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史”论断再探

本文由用户“JJDDJH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7-23 00:15:34 举报文档

以下为《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史”论断再探》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A. 简要介绍黑格尔的纯思想辩证法及其对世界历史的理解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家,他的纯思想辩证法开创性地将世界历史理解为精神的发展过程。他认为,精神通过人的自然欲望和热情的身份,以能动的创造性的辩证运动的方式发展,并最终达到纯粹的普遍自由与具体的特殊自由之间的和解。黑格尔的纯思想辩证法将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自然史,强调了人类思维和意识的进步与自由的实现。

B. 提出对马克思论断的再探的目的和意义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纯思想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性改造,并将其应用于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论中。马克思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过于理想主义,没有将历史的发展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联系起来。因此,本文的目的是重新探讨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史"论断,探究马克思如何改造纯思想辩证法,并对经济社会形态发展进行深入理解。这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以及当代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二、马克思对黑格尔纯思想辩证法的批判性改造

A. 马克思对纯思想辩证法的评价

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纯思想辩证法持有批判的态度。他认为黑格尔的辩证法过于理想主义,将思想和意识放在历史发展的核心位置。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动力来自于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而不是来自于精神的发展。他批判了黑格尔将精神的现实性活动作为历史发展的基础的观点。

B. 马克思如何改造纯思想辩证法

为了将辩证法应用于历史和社会的分析中,马克思对黑格尔的纯思想辩证法进行了批判性改造。他将辩证法从精神的领域转移到了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的领域。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驱动的,经济生活是社会的基础。他将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强调了物质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马克思通过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具体分析,揭示了社会形态的变迁和历史发展的规律。

C. 马克思改造后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的区别

马克思改造后的辩证法与黑格尔的辩证法在几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首先,马克思将辩证法从精神的领域转移到了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的领域,强调了经济生活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其次,马克思的辩证法是以阶级斗争为基础的,强调了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而不是通过精神的发展。最后,马克思的辩证法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真理的标准是实践的结果,辩证法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

通过对马克思对黑格尔纯思想辩证法的批判性改造的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理解和他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史”论断。马克思通过将辩证法应用于历史和社会的分析中,揭示了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和历史的动力。他强调了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基础是人的自然需要本性及其满足的生产方式变迁,目标是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实现。马克思的辩证法将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为我们理解经济社会形态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三、马克思对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理解

A. 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基础——人的自然需要本性

马克思认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基于人的自然需要本性的变化和满足的生产方式变迁。人类作为有生命的个体,有着生理和心理上的自然需要,包括食物、住所、衣物、娱乐等。这些需要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基础。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满足自身需要的方式也在不断变化。在原始社会,人们通过采集、狩猎等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随着农业的兴起,人们开始进行农耕生产,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分工。而在工业化时代,人们通过机械化生产和工厂制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因此,人的自然需要本性的变化和满足的生产方式变迁是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基础。

B. 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动力——人的满足生产方式的变迁

马克思认为,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动力在于人们对于满足自己需要的生产方式的变迁。人们不断改进和创新生产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满足更多的需求。这种生产方式的变迁源于人们对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改进。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能够利用更先进的工具和设备来生产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例如,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大大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些变革推动了经济社会形态的转变和发展。

C. 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

马克思认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马克思看来,自由并不仅仅是个体行动的自由,而是通过社会共同努力实现的自由。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并获得满足自己需要的机会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导致了个体之间的剥削和不平等。只有通过消除剥削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人们才能够真正实现自由和平等。社会主义社会将实现劳动者对生产资料的公有,消除剥削关系,建立起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

因此,马克思将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看作是基于人的自然需要本性及其满足的生产方式变迁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的自然史。他强调了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即通过不断变革和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这一理解为我们认识和推动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启示。四、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

A. 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认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马克思看来,不同的经济社会形态是相互关联、相互替代的。这种替代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所决定的。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着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

马克思指出,每一个经济社会形态都有其内在的规律性。在每一个形态中,生产力的发展都会达到一定的极限,生产关系的矛盾也会日益尖锐。这种矛盾与极限的出现,使得新的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成为必然。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极限,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日益制约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这就为资本主义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B. 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目的性

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不仅具有规律性,还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马克思认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指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生产关系的剥削性质限制了劳动者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因此,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实现人人平等、自由发展的社会。

C. 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

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在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过程中,规律性和目的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社会的演进。规律性是发展的基础,它使得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有序、连贯、可预测。而目的性则是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它使得经济社会形态的演进朝着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进。

在这个过程中,规律性和目的性相互作用、相互促进。规律性为目的性提供了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而目的性则为规律性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例如,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规律性使得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日益尖锐,而目的性则使得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朝着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

五、结论

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史”论断通过对黑格尔纯思想辩证法的批判性改造,以现实的人及其现实的活动的历史发展来代替黑格尔的精神的现实性活动的发展过程,将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基于人的自然需要本性及其满足的生产方式变迁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的自然史。同时,马克思强调了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

在马克思的论断中,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基础是人的自然需要本性。人作为自然的存在体,有着与生俱来的欲望和热情,需要通过满足这些欲望和热情来实现自己的自由和发展。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正是通过满足人的自然需要本性的不同方式来推动的。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动力是人的满足生产方式的变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产方式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和推广,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推动了经济社会形态的进步和发展。

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目标是自由人的联合体实现。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满足人的自然需要的基础上建立起自由的社会关系和组织形式,才能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发展。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应该以人的自由和独立为中心,建立起人与人之间平等合作和共同进步的关系。

经济社会形态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是马克思强调的一个重要方面。马克思认为,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既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也有其外在的目的性。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按照一定的规律和目标进行的。这种规律性和目的性相统一的过程,使得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了内在的逻辑和合理性。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的“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史”论断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分析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和目标,来指导和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经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全面考虑各种因素和力量的作用,以实现人的真正自由和发展。

以上为《马克思“经济社会形态的自然史”论断再探》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