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一、二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选出。每小题2分,共30分)
1.某同学设计制作了下面的历史人物档案。据此判断,该人物是( )
历史人物档案
国籍:委内瑞拉
事迹:领导拉丁美洲人民反抗西班牙的殖民统治,使拉美大部分国家赢得了独立
A.穆罕默德 B.章西女王 C.玻利瓦尔 D.巴尔扎克
2.普希金赋诗赞美彼得一世说:“用一只专制的手,他勇敢地播下启蒙的种子。”其中的“种子”是指彼得一世( )
A.推动改革的手段十分专横 B.保留了农奴制
C.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D.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3.1853—1856年的克里木战争中,英、法、奥斯曼帝国三国联军打败俄军,显露出俄国军事和经济的落后,加剧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俄国( )
A.彼得一世鼓励兴办手工工场
B.沙皇专制被推翻
C.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
D.实行余粮收集制
4.“它为美国北部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使早在1833年就宣布废除奴隶制的英国很难继续支持南部。”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权利法案》 B.《共产党宣言》
C.《人权宣言》 D.《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5.“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战争之初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战争的结果,更加确立了资产阶级在这个国家的统治地位。当战争的硝烟散去时,这个国家又悄悄抢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机。”这说明,美国内战( )
A.解放了黑人奴隶并消除了种族隔阂
B.为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C.促使美国成为一个联邦制的共和国
D.使美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6.日本一位启蒙思想家说,汉学对日本的影响是很深的,但要讲到社会改革,特别是近代文明的建立,日本是学习西方的。他所说的是( )
A.大化改新 B.倒幕运动
C.明治维新 D.农奴制改革
7.下面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变化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日本
时间
1851—1873年
1861—1873年
1861—1873年
1868—1873年
年均增长速度
3.3%
5.1%
3.8%
32.2%
A.英德矛盾不断激化 B.日本工业生产总值居世界首位
C.美国出现垄断组织 D.明治维新促进了日本工业发展
8.对比学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技能,根据下面信息,可得出俄、日两国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
彼得一世创建了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推行文化教育,派遣留学生;他还提倡人们学习西方的礼节与生活方式。 明治政府以“殖产兴业”为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A.都改变了国家性质 B.都加强了政府专制权力
C.都维护了国家统一 D.都学习了西方科技文化
9.史论结合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项基本方法。下表中史实与推论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蒸汽机车的发明
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B
日本明治维新
彻底扫清了旧制度的残余
C
美国内战
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D
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彻底清除了农奴制的残余
10.年代轴有助于我们梳理历史发展的线索,下列历史年代轴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A.封建时代的世界 B.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C.走向整体的世界 D.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扩展
11.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在不同时代的发明创造,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推动着人类历史的进步。下列关于中外“科技名人”的信息正确的是( )
12.杨某某教授在《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中写道:“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即第二次工业革命)大致始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第二阶段的工业革命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这说明( )
A.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B.科学理论推动工业发展
C.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
D.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
13.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伦敦特别是伦敦工人区的坏空气,最能助长肺结核的发展。”在伦敦工会1883年的报告中,有1/3的工人都是死于肺结核。此时肺结核大量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医疗技术水平不断下降 B.农业衰退导致食物短缺
C.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恶化 D.人口膨胀致使工人贫困
14.《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有这样的评述:“19世纪中期,有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物生存竞争和阶级斗争,……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有着广泛和深远的影响。”其中详细阐述生物生存竞争的是( )
A.《权利法案》 B.《人权宣言》
C.《物种起源》 D.《共产党宣言》
15.恩格斯认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小说集“汇聚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列宁把托尔斯泰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巴尔扎克和托尔斯泰的作品的历史价值是( )
A.塑造典型社会的典型人物
B.促使文学的体例更加完善
C.帮助人们认识世界和人生
D.找到人类解放的正确出路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16分)
16.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有许多的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的贡献对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要求,回答下面相关问题。
(1)【解读历史人物】请分别用一个关键词概括下面两组人物的共同贡献,并在每组中选一位陈述他或她的贡献。(8分)
(2)【探究人物活动】根据下列图片及简介,请分析美国人民为华盛顿建立纪念碑、为林肯建立纪念堂的原因。(4分)
图片
简介
华盛顿纪念碑
为纪念美国首任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高169.045米,石碑内部中空,纪念碑内墙镶嵌着188块由私人、团体及全球各地捐赠的纪念石。美国政府于1899年宣布:华盛顿特区任何建筑物的高度都不可以超过华盛顿纪念碑!
林肯纪念堂
林肯纪念堂被视为美国永恒的塑像及华盛顿市的标志,为纪念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纪念堂是一座仿古希腊神庙式建筑,纪念堂正中央是一尊用大理石雕刻而成的林肯坐像,大厅墙壁上刻有林肯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说词。
(3)【概括人物品质】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他们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4分)
三、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含两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
17.美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从建国到崛起的华丽转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人从1763年一直到1773、1774年,在差不多有十年的时间,每年变换着不同的花样向殖民地征税。那么在征税的过程中间,尤其是1765年开始征收印花税,殖民地对印花税非常反感。……1775年4月19日,新大陆东北部的一声枪响,划破了纯净的天空,改变了这片大陆的历史航道……枪声让这场冲突上升为战争,史称“美国独立战争”。
——摘编自《大国崛起》解说词
(1)根据材料一,简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基本进程。(6分)
材料二 美国南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展开的,这一时期美国北部建立了纺织、制鞋、采矿、钢铁、交通等工业部门,发展十分迅速。南部地区自美国独立战争后,一直以种植烟草、蓝靛和棉花为主……奴隶在监工的鞭笞下艰辛地劳动……林肯当选总统成为南北分裂的信号,1861年4月,南北战争爆发,这次战争人员伤亡超过美国此前参加的历次战争。
(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南北之间的基本矛盾,以及林肯政府在南北战争中是如何解决矛盾的。(6分)
材料三 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电学、磁学、光学、化学等突飞猛进,科技发明层出不穷,人类的智慧魔法般地将电灯、电话、电报、电站、电车、电机、电缆等新生事物接二连三地呼唤出来。传统的农业和半农业、乡村和半乡村社会迅速告别历史舞台,人类满怀激情地迎来城市社会和工业社会的新阶段。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某些质变,集中化、垄断化以及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大大加强。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3)如何理解材料三中“19世纪下半叶,世界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代”?(4分)
18.改革和革命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影响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宣布独立的时候,奴隶制在全部13个州都是合法的。到1804年,至少北方各州都已经开始着手废除奴隶制。1858年,林肯宣称“不能永远保持半奴隶半自由状态”。1862年,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适用于10个叛乱州的奴隶。
(1)材料一中“半奴隶半自由状态”指的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发表的目的。(4分)
材料二 为解决劳动力问题,彼得一世于1721年颁令准许商人将整个村庄连同农奴一起买去,但农奴和土地不准分开买卖,以维护农奴制度不可侵犯。……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无法满足工业对自由劳动力的需求。广大农民一贫如洗,无力购买工业品,严重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到19世纪中叶,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
——摘编自吴于某某、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彼得一世对待农奴制的态度,并概括19世纪中叶农奴制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的原因。(6分)
材料三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列宁曾指出,经过1861年改革,“农民获得‘自由’的时候,已经被剥夺得一干二净”。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量(个)
工人数量(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287
42000
51937
(3)你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列宁所说的话?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影响。(4分)
(4)俄国农奴制和美国奴隶制的存废反映了什么历史发展规律?(2分)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22分)
19.潮流指社会变动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大江奔腾向海,总会遇到逆流,但任何逆流都阻挡不了大江东去。某中学的同学们以“立足时代潮流·找准奋进坐标”为主题开展了以下探究,请你完成活动任务。
任务一 【动力助其前行】
(1)下列两幅图片反映的历史潮流是什么?比较明治维新和辛亥革命的异同。(6分)
任务二 【阻力促其强大】
新旧经济体系之间必然产生矛盾和斗争。北方需要扩大自由雇佣劳动力来源,倾向于废除不人道的奴隶制,以促进工业发展。南方则视奴隶制为生命线。随着美国获得西部大片领土,容许或禁止奴隶制存在的斗争不断发生。
——庞某某、陈某某《美国凭什么》
在农奴制改革前夕,有这样一个大地主,人们问他为什么不使用打谷机时,他回答说:“打谷机要花费许多钱,它需要修理,还需要喂养马匹(用马匹来带动机器);而农奴一文钱也不需要花费。”
——扎伊翁契科夫斯基《俄国农奴制的废除》
(2)根据材料,分别简述俄国、美国是如何冲破阻力顺应时代潮流的。(8分)
任务三 【应对促其发展】
(3)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是在面对冲击时积极应对重重阻力,从而获得长足发展的。请以《冲击·反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150字的小论文。(提示:可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三个)(8分)
美国独立战争 明治维新 印度民族大起义 洋务运动
以上为《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一、二单元学情评估(含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