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台风知识概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台风
概述
台风(typhoon)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和XX海域的强热带气旋(风速超过32.6米/秒)。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的强热带气旋称为飓风,也就是说在中国、菲律宾、日本一带叫台风,在美国一带则称飓风。
为了便于应用和对外服务,有时把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统称为“台风”。如“台风编号”、“台风命名”、“台风预警”、“台风年鉴”、“台风结构”、“台风路径”、“台风形成”、“台风灾害”等等。
台风是暖中心的低气压系统,水平分布近圆形,半径约几百公里,垂直范围可从地面伸展到对流层上部。地面中心气压低是台风的重要特征,一般当地面中心气压低到990hPa时或以下时形成台风。从台风外围到中心,存在着较大的气压梯度和很强的气旋性辐合流场;在距中心数十公里处,风力达到最大,并伴有暴雨和巨浪;但在近中心附近的小范围内,气压梯度很小,风息、雨止、浪消,出现了强热带气旋特有的台风眼景象。大多数会风发生在夏秋季节,绝大多数影响我国的台风也出现在这两个季节。其它季节亦可有少数台风在热带海洋上形成,但其活动范围一般只在纬度较低的地区。
台风是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
我国台风名词含义变更情况
中国气象局1989年以前规定: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风力达8-11级(17.2-32.6米/秒)的热带气旋为台风,最大风力12级或以上(风速超过32.6米/秒)的热带气旋为强台风。前者分别相当于世界气象组织分类中的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
1989年元月起,我国台风的标准改为与世界气象组织的标准相一致,中心风力达6-7级的称为热带低压;8-9级的称为热带风暴;10-11级的称为强热带风暴,中心风力达到12级(32.7米/秒)及12级以上的才称为台风。
2006年6月,我国发布《热带气旋等级》国家标准,即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六个等级。具体标准:
热带气旋底层中心附近最大风速达到10.8m/s-17.1m/s(风力6-7级)为热带低压;达到17.2m/s-24.4m/s(风力8-9级)为热带风暴;达到24.5m/s-32.6m/s(风力10-11级)为强热带风暴;达到32.7m/s-41.4m/s(风力12-13级)为台风,达到41.5m/s-50.9m/s(风力14-15级)为强台风;达到或超过51.0m/s(风力16级或以上)为超强台风。
这个标准把台风(中心风力12级或以上)又分为:台风、强台风和超强台风3个等级。
名词由来
“台风”一词的由来:《科技术语研究》2006年第8卷第2期刊登了王某某《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一文。文中论及“台风一词的历史沿革”,作者认为:在古代,人们把台风叫飓风,到了明末清初才开始使用“飚风”(1956年,飚风简化为台风)这一名称,飓风的意义就转为寒潮大风或非台风性大风的统称。关于“台风”的来历,有两类说法。第一类是“转音说”,包括三种:一是由广东话“大风”演变而来;二是由闽南话“风筛”演变而来;三是荷兰人占领台湾期间根据希腊史诗《神权史》中的人物泰丰Typhoon而命名。第二类是“源地说”,也就是根据台风的来源地赋予其名称。由于台湾位于太平洋和XX大部分台风北上的路径要冲,很多台风是穿过台湾海峡进入大陆的。从大陆方向上看,这种风暴是来自台湾,称其为台风就是很自然的事了。由于汉字的表意性,就从台音加风字形成台某某。
台风,英文叫typhoon,希腊语、阿拉伯语叫tufan,发音都和中文特别相似,在阿拉伯语和英语中都是风神的意思。
台风一词源自希腊神话中大地之母盖某某之子Typhon,它是一头长著一百个龙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估计台风强度,监测台风移动方向和速度,以及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等,对防止和减轻台风灾害起着关键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还可用雷达监测台风动向。建立城市的预警系统,提高应急能力,建立应急响应机制。还有气象台的预报员,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分析台风的动向,登陆的地点和时间,及时发布台风预警,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介为公众服务,让沿海渔船及时避风回港,同时为各级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发布台风预报或紧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
登陆定义
台风登陆的定义,是“台风中心整体移动到陆某某”。也就是说,台风中心在什么地点登陆,就称“台风在某地登陆”。
因为台风不一定有台风眼,所以说台风眼到达陆地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台风知识概述》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