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_*一模历史试题

本文由用户“dzydz510”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3-25 10:07:30 举报文档

以下为《届**_*一模历史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2年*_**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阅读下表

时间

事件



公元前376年

韩、赵、魏三国废掉晋静公,并将晋国公室剩余土地全部瓜分。



公元前354年

魏国进攻赵国,齐国围魏救赵,魏国大败。



公元前303年

齐、魏、韩联合讨楚,楚国请得秦国救兵,三国方才退兵。



公元前284年

燕、秦、韩、赵、魏五国攻齐,齐国只剩莒和即墨两城。



上述历史事件

A.反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溃 B.体现了土地私有制度的确立

C.利于诸侯割据局面结束 D.表明齐国丧失春秋霸主地位

2.西汉初期,淮南王某某组织编纂了《淮南子》一书,认为孔子的仁义之术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治本之道,同时又将孔子塑造成为道家的“代言人”。这

A.符合了汉初的治国理念 B.推动了王国问题的解决

C.加剧了当时的社会危机 D.阻碍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3.唐代,同一行业在同城的每个“市”内都有各自的行业组织。宋代,同一行业在同城只有一个统一的行业组织,分散各处的零售商、批发商都要加入行业组织。各行的首领由官府批准,有权掌握买卖价格、检查商品质量和校验度量衡器具。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严格限制商品交易 B.商业活动范围的扩大

C.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

4.1273年,元政府刊刻《农桑辑要》,该书主要是针对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而作;1313年,王祯的《农书》正式出版,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技术和江南水田精细作业的经验,对南北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农书内容的丰富,得益于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逐步实现统一

5.明朝时期,郑和开拓了中国同南洋、印度洋、东非的贸易市场。在交易中,择定日期,对运去的中国丝织品、百货等商品,逐一议定价格,把价格列入书面合同,双方保存,再不悔改。据此可知,郑和下西洋

A.宣扬了明朝政府的国威 B.推动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C.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 D.冲击了传统的对外贸易政策

6.1849年,俄国在北京正式建立地磁气象台,观测北京地区气象;1872年,法国在上海创办徐家汇观象台,除观测地面气象外,还为外国航船提供预报天气、风向服务;1885年,英国在台湾建立多个气象台。上述现象反映了当时

A.中国彻底丧失国家主权 B.西方国家加紧侵略中国

C.洋务运动取得较大成效 D.中国通讯工具的近代化

7.1902年,《北洋官报》在天津创刊。每期固定的栏目和内容有宫门抄、要件、奏议录要、本埠新闻、外埠新闻、国外新闻、科学丛录等。该报采取了“省内派销、省外建立代销处推广”为主的行政销售模式,销量日益扩大。据此可知,该报的发行

A.有助于增长官员的学识 B.实现了报刊销售市场化

C.塑造了清廷民主的形象 D.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河

8.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期间,围绕如何处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关系开展了争论。一方坚持无产阶级应与资产阶级合作,可进入资产阶级政府担任官员;另一方反对合作,认为合作会导致放弃自己的原则,成为叛徒。后来双方都做了一定妥协。这

A.使新民主主义的道路得以确立 B.为国共合作留下政治空间

C.表明了革命奋斗目标尚未明确 D.否定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

9.1941年10月,冀中地区军民将全区186000余里的乡村大道挖成了道沟,道沟在当时被誉为“新的万里长城”;1942年冬,***上筑起了10多道大坝,最宽处达30多米。上述材料可说明

A.国民政府战时体制效果显著 B.华北军民为百团大战做了充分准备(1940年)

C.正面战场成为了抗日主战场 D.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组织动员能力

10.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元。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住满一年的个人和虽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是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该法的实行

A.解决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 B.明确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

C.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 D.表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11.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火是定形与不定形的统一,是在永远 运动变化着的,但变中有不变。他认为火在运动中具有自身的规律和尺度,这个规律和尺度就是“逻各斯”,或者说是“道”,一切事物都遵循这个“道”。这一观点

A.蕴含了理性主义精神 B.肯定了人的尊严和权威

C.揭示了宇宙基本法则 D.体现了唯心主义的思想

12.14—15世纪,意大利地区攀比成风,为女儿准备像样的嫁妆成为各阶层家庭的沉重负担,新郎家族也要为新娘准备奢华的服装和珠宝首饰等彩礼。1420年,威尼斯颁布了禁奢法令,对嫁妆和彩礼等方面进行限制。该法令的实施

A.降低了当地的结婚率 B.背离了人文精神

C.推动了海外殖民扩张 D.有利于资本积累

13.18世纪,卢梭创作了多部音乐和文学作品。在《乡村卜某某》中,讲述了淳朴善良的农民和智慧热诚的乡村卜某某;在《忏悔录》中,展现了一个平民思想家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强烈冲突;在《爱弥儿》中,描述了一个劳动者的成长过程。这反映卢梭

A.反对等级制度 B.抨击宗教神权 C.提倡主权在民 D.倡导暴力革命

14.19世纪初,英国普遍存在白面包掺明矾、用铜染绿蔬菜、用红丹给干酪上色等食物掺假现象,引发了社会强烈不满。19世纪60年代,英国才颁布第一部反食品掺假法案。这反映了

A.人口膨胀致使食物短缺 B.经济结构的变动

C.化学工业取得显著进步 D.工业革命的影响

15.下图为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漫画《龌龊的行为和金元》,该漫画

A.反映了美国的冷战政策 B.揭示了垄断资本从战争中获利

C.再现了朝鲜战争的史实 D.讽刺了马歇尔计划的金元外交

16.1990—1992年,在拉美的500家大型企业中,外国跨国企业有149家,占29.8%;1998—1999年增加到230家,占46%。20世纪90年代,在这500家大型企业的销售总额中,外国跨国企业所占比重从27.4%增加到43%。这说明,拉美地区

A.民族独立尚未实现 B.债务负担日益沉重

C.经济主权受到威胁 D.政治局势动荡不安

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是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是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做题: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古代高昌地处吐鲁番盆地,是古时西域交通枢纽。高昌的东南面,大部分是汉族居住的农业区;其西北面则是我国历史上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作用:推动民族交融)贞观十四年八月,唐朝平定高昌,以其地为西州,州内设置了三郡、五县、二十二城,辖地户约八千、人口约三万七千。(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唐朝还在该地区采取了修建水利、设置官某某、管理交通等一系列措施。(作用:促进吐鲁番地区的开发和经济发展)到天宝年间,西州地区居民增至一万九千多户,人口增加至约四万九千,货物四至,客商云集。(作用: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交流。)

——据《旧唐书·西戎传》等整理

材料二

近年,吐鲁番出土了大量从东晋到元代的古代文书,引起了学者注意。其中一份为民众自报的户籍文书,记载了某家庭的成员、授田等情况,文书后署“贞观十四年九月”。另一份是卜某某所写的文本残卷,该文书大部分是其抄写的汉代经学大家郑玄注释的《论语》,卷后还附有绝句六首,另抄有《千字文》开头五句。(作用:便利了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儒家思想;)抄本中有题记“(唐)景龙四年三月一日私学生卜某某(抄)”“***淳风里义学生卜某某年十二”。

——摘编自马克章《西域汉语通行史》等

(1)利用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互证得出结论,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结论:*_**央政府管辖。(2分)

理由:①《旧唐书》记载贞观时期,平定高昌,设置郡县;卜某某抄本题记表明唐朝政府在吐鲁番地区设置了高某某。

②《旧唐书》记载了吐鲁番辖地户籍人口统计情况;*_**录了该地的户籍人口、土地等状况。

③《旧唐书》记载唐朝平定高昌的事件发生在“贞观十四年八月”;*_**载有“贞观十四年九月”。二者在时间记载上,唐代的年号一致且有延续性。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在高昌地区采取一系列措施的历史意义。(8分)

历史意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政治)

②便利了中原文化在边疆地区的传播/儒家思想;(思想)

③推动了民族交融;(政治)

④促进了吐鲁番地区的开发/经济发展;(经济)

⑤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外交流。(经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14年,美国福特***采用流水线生产汽车,这种新式生产方式被称为“福特制”。福特制通过详尽而简单的分工,使工人的操作简单化和标准化,如“在两个螺栓上套上两个螺母,或者给汽车装上一个车轮”。(影响:①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福特制要求零部件标准化,实现了工人之间的可替换性。(影响:减少了工业制造对劳动力的要求)1925年,***平均每10秒钟下线1辆汽车,创造了产业史上的奇迹。(影响: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20世纪20年代末,福特制被更多产业采用。(影响:福特制影响扩大,推动其它产业改进技术和管理方式)1945年至1974年,福特制逐步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广,这一时期被称之为“福特主义时代”。(影响:美国影响力逐步扩大。)

——摘编自王蒲某某《产业哲学视野中全球生产方式的演化及其特征》等

材料二

二战后,以***为代表的日本企业形成了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即“丰田制”,它将作业自动化、标准化与人的自主性有机结合。(变化1:将生产自动化、标准化与工人的自主性有机结合)(原因1: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丰田制通过各种轮训将车间工人培养成能够自我管理的多技能劳动者,工人将质量控制、机器维护和清理工作有机结合,具有发现并纠正技术缺陷和持续改进生产工艺的能力。(变化2:重视工人技能培训;)(原因2:日本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丰田制将研发、生产和销售等部门的代表组成工作团队,在三个部门之间建立起紧密联系,提高了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的速度和应用性。(变化3:注重团队协作)。20世纪80年代,丰田制被西欧企业所借鉴。(原因3:福特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摘编自张某某《后福特主义浅说》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福特制的影响。(6分)

影响:①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推动美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②有利于二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③美国影响力逐步扩大。

从长期看,不利于发挥工人的自主性/工人阶级异化为机器的一部分/不利于 工人劳动技能的提高。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福特制相比,丰田制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变化:①将生产自动化、标准化与工人的自主性有机结合;

②重视工人技能培训;

③注重团队协作。

原因:①福特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日本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

③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思潮的发展。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木兰形象最早来源于南北朝时期的叙事诗《木某某》,该诗讲述了巾帼英雄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以下作品均是以木某某原型进行的创作。

时间

作品

主要片段



明代

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

花家女子木兰因父亲年老而易装从军,参与征讨黑山叛军的战役,最终凭借高超武艺生擒贼首豹子皮,得胜回朝,后辞去官职与王郎成亲。



1939年

电影《木兰从军》

木兰从军所去之地为匈奴所在严寒之地。木兰提出“不许贪赃枉法,不许欺侮百姓,不许临阵脱逃,不许徇私舞弊”等军纪,识破匈奴诡计,大败匈奴。



1956年

豫剧电影《花木兰》

木兰从军路上,同伴一直抱怨:“为什么倒霉的事,都叫男人来干?女子们在家中坐享清闲。”花木兰大声争辩:“刘某某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有许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为国杀敌代代出英贤,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



1998年

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

木兰被发现是女儿身后,被大军遗弃在冰天雪地中,这时的她异常沮丧,宠物木须龙劝她毕竟她是为了救父亲才到这种地步的,而她的回答则是“或许我并不是为了我的父亲来的,或许我只是想证明我能行。所以当我拿起镜子的时候,我看到的是一个‘有用的人’,一个值得尊敬的人”。



——摘编自刘婷《中西方“花木兰”形象的建构》等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示例一:

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塑造了不同的木兰形象

①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忠孝节义与三纲五常是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杂剧《雌木兰替父从军》讲述了木兰在家尽孝,为国尽忠,后与王郎成亲,回归家庭的故事。该剧塑造了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

②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到了危亡时刻,《木兰从军》将木兰塑造成智勇双全、保家卫国的英雄形象,旨在激发国民的抗日救国热情。

③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豫剧《花木兰》肯定女子的劳动价值,表现新时代女性渴望同男性一样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热情,塑造了木兰追求男女平等的时代形象。

综上,木兰原型在经过不同时代艺术作品的加工后,具有了不同的艺术形象,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示例二:

艺术作品的创作深受时代环境的影响

①1939年的电影《木兰从军》深受日本全面侵华,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影响,塑造了木兰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形象。

②1956年的豫剧电影《花木兰》创作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环境之下,表达了以木某某代表的女性渴望同男性一样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③20世纪末,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受其影响,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借助中国传统故事表达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念,木兰形象走向世界。

总之,艺术作品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也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有关,正因如此,木兰从军故事被不断改编。

(二)选考题:共12分。请考生从3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0.[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1950年9月25日,全国工农兵劳动模范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评选出劳动模范共计464人,其中工业模范208人,农业模范198人,部队模范58人。劳模代表人物主要有太行山农业生产互助组的带头人李某某,大同煤矿工人马六孩等。1956年4月30日,全国先进生产者会议在北京召开,评选出的先进生产者代表共计4703人,(变化①劳模数量大幅增加;或劳模数量多)机械制造、建筑、铁路、纺织等行业劳模所占比例较高。(变化②劳模主要来自工业领域;)先进生产者代表人物主要有孟某某、林某某、华罗庚、钱学森等。(变化③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受到重视。)会议以全体代表名义给全国职工写了一封信——《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的社会主义工业大国》,(原因①一五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号召全国职工“要把建设社会主义当作自己的切身事业” (原因2:三大改造完成,建设社会主义成为迫切任务)“要和其他阶层的人民团结合作,艰苦奋斗”。全国各行业、各条战线的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生产者代表在会议期间欢聚一堂,交流经验。(原因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实行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蓬勃开展。

——摘编自姚力《新中国初期的劳模表彰及其社会效应》等

(1)指出1956年全国劳动模范表彰活动的新变化,并分析导致变化的原因。(8分)

答案:变化:①劳模数量大幅增加;②劳模主要来自工业领域;③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受到重视。

原因:①一五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技人才。

(2)概述新中国初期劳模表彰活动的意义。(4分)

意义:①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②有利于社会动员/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③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科学事业;

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22.[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他因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长期被放逐。(原因1:刘禹锡政治经历坎坷)从官场到民间的社会现实,为刘禹锡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使他的思想和创作都升华到新的境界。(原因2:从官场到民间的社会现实。)刘禹锡学习民歌,创作了《竹枝词》,其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两句广为流传,历代都有仿作、拟作。(特点①将诗歌与民歌相结合;)刘禹锡所习用的因意遣辞、寄有于某某、即小见大等技法,屡为后人所借鉴。(特点②诗歌技法丰富;)(原因3:本人才华横溢)如《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两句,便因用笔深曲、托兴玄妙而被后代诗词作者反复揣摩。刘禹锡的诗有如其人品,在诗中树立了一个正道直行、自强不息的人格典范。(特点③诗歌创作融入人格典范;)(原因4:为人正直,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宋代诗词作者在坎坷失意而又不甘屈服时,往往自托为“刘某某”,借以自勉。刘禹锡的诗歌常常豪情与忧思并存,他以卓异的诗歌成就崛起于中唐某某,被后世称为“诗豪”。(特点④豪情与忧思并存的风格。)

——摘编自肖瑞峰《论刘禹锡诗的时代烙印》等

(1)概括刘禹锡诗歌的特点。(6分)

特点:①将诗歌与民歌相结合;

②诗歌技法丰富;

③诗歌创作融入人格典范;

④豪情与忧思并存的风格。

(2)分析刘禹锡诗歌创作风格形成的原因。(6分)

原因:①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②刘禹锡品行正直,才华横溢/社会责任感;

③刘禹锡政治经历坎坷/从官场到民间的社会现实。

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2022年*_**毕业班综合测试(一)

历史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极化趋势的发展,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频繁,受其影响,迪士尼动画片《花木兰》借助中国传统故事表达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价值观念,木兰形象走向世界。

总之,艺术作品往往打上时代的烙印,也与不同地域的历史传统、文化观念有关,正因如此,木兰从军故事被不断改编。

20.(12分)

(1)变化:①劳模数量大幅增加;

②劳模主要来自工业领域;

③知识分子/科技工作者受到重视。

原因:①一五计划确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技人才。

(2)意义:①有利于弘扬劳模精神/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

②有利于社会动员/有利于增强凝聚力;

③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科学事业;

④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有利于巩固新生政权。

22.(12分)

(1)特点:①将诗歌与民歌相结合;

②诗歌技法丰富;

③诗歌创作融入人格典范;

④豪情与忧思并存的风格。

(2)原因:①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②刘禹锡品行正直,才华横溢/社会责任感;

③刘禹锡政治经历坎坷/从官场到民间的社会现实。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届**_*一模历史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