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综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它与传统学科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有着本质的不同。在接受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其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教师呈现知识———学生理解———巩固练习———教师评价。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发现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它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知规律出发,提出了以“创造”为指向的学习形式及有关的学习内容。由于教育目的、教学目标的整体性和丰富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必然是多样而变化的。因此,研究性学习并不是要取代已有的学习方式,而是现有学习方式的必要补充。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语文学科教学,已有不少的研究和实践,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认为:“所谓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求问题的学习,学生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等语文现象,掌握规律,获取知识,调查了解社会,深入研究、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明确将研究性学习作为教学的方向目标提出来,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这说明,培养自主研究、探索的能力,应当成为课堂教
学新模式的基本精神,如此方某某21 世纪的新一代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新人。
目前,许多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逐步摸索出了一些研究性阅读教学的经验,总结出较为可行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要求是:
一、围绕问题,确立阅读目标。
用有一定涵盖性、综合性的问题为阅读定向。在阅读中,高度肯定和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孔某某要求自己和学生“每事问”,他高度评价问题的价值
及意义,认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理学大师朱熹也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是对学习中的问题意识的科学而
辩证的阐述。宋代的另一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则更精辟,他说:“为学患无疑,疑而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得更生动形
象,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例如,教学《猫》这一课,在
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先作铺垫引线:课文中写了哪两种猫? 写了多少只大猫、多少只小猫? 怎样的一只大猫,怎样的一群小猫? 作者对猫的感情怎样等之后,提出研读中心(问题情境) :课文中有很多地方写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选择一处说说作者是
怎么写的,为什么写得好。研读好了再作全班交流。
二、自主探索,筛选目标信息。
由学生自主独立进行相关信息的采集、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训练学生求异思维,促进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协调发展。有人说,爱因斯坦的伟大就在于他不为任何人的意志所支配,“他的天才的相对论也就是在这种无拘无束的思考空间中产生出来的”。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时,一位学生质疑说:“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能说是‘孔隙’吗?”教师抓
住这一学情,意识到这一疑处具有洞观全文的研究价值,便提出研读专题:“为什么能通过一条小船的洞,作者却把它称作‘孔隙’? 请大家联系外洞和内洞的研究性学习状况和这一空隙的特征来深入研究。”有的同学从外洞之大入手,体会“仿佛到了大会堂”,可以“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不觉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习到主动发展,教师由主宰课堂到主导课堂,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变革。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做通才教师,而不是只懂语文。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自我的全面发展。(2) 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质疑问难的随机性,使教学过程可能出现不可预知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有一定的智慧驾驭能力,又要有很强的组织协理能力、机智敏捷的反应能力和开放、民主、宽容、合作、平等的教学心态。(3) 教师不应是知识仓库、权威和真理裁判官,而是学生学习的服务员、协助者和合作伙伴。(4) 要乐于吸收和研究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乐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设备(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 ,乐于把阅读教学与现实社会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综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