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本文由用户“yyjlhmxwy”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01-28 06:34:32 举报文档

以下为《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周某某 沈某某

? ? ?摘要: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带动中国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方式,为此,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已被国家列为扶贫开发重点工作之一。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究竟如何,哪些地方有待进一步改进?基于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文章构建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等因素组成的评估指标体系,结合设置在全国的158个观测点数据,对我国目前扶贫成效进行评析,并从提高认识和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模式,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加大投入,增加政策供给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强指导,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持等方面提出建议。

发展乡村旅游已成为重要的扶贫举措和战略。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和无烟产业,其在扶贫方面有着其他行业无法比拟的优势。伴随乡村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在带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可。世界各地一直都在致力于深挖乡村旅游在扶贫方面的潜力,2003年世界旅游组织甚至把世界旅游日的主题定为:“旅游:消除贫困、创造就业与社会和谐的动力。目前国外影响最大和最具典型的旅游与反贫困概念有英国国际发展局(DFID)1999年提出的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PPT)和世界旅游组织(WTO)2002年提出的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ST—EP)。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了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乡村开发建设,因此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最好模式。乡村旅游扶贫作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方式,是基于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旅游发展实践被提出来的。部分贫穷落后的地区,依托其独具特色和魅力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旅游扶贫效应明显、成效显著,进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国家旅游部门以及扶贫部门也致力于挖掘乡村旅游在我国扶贫开发中的潜力。早在1996年,国家旅游和扶贫相关部门就已经专门组织研究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以加强对旅游扶贫的指导,进而帮助贫困地区景点建设,增强贫困区域旅游企业的竞争力,进一步发挥旅游在扶贫中的作用。2011年,乡村旅游扶贫首次作为重要的扶贫方式之一,被写进我国的政府扶贫纲领性文件——《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发[2011]10号)。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业发展在促进我国中西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我国经济平衡增长及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重大意义。可见,乡村旅游扶贫也已经成为我国扶贫的重要方式。

  一、乡村旅游扶贫相关研究综述

  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等旅游业发达国家就开始出现了体验乡村生活,享受田园风光,感受乡村文化的旅游形式,并逐渐形成热潮。二战以后,乡村旅游从最初的被动发展转向主动发展,并成为改变和塑造乡村社区的重要因素。这种变化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引发了乡村旅游的理论研究热潮,并进一步促进了乡村旅游实践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学者普遍关注于乡村旅游发展对旅游社区经济的促进作用,在整个20世纪60-70年代,旅游研究的主题基本都是旅游发展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能够增加社区经济收入、创造就业机会、为居民提供额外收入、提高当地生活水平、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并且对稳定乡村经济、促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减少边远地区人力外迁等方面有重要贡献。Oppermann在乡村旅游研究文献综述中发现,乡村旅游的第一篇文章探讨的就是在山区的旅游及其对山区农民的重要性。Luloff(1994)指出美国农场旅游是在乡村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产生的,农场旅游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结构的重组与转型。Sharpley(2002)分析了乡村旅游对社区经济发展与再生的潜力与作用。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乡村旅游发展经济层面影响的学术研究较多,以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角度,研究乡村旅游的发展意义、发展条件与战略模式等,如姚长宏、韦某某等将贵州乡村旅游与反贫困战略联系在一起[1-3]。周某某、葛某某等人研究了乡村旅游的扶贫致富作用,认为发展旅游业可以平衡地区发展和缩小地区、城乡、工农差别,有力促进乡村、贫困落后地区的发展,其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4-6]。中国社科院李某某等几位学者合著的《旅游业对中国农村和农民的影响研究》中,对旅游业对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影响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初步讨论了旅游收入在城乡居民之间的分配问题,认为旅游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有重要影响。近几年受国外学者的影响,国内学者也开始注重乡村旅游发展对经济产生的综合作用的研究,更理性地看待旅游发展对村落经济的正面作用与消极影响。郭某某等以**_*龙胜县与安徽铜蒂寨为例,分析了乡村旅游业对增加农民收入的影响,认为乡村旅游虽然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但增收效益的受益面较为狭窄[7-8]。张晶等学者通过案例分析,研究乡村旅游发展对村落所产生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认为乡村社区可能因为居民参与程度不同而产生新的收入差距[9]。代则光、王某某等认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但也给乡村社区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从建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控制旅游收益漏损、建立社区居民主导机制、突出地方乡村特色以及协调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这五个方面着手解决[10-11]。

  (三)研究评述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乡村旅游扶贫成效及其影响因素提供了借鉴和参考,但是也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乡村旅游经济存在着复杂性、矛盾性,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与旅游地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经济有明显促进作用,但对于乡村旅游发展对扶贫的影响及其背后的制约因素、贫困地区农民受益机制的研究较少,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其次,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扶贫、脱贫一种重要方式,但成效如何,如何进行评价,不同地区的扶贫差异及其成因均需要深入的探讨;最后,实证研究偏少,采用理论抽象与归纳的研究方式较多,另外,由于乡村旅游相关的经济统计数据较难采集等客观原因,研究样本容量偏小,现有的实证研究结论可靠性欠缺,因而需要多种方式采集大样本数据进行分析,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客观性。

  二、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的探讨

  为了进一步分析乡村旅游扶贫成效及进展情况,由国家旅游局牵头,*_**与XX***合作成立国家乡村旅游扶贫观测中心,并在全国31个省市、某地兵团设立了158个观测点。为建立科学的旅游扶贫统计监测评价体系,促进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工作,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最终带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分析和探讨乡村旅游扶贫的成效,课题组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三个方面制定了扶贫成效评估体系。

  (一)变量测量体系设计

  本次调查研究一共涉及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个维度的测量,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开放式问卷的发放和收集,征询业内多位乡村旅游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对每一个维度归属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最终选取指标测量量表(具体见表1)。



  (二)测量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在进行统计分析之前,首先对量表进行信度检验和因子分析,测量所得结果的内部一致性程度。信度检验以Cronbach α值(0≤Cronbach α≤1)为评判标准。通常当Cronbach α值大于0.70时,该变量可信。效度检验以因子载荷系数为判断标准,根据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当KMO样本充分性检验值大于0.7且Bartlett球形检验显著时,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同一因子对应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均大于0.5时,该变量有效。采用SPSS19.0软件对量表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得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Cronbach α值分别为0.712、0.821、0.807,均在0.7以上,表明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此外,各变量的KMO值分别是0.734、0.811、0.793,均大于0.7,且各变量的Bartlett球形检验均显著。因此,各变量都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变量因子对应题项的因子载荷系数皆大于0.5,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的实证分析

  根据构建的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已经架构的网络数据采集系统,对设立的观测点采集数据,以采集的数据为对象,课题组进行扶贫成效的多维度分析。

  (一)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表3数据显示,乡村旅游扶贫工程2015年成效显著,在就业方面,乡村旅游就业贡献度达35.9%,即从业人员总数中从事乡村旅游人数占比35.9%;乡村旅游贫困人口就业贡献度达75.1%,贫困人口从业人员总数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占比达到75.1%,占比非常高,说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解决贫困人口就业的主要模式。乡村旅游扶贫脱贫人数占脱贫总人数的30.5%,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国家扶贫脱贫的重要力量;而本次统计中,乡村旅游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度为39.4%,即乡村旅游所获得的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9.4%;乡村旅游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贡献度为45.5%,说明贫困人口在从事乡村旅游获得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5.5%。从观测情况来看,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贫困人口脱贫的主战场和中坚力量,旅游扶贫和脱贫经济成效突出。



  (二)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社会效益分析

  我国乡村旅游从业人员接受过初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比率为89.1%,高于我国2015年度农村从业人员的平均水平;有线电视、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为63.9%和94.9%,经营场所免费WIFI覆盖率为81.5%。从这两个因素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态势良好,硬件设施投入好,人员素质较高,发展潜力较大。



  (三)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生态效益分析

  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生态效益指标中,村集体环保投入占村集体公共支出的24.38%;保洁员人均保洁面积391.66亩,相对于旅游景点的保洁需求,略有不足;卫生条件中,接入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户比率为36.57%,公共卫生厕所比率为36.29%;水冲式厕所普及率为38.26%,比率均需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好与坏,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影响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印象,在信息传播广、速度快的情况下,进而会影响到旅游人次及旅游收入,因而值得乡村旅游管理部门认真考虑。



  四、乡村旅游扶贫成效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扶贫成效衡量的关键指标是其经济效益,而生态效益中环保投入、村庄保洁和卫生条件等指标,有利于提高乡村旅游景点的整洁和卫生程度,进而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促进旅游经济的增长,增加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社会效益中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受教育水平、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对乡村旅游景点的服务条件、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为旅游经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改善,会进一步提升地方乡村旅游经济效益。

  本研究首先以31***的经济效益中解决就业、增加收入、扶贫脱贫为因变量(各指标标准化后,利用因子分析等方式综合成指数,删除量纲的影响),以区位条件中对外交通指数、社会效益中的各指标、生态效益中的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索不同因素影响扶贫成效的显著性差异;其次,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的方式,分析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和中介变量,进一步探讨扶贫成效评价维度中的协同关系。

  (一)区位条件测算

  区位条件主要是指观测点对外交通便利性以及地理位置,交通的便利性会影响到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较好的交通便利性会吸引更多的游客前往观光;地理位置同样会影响到旅游人次总数,如大城市周边地区和边远地区相比,前者旅游人次总数要明显高于后者。但区位条件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在做线性相关分析时,要剔除区位条件的影响。区位条件测量主要从对外交通(指数)、地理位置(指数)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前者包含观测点通向村外的公路的等级,距离机场、车站以及客运码头的距离等,后者包括观测点距县城、地级市以及省会城市的距离远近等。统计数据表明,相比于其他省份,区位条件较差的有XX区、某地兵团、西藏以及XX区等,区位条件相对较好的有XX、浙江、XX、**_*,具体见表6。



  (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检验结论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9.0,结合样本数据,通过逐步回归方式,剔除区位条件的影响后,发现公共卫生厕所比率、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覆盖率等与乡村旅游观测点清洁卫生程度相关的指标,对经济效益的正向影响较为显著,且通过了相关回归分析的F检验和t检验;同时村集体环保投入、保洁员人均保洁面积等指标对乡村旅游总收入有着正向的影响,但显著度没有前者高;而社会效益相关指标对经济效益的影响并不显著(具体见表7和表8)。



  (三)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的路径分析

  通过绘制路径图,结合数据,运用AMOS17.0软件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见图2)。路径系数表明,生态效益对经济效益有显著的正向效应,社会效应对经济效应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如生态效应明显;生态效应在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间存在中介作用,社会效益可以通过影响生态效益,进一步影响经济效益。



  图1 ?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影响的路径分析

  运用AMOS17.0对设定的结构模型进行了拟合优度检验和模型修正,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数据如下:/DF=4.054<5,NFI=0.91>0.9.NNFI=0.93>0.9,CFI=0.91>0.9,IFI=0.95>0.9,GFI=0.91>0.9,AGFI=0.92>0.9,RFI=0.93>0.9,RMR=0.029<0.035,RMSEA=0.049<0.08,该模型的各项指标均超过可接受水平,表明本模型与数据的拟合程度很好。同时由图2可知,9个观察变量(二阶)对应的3个潜变量的因子载荷在0.50~0.90之间,都大于0.5,说明标识变量与潜变量之间有着很好的从属关系,样本具有很好的结构效度,符合模型拟合的基本标准。

  五、乡村旅游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旅游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十项重点工作之一。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乡村旅游在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旅游扶贫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会上部署脱贫攻坚时豪情满怀,进入抓“老大难”问题落实环节却不能深入研究。在工作重点上依然重城市轻乡村,重GDP增长轻扶贫付出。不少贫困县区扶贫工作并没有真正瞄准贫困人口,观念上还是把扶贫开发的重点放在解决贫困县区发展水平上,工作措施上还是着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对推进特色扶贫、劳务输出扶贫等精准扶贫行动力度远远不够,可以说,旅游扶贫在认识层面还有很大差距。

  (二)政府管理不协调

  乡村旅游是覆盖一二三产的综合性产业,应该综合抓。据观测,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健全的体制对乡村旅游发展进行统一的协调与管理,宏观管理力度不够。有些地方旅游、农办、渔业、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无法形成有效合力。一些地方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晰,引导不给力。有些环节存在无人管理的问题,特别是乡村民宿、水上漂流、低空飞行旅游等新XX态,证照办理、安全管理、行业标准等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有些问题无人问津、相互推诿或有心无力的现象同时存在。

  (三)政策支持明显滞后

  据观测,我国东部地区旅游扶贫投入大,西部地区投入相对不足。从基础设施来看,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我国中部地区旅游接待能力要高出东部、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其中东北地区接待能力较弱。各地推进“厕所革命”成效差距明显,47个非试点村环保投入比例、生活垃圾集中收集点覆盖率、接入生活污水设施农户比率、水冲式厕所普及率等指标值要普遍高于111个试点村。卫生保洁程度观测数据显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要明显低于经济发展较快地区。财政资金投入和金融支持不足,有些地方旅游扶贫政策力度不够,没有乡村旅游专项资金,更没有旅游产业基金。尤其是证照办理、旅游用地政策依然是制约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据观测中心初步了解,目前乡村旅游经营户有相当一部分处于“违法”经营状态,影响了乡村旅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四)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据观测发现,目前乡村旅游发展社会参与度和市场化发展程度不够高。对比浙江“洋家乐”等特色旅游业态聚集大批国内外专业人才,外出打工者回乡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创业,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些地区旅游发展单纯依靠政府投入,民间资本、工商资本投资明显不足,市场缺乏活力,社会与百姓的主体积极性与能动性还没有被激发出来,这样的发展缺乏内动力与生命力。

  (五)人力资源匮乏

  观测数据表明,人才依然是制约乡村旅游扶贫重要因素。乡村旅游经营户大多数是农民,从业人员的主体是初高中毕业,文化程度、文明意识、市场意识、经营理念等方面都有其局限性,很大一部分存在“小农思想”“小富即安”,尤其缺乏旅游扶贫带头人、经营管理人才和规划、设计、营销、统计等专业技术人才,以致产品与市场脱节,管理粗放,模式单一,产品雷同化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据观测,2016年二季度观测点乡村旅游经营户总数量占村所有户数的比例较低,全年营业的经营户仅占经营户总数的63.6%,这是旅游产品单一与人力资源不足的反映。

  六、推动乡村旅游扶贫的政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完善工作机制

  思想认识上,各级领导要提高抓乡村旅游扶贫的主动性和使命感。贫困地区旅游扶贫工作,不仅仅是扶贫和旅游部门的事,而是一项具有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工作,各级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作为扶贫工作的主要抓手,作为一项大事、要事、急事去落实,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升能力,勇于担当。同时,要提高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资投入旅游扶贫中来,发挥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和市场化运作的主体力量,实现贫困群众物质与精神“双脱贫”。工作机制上,要健全国家、省、市、县(区)、乡(镇)、村六级乡村旅游发展大体制。按照习近平“六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总体要求,建立健全六级乡村旅游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进一步完善六个层级乡村旅游自律组织。管理体制适应于全域乡村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工作,行业自律组织充分发挥在乡村旅游扶贫中的积极作用,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发力,形成一体化推进的大格局。

  (二)创新模式,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

  国家、省、市、县(区)都要制定乡村旅游扶贫政策,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加强旅游扶贫精准性、有效性,把各级各类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要设立并重点落实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和乡村旅游产业基金,加大金融支持旅游扶贫的力度。用好用活《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等政策,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点状供地、“坡地村镇”建设用地、用地入市、土地流转等乡村旅游专项用地政策,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探索联合审批等方式解决制约乡村旅游证照办理难问题。积极推动错峰休假、弹性作息,落实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政策要因地制宜,加强针对性,符合农村实际,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重点帮助具有条件发展旅游业的贫困村完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发旅游富民项目、培训旅游带头人。同时要提高政策供给的有效性,用足用好国家、省、市、县(区)各类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和鼓励中介组织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融资租赁、项目融资、信托投资等服务,探索推行动产抵押、权益抵押、林权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担保形式,依法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农民以土地使用权、固定资产、资金、技术等多种形式入股发展乡村旅游,享有薪金、租金和股金等稳定长期的收益回报。

  (四)加强指导,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持

  各级政府都要高度重视人才规划、人才培养、人才培训、人才交流和人才激励机制。要落实好国家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通过帮扶“培训一批、引进一批、交流一批、帮扶一批”等多种方式,创新旅游发达地区和旅游扶贫地区之间旅游干部互派,加大旅游企业专业人才、经营人才与经营业主的交流帮扶指导。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乡村旅游扶贫人才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利用创客基地平台实现自主创业。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脱贫攻坚形势政策作业
  2. 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建档立卡APP用户使用手册(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3. 智慧旅游数据展示平台
  4. 卫生院关于“健康扶贫工作督查”存在问题整改情况
  5. 2019“梵天净土XXXXXXXXX”旅游推介会
  6. 政治生活第一课练习题
  7. 健康扶贫政策明白纸修改
  8. 电商扶贫展会方案
  9. 扶贫产品展销会方案
  10. 电商扶贫展会方案
  11. 关于在全市各单位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的通知
  12. 健康扶贫考核制度
  13. 旅游战略合作协议
  14. XX卫生院2020年上半年健康扶贫整改报告
  15. 小学海洋研学旅游案例
  16. 旅游创业项目可行性分析
  17. 脱贫攻坚心得体会15篇? 百度文库
  18. 大学生旅游意向调查报告
  19. IgVPp-***32-课前预习(作业一)
  20. XX村2015年扶贫攻坚计划

以上为《乡村旅游扶贫成效评估体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