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本文由用户“ywf24468671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4-30 14:21:16 举报文档

以下为《简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的道德发展》集中体现了他的研究成果,他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前道德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约在2-5岁。这一时期的儿童还没有出现同伴之间相互协作的行为,他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玩着游戏,规则没有意义,这也就是皮亚杰说的“自我中心主义”阶段。

2.权威阶段。约6-8岁。这时,儿童已经有了规则意识,但是他们的规则来源于长者,认为自己只需要服从。在这一阶段,儿童会以是否服从长者权威来判断行为的好坏。

3.相互对等阶段。约8-10岁,处在这一时期的儿童出现了道德品质的萌芽。这以阶段的儿童规则意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认为规则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为了集体的利益而改变的。

4.公正阶段。约11-12岁左右,此时儿童产生了公道意识。儿童学会了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这是他们道德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皮亚杰工作的基础上,柯尔伯格进一步研究,将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0~9岁):处在这一水平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这一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是好是坏及严重程度,他们服从权威或规则只是为了避免惩罚,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他们还没有真正的道德概念。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海因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因此,应当遵循权威和有关规范去行动。该阶段的儿童听了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会说,不这么做,他要为妻子的死负责;反对者会说,他要救妻子的命是应该的,但偷东西犯法。

3.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达到这一道德水平的人,其道德判断已超出世俗的法律与权威的标准,而是有了更普遍的认识,想到的是人类的正义和个人的尊严,并已将此内化为自己内部的道德命令。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处于这一水平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在强调按契约和法律的规定享受权利的同时,认识到个人应尽义务和责任的重要性。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法律没有考虑到这种情况;反对者认为,不论情况多么危险,总不能采用偷的手段。

第六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这是进行道德判断的最高阶段,表现为能以公正、平等、尊严这些最一般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在根据自己选择的原则进行某些活动时,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行为就是正确的。在这个阶段上,他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对于海因茨偷药的故事,赞成者认为,尊重生命、保存生命的原则高于一切;反对者认为,别人说不定也像他妻子一样急需这药,要考虑所有人生命的价值。

两位心理学家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阐述,大都是以相同的一条线进行的,儿童的道德性是从他律渐向自律按阶段发展的,即从服从他人的规定逐渐向服从自己。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简述儿童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