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非惯常环境及行为:基于旅游情境的再思考》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一、引言
A. 问题背景
旅游研究中的非惯常环境和行为变化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过去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非惯常环境的外延界定和解释旅游者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但是在这些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非惯常环境的概念不够清晰,导致对其距离范围的界定不明确。其次,心理层面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对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中的主观感受和心理状态的研究较为有限。此外,对非惯常环境的分类模糊,无法准确区分不同类型的非惯常环境。最后,对行为变化的研究较为零散,缺乏对行为变化的方向、程度、向度及情境的系统探究。
B. 研究目的
因此,本文旨在对非惯常环境和行为变化的问题进行再思考,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系统梳理。首先,本文将梳理非惯常环境与惯常环境的差异,明晰旅游非惯常环境的概念和起止边界。其次,本文将依据心理距离说、唤醒理论和旅游期望理论的相关观点,细分出旅游非惯常环境的存在类型,包括预期类惯常环境、预期非惯常环境、失望非惯常环境、惊喜非惯常环境及无所谓非惯常环境。然后,本文提出了“非惯常行为”的概念和特点,包括跨情境可对比性、自发需求导向性、双向转变性、偶发性和旅游常态性以及影响双向性。最后,本文将根据“惯习—环境”的相互作用,将非惯常行为划分为惯常、类惯常、弱非惯常和完全非惯常行为四种理论类型。
通过对非惯常环境和行为变化的系统梳理,本文旨在为揭示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行为变化的规律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本文的研究成果也将为旅游研究领域提供更准确、更全面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二、非惯常环境的界定和分类
A. 非惯常环境的外延界定
在旅游研究中,非惯常环境是一个关键概念,它指的是旅游者所处的与其日常生活环境有所不同的环境。然而,现有研究对非惯常环境的外延界定存在一些问题。首先,非惯常环境的距离范围不清。有些研究将非惯常环境仅限于国外旅游,而忽视了国内旅游和本地旅游等非惯常环境。其次,非惯常环境的心理层面关注度较低。现有研究多集中于非惯常环境的物理特征,却较少关注旅游者对非惯常环境的心理感知和体验。最后,非惯常环境的分类模糊。现有研究对于非惯常环境的分类较为模糊,缺乏系统性和细致性。
B. 非惯常环境的心理层面关注度
为了解决现有研究对非惯常环境心理层面关注度较低的问题,本文借鉴了心理距离说的相关观点。心理距离说认为,人们对于环境的感知和体验与其心理距离密切相关。基于心理距离说,本文将非惯常环境分为四个心理距离类型:地理距离、文化距离、语言距离和时间距离。地理距离指的是旅游者和目的地之间的物理距离,文化距离指的是旅游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与其日常生活环境之间的差异,语言距离指的是旅游者所使用的语言与目的地语言之间的差异,时间距离指的是旅游者所处的时区与其日常生活时区之间的差异。通过关注非惯常环境的心理距离,可以更准确地把握旅游者对非惯常环境的感知和体验。
C. 非惯常环境的分类模糊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研究中非惯常环境分类模糊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旅游非惯常环境的存在类型。首先,预期类惯常环境是指旅游者对目的地有一定的了解和预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目的地环境的类型。旅游者在这种环境下的行为相对稳定,与其日常生活中的行为相似。其次,预期非惯常环境是指旅游者对目的地有一定的了解和预期,但目的地环境与其日常生活环境存在较大差异,旅游者需要做出一定的行为调整。再次,失望非惯常环境是指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旅游者可能感到失望和不适应。在这种环境下,旅游者的行为变化较为明显。此外,惊喜非惯常环境是指旅游者对目的地的预期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但旅游者感到惊喜和满意。在这种环境下,旅游者的行为也会有所变化。最后,无所谓非惯常环境是指旅游者对目的地没有明确的预期和期待,旅游者在这种环境下的行为相对随意。
通过明确旅游非惯常环境的存在类型,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旅游者在不同的环境下的行为变化。同时,这种分类也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框架,可以深入探究不同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行为变化的方向、程度、向度及情境。这对于揭示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行为变化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三、旅游非惯常环境的存在类型
A. 预期类惯常环境
预期类惯常环境指的是旅游者在旅行前就已经对目的地或旅游体验有一定了解和预期的环境。这种环境下,旅游者的行为变化相对较小,更多地是在满足自己的旅游需求和期望。在这种环境中,旅游者的行为更趋于惯常,他们可能会选择熟悉的旅游项目和活动,遵循旅游规划和行程安排,寻求已知的旅游体验。
B. 预期非惯常环境
预期非惯常环境指的是旅游者在旅行前对目的地或旅游体验有一定了解,但并不完全了解或没有真正亲身经历过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旅游者的行为变化相对较大,他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寻求新奇和刺激的体验。旅游者可能会选择参与一些新颖的旅游项目和活动,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文化,以满足他们对新鲜感和独特体验的需求。
C. 失望非惯常环境
失望非惯常环境指的是旅游者对目的地或旅游体验有一定预期,但实际体验与预期不符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旅游者可能会感到失望和不满意,他们的行为变化可能是消极的,可能会选择放弃原计划或寻找替代的旅游体验。旅游者可能会通过投诉、评价和建议等方式表达他们的不满和不满意。
D. 惊喜非惯常环境
惊喜非惯常环境指的是旅游者对目的地或旅游体验没有预期或预期较低,但实际体验超出了他们的预期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旅游者可能会感到惊喜和满意,他们的行为变化可能是积极的,可能会加强对目的地的探索和体验。旅游者可能会通过分享、推荐和回头客等方式表达他们的满意和喜爱。
E. 无所谓非惯常环境
无所谓非惯常环境指的是旅游者对目的地或旅游体验没有明确的预期或期望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旅游者可能对旅游体验没有特别的要求或期待,他们的行为变化可能是较为随意和随机的。旅游者可能会根据当时的情境和兴趣做出决策,并可能会更加灵活地调整旅游计划和行程。
通过细分旅游非惯常环境的存在类型,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者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变化。每种类型的非惯常环境都会对旅游者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对旅游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分析框架。在研究和实践中,需要进一步探究每种非惯常环境类型下旅游者行为的特点、动机和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非惯常环境下的旅游行为变化。四、非惯常行为的概念和特点
A. 跨情境可对比性
非惯常行为具有跨情境可对比性的特点,即在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的行为与他们在惯常环境下的行为形成了对比。这种对比可以是在不同的旅游目的地之间进行,也可以是在同一目的地的不同情境下进行。跨情境可对比性的存在使得旅游者在面临非惯常环境时,会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更为明显的变化。
B. 自发需求导向性
非惯常行为具有自发需求导向性,即旅游者的行为变化是基于他们对非惯常环境中所面临的需求的自发识别和反应。这种需求可以是对新鲜和刺激体验的渴望,也可以是对文化和自然资源的探索的渴望。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中的行为变化是为了满足这些自发的需求而产生的。
C. 双向转变性
非惯常行为具有双向转变性,即旅游者在面临非惯常环境时,他们的行为不仅会产生向非惯常行为的转变,同时也可能会产生向惯常行为的转变。这是因为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中的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特征、环境条件、社会文化等,这些因素可以同时促使旅游者向非惯常行为或者向惯常行为的方向发展。
D. 偶发性和旅游常态性
非惯常行为具有偶发性和旅游常态性的特点。偶发性指的是非惯常行为的发生并不是每个旅游者都会出现的,而是在特定的旅游情境下可能出现的。旅游常态性指的是非惯常行为在旅游者的整个旅游过程中可能是一种常态化的行为表现。这些非惯常行为在旅游者的旅游过程中可能会多次出现,成为一种旅游的常态。
E. 影响双向性
非惯常行为具有影响双向性的特点,即旅游者的非惯常行为不仅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旅游者的非惯常行为可能会改变他们所处的旅游环境,例如通过参与当地文化活动或者购买当地特色商品来改变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氛围。同时,环境的变化也可能会影响旅游者的非惯常行为,例如旅游目的地的资源丰富程度和旅游设施的完善程度可能会影响旅游者的行为变化。
通过以上对非惯常行为的概念和特点的分析,可以看出非惯常行为在旅游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非惯常行为的深入探究可以揭示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下的行为变化的规律,为旅游管理和旅游规划提供理论支持。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非惯常行为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旅游管理和规划中,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五、非惯常行为的理论类型
A. 惯常行为
惯常行为是指在惯常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行为,即在熟悉和预期的环境中,个体表现出的稳定和一致的行为模式。惯常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习惯,不需要太多的认知和决策过程,个体可以自动地进行。在旅游中,惯常行为包括一些常规的旅游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购物、体验当地美食等。
B. 类惯常行为
类惯常行为是指在预期类惯常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行为,即在预期的非惯常环境中,个体表现出的与惯常行为相似的行为模式。类惯常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类似于惯常行为的行为,但在非惯常环境下进行时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和调整。在旅游中,类惯常行为可以包括一些个体已经有过经验和预期的旅游活动,但在新的环境中可能会有一些适应和调整。
C. 弱非惯常行为
弱非惯常行为是指在预期非惯常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行为,即在个体预期但不太熟悉的非惯常环境中,个体表现出的相对较强的行为变化和调整。弱非惯常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适应和适应新环境的行为,个体需要进行一些认知和决策过程来应对新环境中的挑战和变化。在旅游中,弱非惯常行为可以包括一些个体尚未有过经验但预期会发生的旅游活动,个体需要根据新环境的特点和要求进行适应和调整。
D. 完全非惯常行为
完全非惯常行为是指在失望非惯常环境、惊喜非惯常环境和无所谓非惯常环境中进行的一种行为,即在个体预期和意料之外的非惯常环境中,个体表现出的较大的行为变化和调整。完全非惯常行为可以被视为一种全新的行为,个体需要进行较多的认知和决策过程来适应和应对新环境中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在旅游中,完全非惯常行为可以包括一些个体没有预期到但在新环境中出现的旅游活动,个体需要根据新环境的特点和要求进行较大程度的适应和调整。
通过以上对非惯常行为的理论类型的探讨,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中的行为变化。不同类型的非惯常行为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这些行为类型的规律和机制,可以为旅游研究提供更加深入和全面的理解。同时,对于旅游业者和目的地管理者来说,了解旅游者的非惯常行为类型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从而提升旅游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对非惯常环境和行为变化的系统梳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六、结论A. 旅游非惯常环境的探讨
本文通过对非惯常环境的界定和分类的系统梳理,明晰了旅游非惯常环境的概念和起止边界。非惯常环境在旅游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理解旅游者的行为变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旅游非惯常环境的存在类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旅游者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变化。
B. 非惯常行为的系统概念
本文提出了“非惯常行为”这一系统概念并归纳了其特点。非惯常行为具有跨情境可对比性、自发需求导向性、双向转变性、偶发性和旅游常态性以及影响双向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揭示了非惯常行为的独特性,也为理解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下的行为变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C. 行为变化的规律探究的意义
通过对非惯常环境和非惯常行为的探讨,可以揭示旅游者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变化规律。了解旅游者在非惯常环境下的行为变化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旅游规划和管理中,需要考虑到非惯常环境对旅游者行为的影响,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和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行为变化的规律。可以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法来收集数据,分析不同类型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行为的差异。同时,可以将非惯常环境和旅游者个体特征进行结合,探讨不同个体在非惯常环境下的行为变化。这些研究将有助于提高旅游规划和管理的效果,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总而言之,本文通过梳理非惯常环境和非惯常行为的概念和特点,为揭示非惯常环境下旅游者行为变化的规律做了一些系统梳理。深入探究非惯常环境和非惯常行为的研究将对旅游业的发展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进一步研究非惯常环境和非惯常行为的规律将有助于提高旅游体验和满足旅游者的需求,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上为《非惯常环境及行为:基于旅游情境的再思考》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