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镜成像(教案)

本文由用户“baiuu”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2-24 22:40:49 举报文档

以下为《平面镜成像(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四章 光现象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 教学设计

  一、教材和学情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传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对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以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为主线,让学生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在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生活中的许多成像问题。体现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本节“平面镜成像特点”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学生在经历此探究过程中,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大部分学生对平面镜成像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个认识中由于视觉的问题存在一个误区“物体离平面镜越远像越小”,在实验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把此问题纠正过来。教学中,要通过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二、教学目标

?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原理。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和处理。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平面镜成像的实验.

四、教学方法:探究法、实验分析法.

五、教学用具

演示用:平面镜、投影片

学生用:玻璃板、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支架、白纸、刻度尺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物理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一些与平面镜有关的视频:水面“倒映”岸上的景物;平面镜成像的图片。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能见到的现象,这是什么现象?

——平面镜成像。

1、认识平面镜

提出问题:大家思考一下,我们所说的平面镜只是我们生活中的镜子吗?

观看图片,并结合生活实际回答。

平静的水面、玻璃表面、光滑的漆面都可以看做是平面镜。

得出结论:平的、光滑的、能成像的反射面叫平面镜。

二、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一)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对平面镜成像感兴趣的问题?

提出问题: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引导学生结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

像和物的大小可能相等;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可能相等;

镜中的像是正立的或是倒立的;

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生变化,像的大小是否发生变化;

像与物体左右相反。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7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设计实验:

实验器材:玻璃板、支架、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白纸一张、刻度尺、笔

实验步骤:1、安装装置: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在纸上用支架固定好平面镜;

2、描出反射面:沿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平面镜的位置;

3、描出物、像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并用一张白纸放到玻璃后面,不通过玻璃板观察白某某有没有像。

拿一支相同的蜡烛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使它与前面蜡烛的像重合,这时后一支蜡烛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蜡烛的像的位置。在纸上描出对应点的位置。移动点燃的蜡烛,重复前面的步骤,最少描出三次物、像对应点的位置。

4、测量距离:用直线把每次实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通过玻璃板 。如果有53満窈?3満竦牧娇椴AXXXXX澹岣呤笛樾XXXXXXXXXX≡? 3満竦牟AXXXXX遄鍪笛椤J笛橹?

(1)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关系; (3)移去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张白纸,则白某某 接收到蜡烛A的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 像。



课后延伸:

1、了解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2、阅读课本P79科学世界;

教学反思:

?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平面镜成像(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