纯客观的历史叙述、历史认识与历史结论是不存在的。历史教育中,认识主体只有摆脱传统的僵化的历史知识观念,扫除他们在解读历史中的观念障碍,解放思想,才能有利于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独立认识、分析历史。
(二)设计存疑问题,营造议论氛围。思想观念发于思考,养成于实践中的认可。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营造促使学生深刻思考与广泛参与的思维空间是实现历史活力教育必要的认识观念转变的行为。那么如何实现这种行为准备?首先,培养受教育者的问题意识,调动学生探究与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发问,善于发问。如讲中英《南京条约》“五口通商”条款,以往的教学只是让学生记住五口名称与相应的地理位置,事实上,我们应该让学生思考英殖民者为何强迫清政府开放此五处?从“五口”背靠的地域资源特征及殖民者的经济掠夺倾向等方面组织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更深入地认清殖民掠夺行径,从发散学生思维的角度将历史知识、地理知识以及对殖民掠夺的性质有更深入的综合与认识,以此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其次,变单纯固定的教与学为教育双方互助互学关系,即老师和学生都具有教与学的任务和角色,教与学是双方共同学习前提下的交流与研讨,例如在中国历史第四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这一课时中,内含许多精彩纷呈的外交情景,但是教材中只是简单叙述。在这些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资料补充,同时充分运用新型教学方式,以“激烈的外交舞台”情景剧的方式深入教学。既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求其合理性,不盲求整齐划一或所谓的惟一的标准答案;对学生错误的认识逻辑与观点,教师在表扬其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循循诱导,使其处于不断的“试错与改错”中解读历史、认识规律,进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观。例如,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对于相同的历史人物,学生会有不同的观点,对于诸如评价类的问题,教师绝对不能够“一刀切”,过于标准划一,应该充分践行初中历史所要求的“历史辩证法”去解决问题,学会用辩证统一的唯物史观去看待问题。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观点可以尽情抒发,同时加上教师的适时引导,渐渐形成学生自己的正确的历史认识观。
单位:**_*学
姓名:闵金枝
手机号码:***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历史教育的活力》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