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第37讲 村落、城镇和居住环境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村落、城镇和居住环境
【教学目标】
1.历史解释:村落、集镇、城市化的概念、特点、条件。
2.唯物史观:村落、集镇的影响、工业革命的影响。
3.史料实证: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规划特点。
【课堂重点】
课堂探究一
元代,大都(今北京)因蝗灾急需从江南调运大量粮食。万户张tD手握海运重权,便“造船运米,从海道至京师”,船到此地再也无法上行,便改由陆路向大都转运。为了表明忠心,张tD还将族属迁到此地,张某某的名称由此而来。
在明代,倭寇与残元势力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嘉靖皇帝担心他们会沿运河北上侵扰张某某,便开始修建城墙。
城垣建起来之后,便有从江南、山东和山西等地来的一些人在此设店经商,店铺鳞次栉比,市镇也就愈加繁荣。明中后期,张某某的商税数目达税银二千余两,钱二千八百余贯,可见商贸之繁盛。
——《京郊重镇张某某的前世今生》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集镇形成、发展的条件,集镇主要的作用?
课堂探究二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2万人,至1894年增至2351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商办工厂、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材料二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城市。
——《新中华杂志》,第九期(1933年)董某某《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 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化的原因和特点?
课堂探究三
若地势阻隔,不能相通,故必铁路成,则万里之外,旦夕可至;小民生业,靡不流通;朝廷法旨,靡不洞达;山川之产,靡不尽出;风俗之陋,靡不尽除。使中国各省铁路全某某,则国家气象大变:商民货物之蕃息,当增十倍;国家岁入之数,亦增十倍。至于调兵之捷速,可省多营;转漕无阻,可备海梗;民间无差徭科派之困,官吏无驿站办差之累。
——张某某《代鄂督条陈立国自强疏》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铁路建设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课后巩固】
1.初到桂林的外地人,一接触桂林菜,免不了会喊一声:“桂林菜真辣!”其实传统桂林菜口味清淡、干香、鲜咸;近代以来,随着桂黄某某、湘桂铁路的开通以及抗战的爆发,大批湖南人涌入,随之带来了嗜辣的食俗。这主要反映出( )
A.交通发展促进文化交流 B.湘菜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增强
C.人口迁徙影响饮食习惯 D.各地区的饮食口味在不断变化
2.15世纪末以后,伴随着欧洲人的全球流动,天花等传染病的病原体出现了跨区域大范围的传播。据图“天花传播路线图”,天花传播( )
/
A.起源于太平洋贸易的兴起 B.推动了全球联系初步建立
C.加速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 D.体现出资本主义的野蛮性
3.西汉时期,每遇蝗灾旱灾,都要对疫病患者进行隔离,“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南齐时期设立了“六疾馆”用以隔离病人;隋唐时期有“病坊”,一些寺院也收治病人。这说明,古代防疫活动开展的主要保障是( )
A.传统中医学的发展 B.治理机制的延续发展
C.外来宗教大力援助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国耻,并保持了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心愿,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必定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说明:其他主题如设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西部大开发、中部振兴、东北振兴、“一五计划”、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长江经济带、大湾区建设等,均可。)
【解析】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要选取一组城市,这组城市在国家政策下的发展轨迹,设个题目的目的是要落实时空观念,我们可以确定主题为对外开放,把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_*作为一组城市,然后结合开放的背景,对外开放的过程和意义展开论述。当然也可以“革命根据地”、"一国两制”、“一五计划”等为主题展开论述。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37讲 村落、城镇和居住环境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