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东 北 大 学 继 续 教 育 学 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过程中,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著作是( )
A.《德意志意识形态》 B.《共产党宣言》 C.《哥达纲领批判》 D.《神圣家族》
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B.对于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
C.有没有“高尚的理想”
D.是否信仰上帝或菩萨
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唯心主义
C.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D.古典唯心主义和现代唯心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物质范畴的正确理解是( )
A.物质是各种实物的总和
B.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以被感知
C.物质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质形态
D.物质范畴是从各种物的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6.关于意识的起源,正确的论点是( )
A.一切物质都有意识
B.意识的产生是一个纯生理过程
C.意识是人脑主观建构的产物
D.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7.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所见所思往往各不相同,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发挥 B.集体智慧的调动
C.解放思想 D.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9.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10.“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说法( )
A.都是辩证法观点
B.都是诡辩论观点
C.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1.理解和解释一切社会现象的钥匙是( )
A.物质生产 B.运动 C.实践 D.精神生产
12.“度日如年”、“时光如梭”这些成语说明( )
A.对时间的感受会因人而异 B.具体物质形态的时间是有限的
C.时间是一种观念 D.时间会因为人感受不同而不同
13.1968年,斯班瑟发明了胶水新配方,但根据新配方研制的胶水粘不了东西,人们认为这是不成功的发明。几年后,弗雷应用斯班瑟的发明成功研制了不干胶记事贴,产品行销世界各地。把“不成功”的发明用在合适的地方,成就了成功的创意。这一事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联系是客观的,发明创造就是要消除联系的客观性
B.联系是随意的,发明创造可以建立在任何事物之上
C.联系是必然的,发明创造要排除事物的偶然性
D.联系是具体的,发明创造要把握事物联系的条件
14.“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某某”;“芳林新叶催陈某某,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量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5.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是( )
A.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某某
D.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16.杜某某《阿房宫赋》中写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某某;族秦者,秦某某,非天下也。”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
A.假象无法反映事物的本质
B.理性认识需要感性认识来说明
C.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D.没有正确的实践,就无法形成正确的认识
17.当前在抗击沙漠化的斗争中,我国更加注重科学治理,充分考虑水分平衡问题,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从哲学上讲,“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灌则灌”是因为矛盾具有( )
A.普遍性 B.主观性 C.特殊性 D.稳定性
1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所包含的哲理是( )
A.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 B.没有质变就没有量变
C.量变就是质变 D.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
19.马克思曾说:“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票,钞票的制造会这样精美吗?”这反映了什么哲学原理(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原理
B.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原理
C.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
D.普遍联系原理
20.俗话说“过犹不及”,我们在工作中要尽量防止“过”和“不及”。把握这一点的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
21.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
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
22.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A.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D.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2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哲学上反映的是( )
A.可能和现实的辩证关系 B.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C.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D.必然和偶然的辩证关系
24.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25.马克思说:“虽然蜜蜂建造的蜂房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它在本质上还是一种本能活动。相反,即使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实践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体现了( )
A.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B.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C.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D.实践的物质性
26.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句话包含的认识论道理是( )
A.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7.1845年,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8.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9.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3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 )
A.认识 B.实践 C.本质 D.现象
31.理性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 )
A.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B.外部联系的片面反映
C.生动、具体的外部形象的反映 D.现象的直接反映
3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本质的内省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33.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34.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5.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
A.真理是谬误的一种 B.真理没有固定的标准
C.真理的标准因人而异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36.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 )
A.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再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7.“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说明自由是( )
A.选择的随意性 B.活动的主动性
C.摆脱必然的束缚 D.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38.社会存在是指 ( )
A.社会精神生活方面的总和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社会环境
39.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可以( )
A.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B.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C.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40.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劳动者 B.劳动资料 C. 劳动对象 D.生产工具
41.人类社会物质性的集中体现是( )
A.生产方式 B.地理环境 C.人口 D.生产力
42.社会形态是( )
A.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建立在一定生产力之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组织设施和制度,以及与它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43.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 )
A.经济标准 B.政治标准 C.思想标准 D.社会标准
44.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45.商品是(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用来交换、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46.在商品经济时代,两种不同的商品可以按一定比例互相交换的原因在于它们( )
A.对人们有共同的效用 B.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C.都是具体劳动的产物 D.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一般人类劳动
47.马克思说:“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这里所说的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是指( )
A.抽象劳动 B.具体劳动 C.脑力劳动 D.体力劳动
48.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 )
A.资本家靠自身勤劳致富,兴办资本主义企业
B.资本家用经济手段诱使农民脱离土地成为雇佣劳动者
C.劳动者自愿脱离土地到城市做工,为资本家进行积累
D.通过暴力手段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把大量财富集中在资本家手中
49.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推动力的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B.***的发展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 D.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
50.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垄断和竞争的关系是 ( )
A.垄断消灭了竞争 B.垄断缓和了竞争
C.垄断凌驾于竞争之上,与之并存 D.竞争凌驾于垄断之上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是( )
A.剩余价值学说 B.唯物史观
C.价值学说 D.阶级斗争学说
2.马克思说:“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这段话揭示了自然与人的关系,以下说法正确的有( )
A.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B.人依赖于自然界
C.人对自然界是无能为力的 D.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是( )
A.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规律
B.客观规律不能违背,所以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D.越是强调客观规律就越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4.鲁迅说过“描神画鬼,毫无对证,本可以专靠神思,所谓‘天马行空’地挥写了。然而他们写出来的却是三只眼,长颈子,也就是在正常的人体身上增加了眼睛一只,拉长了颈子二三尺而已。”这段话说明,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是( )
A.头脑中主观自生的 B.人脑对客观世界的歪曲反映
C.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塑造出来的 D.可以从人世间找到它的原型
5.联系的普遍性的含义是指( )
A.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
B.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与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联系之中
C.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是单一的
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7.在下列命题中,包含辩证法思想的有( )
A.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C.天下之势,循则极,极则反 D.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8.以下属于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有( )
A.团结一批评一团结
B.实践一认识一再实践
C.古代朴素辩证法一形而上学一唯物辩证法
D.奴隶社会一封建社会一资本主义社会
9.任何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 )
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 B.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量变中有局部性的质变 D.质变时量变仍在进行
10.1958年,我们以麻雀吃粮食为由,把它列为“四害”之一,大量捕杀。实际上,麻雀虽然吃粮食,但主要吃害虫。所以,后来我们把麻雀从“四害”中解放出来。现在我们又把麻雀列为保护动物。从哲学上看,这件事说明了( )
A.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复杂多样的
B.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C.人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
D.对事物的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11.下列选项中属于理性认识形式的有( )
A.概念 B.表象 C.判断 D.推理
12.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直接性 B.形象性 C.间接性 D.抽象性
13.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14.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是因为( )
A.实践提出认识的新课题 B.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必要条件
C.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D.实践提供日益完备的物质手段
15.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的客观性主要体现在( )
A.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B.真理具有客观实在性
C.真理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D.真理能正确地指导实践
16.任何一个真理都具有 ( )
A.客观性 B.有用性 C.相对性 D.绝对性
17.判断一个认识是否为真理,就看()
A.它是否有用 B.在它面前是否人人平等
C.它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D.它是否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18.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主要体现在( )
A.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B.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
C.真理和价值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和相互促进的
D.真理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价值是实践追求的直接目标
19.人们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 )
A.人的认识受到客观事物发展过程的限制
B.人的认识受到科学技术水平和认识工具的限制
C.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D.人的认识受到一定社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从历史上看,改革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不同。有的是局部性的、浅层次的改革,有的则是全局性的、深层次的改革。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一个需要改革并经常进行改革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也有范围和程度上的不同。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广泛深刻的伟大变革,从性质上看,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但从其广泛性和深刻性而言,从对我国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而言,则可以说是一场伟大的革命。习近平将党领导人民奋斗的全部历程统称为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
7.简述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答案要点: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人民群众的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