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爬山虎的脚(1)(2) - 副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10 爬山虎的脚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第2课时?
教学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体会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3.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
重点
?体会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过程。
教学
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和表达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能力。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爬山虎的叶子,那么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的知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新课
教学
二、再读课文,梳理脉络
1.师:请同学们大声齐读课题
(教师板书:爬山虎的脚)
现在请同学们自由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的过程要注意思考,文章中哪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生: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
师:3、4、5自然段,你们同意吗?
三、学习爬山虎脚的样子和如何往上爬
1.师:我们知道,三到五自然段主要写了爬山虎的脚,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脚的句子,看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像蜗牛的触角,同学们见没见过蜗牛的呢,它的触角是什么样呢?嗯,细细的,软软的,对,爬山虎的脚也是这样的。)
师:看到这样的脚,你有什么感觉呢?生:这么细的脚看起来真是太脆弱了
师:细小又脆弱的脚是怎么爬的满墙都是呢,出示问题,爬山虎是怎么爬的
快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相关字词。
生: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师:刚在读的时候,老师觉得触字读的真好,好像让老师看到了爬山虎的脚正在墙上试探。
谁能再读下,把爬山虎动作也读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呢?
在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是不是很多动词啊,现在我们一边读一边圈出描写爬山虎动作的词语。
先(触)碰墙,细丝头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由直变弯曲了,把茎(拉)紧了,(紧贴)在墙上。
(教师板书:触、巴住、拉、贴)
想一想这些动作词语奇妙在哪里?
生:我觉得叶圣陶爷爷的动词可以让我的脑海中出现那个怎么爬的画面,使句子显得更加生动。
师:嗯,所以动词用得好,就能有这种神奇的效果。
同学们,老师觉得这里有一个动词,用的特别准确,来请你读。
生:巴住墙
师:好,这个巴字是什么意思呢?我想请一个同学来示范下。
师:这位同学的背就是一堵墙,老师的手就是爬山虎的脚,瞧,现在爬山虎的脚巴在这堵墙上,明白 了吗?好,现在我们来采访采访这堵墙,嘿,你好,刚才爬山虎巴住你的时候感觉怎么样呢?
生:感觉巴得很紧
师:哦,巴的很紧,也说明爬山虎的力气还是很大的吧,那么脆弱的脚,像蜗牛触角,又细又软,现在它要用这么大力气往上爬,是不是挺不容易的呢。
小结:对啊,爬山虎就是用这么大的力气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为什么用“一脚一脚”而不用“一步一步”?换成“一步一步”行不行?
“一步一步”是用脚交替着爬。而“一脚一脚”的爬是指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爬,必须再长出一只新脚再巴住墙。想象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不是特别小啊,一脚一脚是很慢很慢,非常艰难,一步一步是不是显得很快、很轻松。我们再想象一下什么时候会是一脚一脚的走,当你陷入了泥泞的土里或者水里,遇到阻碍的时候。正是因为爬山虎遇到困难挑战,仍然一脚一脚,不放弃往上爬,作者才会如此喜欢他们。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爬山虎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辛苦、不怕困难,艰难前行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爬满屋顶是一个多么困难的过程啊,但它却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上,勇敢向上攀爬,面对困难,希望同学们也能奋勇向前,勇攀高峰!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问题,有助于理解课文。】
小练笔
假如现在你就是爬山虎,你会怎么介绍自己呢?注意用到第一人称。
。
【设计意图:有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板书
内容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紧贴
留心并细致入微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勇攀高峰。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爬山虎的脚(1)(2) - 副本》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