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B.误差和错误都可以避免
C.改进测量方法、选用更精密的仪器、认真仔细,就可以避免误差
D.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避免误差
【解答】解:A、所谓误差是指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故A正确;
B、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但误差是不可以避免,故B错误;
C、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测量方法越合理,误差就会越小;但不能避免误差,故C错误;
D、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但不能避免误差,故D错误。
故选:A。
2.(2分)若正确测得某一本书的长为2.570dm,测量时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
A.1dm B.1cm C.1mm D.1um
【解答】解:根据测量结果2.570dm,依次分析可知,“2”的单位为分米,“5”的单位为厘米,“7”的单位为毫米,“0”为估读值,因为最后一位是分度值的下一位,所以可知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应为1mm。
故选:C。
3.(2分)下列各种现象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
B.村边的小树经过多年以后长成了大树
C.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
D.公路上飞驰的汽车
【解答】解:A、空中翩翩起舞的蝴蝶,蝴蝶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B、村边的小树经过多年以后长成了大树,属于植物的生长现象,不属于机械运动,符合题意;
C、金鱼在水中游来游去,金鱼的位置在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D、公路上飞驰的汽车,汽车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B。
5.(2分)一列车长200m,以16m/s的速度通过长为1400m的山洞,需要的时间是( )
A.87.5s B.100s C.75s D.62.5s
【解答】解:
车完全通过山洞的路程:
s=s洞+s车=1400m+200m=1600m,
由v=得,车完全通过山洞的时间:
t===100s。
故选:B。
6.(2分)关于速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B.物体运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
C.物体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
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长,速度越大
【解答】解:A、没有控制物体运动时间,只谈速度和路程的关系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B、没有控制物体经过的路程,只谈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是不正确的。不符合题意。
C、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越长,速度越大。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物体在相等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大。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7.(2分)如图所示,与图中情景相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动物之间可以通过声音传递信息
B.控制公路噪声的唯一途径是减少鸣笛
C.海豚只能接收超声波
D.交响乐队中所有乐器音色完全相同
【解答】解:A、动物能产生和听到一定频率范围的声音,所以可以通过声音传递信息,故A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禁止鸣笛即从声源处禁止噪声的产生,但也可以通过公路两边植树,即在声的传播过程中减弱。故B选项错误。
C、因为海豚的“声音”其频率高于20000Hz,是一种超声波,但它的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很大,所以能听到超声波以外的声音;故C选项错误。
D、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本身决定的,不同乐器音色不同,交响乐队中所有乐器音色不同。故D选项错误。
故选:A。
8.(2分)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多次被弹开。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
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产生的原因
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 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解答】解:正在发声的音叉将乒乓球多次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说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因此,本探究实验是研究声音产生原因的。
故选:B。
9.(2分)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
B.利用超声波可以测出地球离月球的距离
C.“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
D.学校周围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解答】解:A、人耳听觉有一定的范围,即频率20㧟20000Hz之间,且有一定的响度,因此,并非只要物体振动人们就能听到声音,说法错误;
B、超声波无法在真空中传播,因此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出地球离月球的距离,说法错误;
C、“闻其声,知其人”是因为不同人的声带结构特点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因此是根据音色来辨别的,说法正确;
D、学校周围禁止机动车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噪声的产生,说法错误。
故选:C。
10.(2分)关于小孔成像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孔成像是光的折射现象形成的
B.小孔成像相对于物来说不一定是倒立的
C.小孔成的像是虚像
D.当把小孔前后移动时,像的大小会改变
【解答】解:A、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故本选项错误;
B、小孔所成的像是光线的实际会聚点,一定是倒立的实像,故本选项错误;
C、小孔所成的像一定是实像,故本选项错误。
D、因为成像的大小取决于像到小孔的距离,成的像可能比物体大,也可能比物体小;
所以当把小孔前后移动时,像的大小会改变,故本选项正确。
故选:D。
11.(2分)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B.如果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像会变大
C.在玻璃板与蜡烛A的像之间放一挡板,从A这一侧去看玻璃板的后面,再也看不到A的像了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发现B始终能与A的像重合
【解答】解:A、探究平面镜成像实验时,烛焰是成像物体,在明亮的环境中,烛焰和明亮环境的对比度降低,成像不太清晰。所以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
B、蜡烛靠近玻璃板过程中,根据物像大小相等,蜡烛的像始终与蜡烛等大。故B错误。
C、因为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不是实际光线形成,镜面后方是没有实际光线的,所以在玻璃板与蜡烛A的像之间放一挡板,从A这一侧去看玻璃板的后面,仍然可以看到A的像,故C错误。
D、保持A、B两支蜡烛的位置不变,多次改变玻璃板的位置,当物距不等于像距时,B不能与A的像重合。故D错误。
故选:A。
12.(2分)小明同学在平面镜前观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他所看到的像应是图中的哪一个( )
A. B. C. D.
【解答】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分析,当镜面竖直放置时,所成的像是正立的、等大的、左右相反的;符合该条件的只有D图。
故选:D。
13.(2分)生活中常见到各种光现象,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透过树丛的光 B.海市蜃楼
C.手影 D.水中倒影
【解答】解:A、透过树丛的光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B、海市蜃楼是一种由光的折射产生的现象,是由于空气的密度不均匀而引起的,不符合题意。
C、手影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不符合题意。
D、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题意。
故选:D。
14.(2分)当光从空气斜射向水面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能正确表示其传播方向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A、图中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方向偏折了,故不正确;
B、符合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该选项正确;
C、图中反射角和入射角不相等,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没有发生折射,故不正确;
D、图中反射角大于入射角,故不正确。
故选:B。
15.(2分)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好像顽皮的孩子在不时地眨着眼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星星发光是断断续续的
B.被其他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地球大气层反射的结果
D.星光被地球大气层折射的结果
【解答】解:星光绝大部分是宇宙中的恒星发射出来的光,恒星的发光是持续不断的,星光传播到地球表面前,除了要通过浩瀚的宇宙真空区域,还要穿过包围着地球的大气层,星光从真空进入大气层时,要产生反射和折射,我们在地面所看到的星光是经过大气层折射后的那部分光。当星光穿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也要发生折射,一般说来,空气相对于地面不是静止的,总是在流动,随着空气的流动,在观察者注视的区域内,空气的密度会时大时小,因此穿过该区域的星光被折射,会有所不同,于是,折射光线就会不停的颤动、摇摆。
故选:D。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6分)
16.(4分)用刻度尺测量同一个物体的长度,记录的数据分别是3.46cm、3.48cm、3.49cm、3.37cm、3.47cm,则该物体的长度为 3.48 cm.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甲和乙,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为3:5,所用时间之比为4:3,则甲、乙两物体速度之比为 9:20 。
【解答】解:
(1)3.37cm与其它数据相比较,偏差较大,所以此结果是错误的。
物体的长度为L=≈3.48cm。
(2)由题知,s甲:s乙=3:5,t甲:t乙=4:3,
根据v=可得:
v甲:v乙=:=:=9:20。
故答案为:3.48;9:20。
17.(4分)2011年11月3日1时23分,“神舟八号”到达距“天宫一号”30米的停泊点,开始以0.2米/秒的相对速度向“天宫一号”缓缓靠拢对接。
(1)从30米的停泊点到相互接触共耗时 150 秒。
(2)对接完成后,若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 静止 的。
【解答】解:
(1)从停泊到相互接触的时间为t===150s;
(2)“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后,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以对接完成后,以“天宫一号”为参照物,“神舟八号”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
(1)150;
(2)静止。
18.(2分)成灌快铁于2010年5月10日正式通车,市民坐上从XX发往青城山的列车,半个小时就可以到达。据报道,该线路全封闭、全立交,采用电动车组,设计速度为200km/h (XX中心XX区至郫县段l20km/h).该线路全长约68km,共15个站。从XX到青城山,列车的平均速度约为 136 km/h.合 37.8 m/s。
【解答】解:列车的平均速度v===136km/h,
136km/h=136×m/s≈37.8m/s。
故答案为:136;37.8。
19.(4分)一个晴朗周末的午后,小明陪同妈妈在西溪河边散步,只见水中的鱼儿在“云”里欢畅的游动。实际上小明看到的鱼儿是光 折射 形成的虚像,而水中的“云”则是光 反射 形成的虚像。
【解答】解:①从鱼发出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所以小明看到的鱼儿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②当光遇到水面时会发生反射,此时水面相当于一平面镜,水中的“云”则是光通过水面成虚像,
故答案为:折射;反射。
20.(2分)如图所示: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水,水面高度不同,一种方法用一根细棒敲打瓶子,另一种方法是用嘴贴着瓶口吹气,如果能分别发出“(1)DO”“(2)RE”“(3)MI”“(4)FA”四个音阶。则打击瓶子时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排列序号是 丁、甲、乙、丙 ,吹奏时,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序号又为 丙、乙、甲、丁 。
【解答】解:当用嘴向瓶内吹气时,瓶内的空气柱振动发声,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内的空气柱越来越短,振动的频率越来越高,因此音调也会越来越高;
打击瓶子时,水和瓶子的振动,随着瓶内水位的升高,瓶子和水越难振动,因此水位越高,音调越低;
由图知:打击瓶子时,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排列序号:丁、甲、乙、丙;
吹奏时,与这四个音阶相对应的瓶子序号:丙、乙、甲、丁。
故答案为:丁、甲、乙、丙;丙、乙、甲、丁。
21.(4分)江西XX镇制作的瓷器有白某某、明某某、薄某某、声如磬之美称。如如图所示,在**_*江西馆里,演奏员正用瓷乐器演奏乐曲。瓷编钟发出的音乐声是由于瓷编钟 振动 而产生的;听众能从同一乐曲中分辨出是瓷二胡还是瓷笛演奏的,主要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 音色 不同。
【解答】解:当演奏员用瓷编钟演奏乐曲时,编钟由于被敲击而振动,发出声音;
瓷二胡和瓷笛是不同的乐器,演奏同一乐曲,即使音调和响度一样,音色也不同,所以听众能够区分开;
故答案为:振动,音色。
22.(4分)月球距地球3.84×105km,一小池水深2m,从水面上能看到水池中月亮的像,月亮的像距水池水面的距离为 3.84×108 m.一束光线斜射到一光滑平面上,入射角为25°,当入射角增大15°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之间的夹角是 80° 。
【解答】解:(1)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之一是物距等于像距,已知月球到水面距离是3.84×105km,
所以池中月亮的像到水面的距离也为3.84×105km=3.84×108m。
(2)由光的反射定律可知,反射角和入射角始终相等,当入射角增大15°时,入射角变为25°+15°=40°,因此反射角也增大15°,也是40°,则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夹角为:40°+40°=80°。
故答案为:3.84×108;80°。
23.(4分)光在 同一均匀介质 中的传播路线是直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 3×108 m/s。
【解答】解:光只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才会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均匀或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光的传播方向就会发生偏折;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最快的速度,是3×108m/s。
故答案为:同一均匀介质;3×108。
24.(4分)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光的反射 ,人走近镜子时,人在镜中的像与原来相比 不变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解答】解: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所以人走近镜子时,人在镜中的像与原来相等。
故答案为:光的反射;不变。
25.(4分)同学们在期中考室里,能从不同方向考到监考老师在黑板上所写的“本堂考室科目:XX、考室时间:XX”等提示语,这是因为光发生了 漫 反射的缘故。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如图所示,这种现象是由于光的 折射 现象引起的。
【解答】解:由于光射到黑板上发生了漫反射,所以同学们能从不同的方向看到黑板上的字;
由于光的折射,所以我们把一支铅笔斜插入盛水的玻璃杯里,看上去铅笔好像在水面上折断了;
故答案为:漫,折射。
三.作图题与计算题(共16分,计算题在解答时应写出公式和重要的演算的步骤,只写出最后答案的不能得分)
26.(2分)如图所示,从S点发出的一条光线,经镜面MN反射后,其反射光线恰好通过P点。请你作出这条入射光线并标明入射角θ(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解答】解:过镜面作出点S的对称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连接S′P与镜面交于O点,即为入射点(反射点),连接SO就得到入射光线,过入射点O作法线ON,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入射角,如下图所示:
27.(2分)在图中画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解答】解:先作出物体AB的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28.(2分)一束光AO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请在图中画出折射光线OB的大概位置。
【解答】解:首先画出法线,然后根据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29.(5分)在一次爆破中,用一条长0.96m的引火线引爆,引火线燃烧的速度为0.8cm/s,点火者点燃引火线后,以5m/s的速度向安全区跑去,问他能否在爆破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远的安全区?
【解答】解:因为v=,所以引火线燃烧的时间:t1===120s,
点火者跑到500m以外安全区的时间:t2===100s,
因为100s<120s,所以能跑到安全区。
答:能在爆破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远的安全区。
30.(5分)用回声可以帮助船只测量水深,因此在海洋和江河的考察船上装有声呐,如果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在考察时发出声音0.8s后接收到了回声,这里的水深为多少?
【解答】解:由题可知,v声=1500m/s,声音从水面传到水底的时间为t=×0.8s=0.4s,
那么这里的水深为S=v声t=1500m/s×0.4s=600m,
答:这里的水深为600m。
四.实验探究题(共18分)
31.(6分)刻度尺是实验室常用的测量仪器,如图1所示,是某位同学在长度测量时的情况,他用两把刻度尺测同一长方体的边某某。则 乙 刻度尺的测量结果更精确,甲尺测量的结果为 2.8 cm.“频闪照相”常用来研究物体的运动。图2是小陈同学研究某小球运动时每隔0.1s的频闪照片,A、B、C是小球运动过程中连续的三个位置。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运动到C位置通过的路程是 3.85 cm,此过程中小球运动的平均速度是 0.193 m/s。
【解答】解:
(1)由图知:
甲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甲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是:5.8cm㧟3.0cm=2.8cm;
乙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是0.1cm;乙刻度尺的分度值小,所以乙刻度值测量比较准确。
(2)从A到C,由图中刻度尺可量出AC间的距离为s=7.35cm㧟3.50cm=3.85cm;
小球运动的时间t=2×0.1s=0.2s;则小球的平均速度为:v==≈19.3cm/s=0.193m/s。
故答案为:乙;2.8;3.85;0.193。
32.(6分)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饭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 。
(2)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大小 关系。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不能 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虚 。(填“实”或“虚”)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所成像 不变 (填“变大”、“变小”“不变”)。
【解答】解:
(1)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在物体一侧能看到物体的像,同时还能看到代替物体的另一个物体,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实验时采用两个完全相同的蜡烛,当玻璃板后面的蜡烛和玻璃板前面的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时,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同时也可以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平面镜成虚像,所以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上一光屏,则光屏上不能承接到烛焰的像。
(4)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故答案为:(1)便于找到像的位置;(2)大小;(3)不能;虚;(4)不变。
33.(6分)小聪小组跟老师一起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1)如图甲所示,小聪将呈现反射光线的活动小铁板向后折,活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保持纸筒A和纸筒B的位置不变,只改变充当反射面的材料,让同一位同学倾听反射声音的强弱。是为了探究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是否有关。
(2)由实验表格知,材料不同,反射效果不同,所以反射声音的强弱与充当反射面的材料有关。
由实验表格知,在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的吸音效果好,理.大石反射效果好。
(3)人的听觉不能准确测量声音的大小,可以采用比较灵敏的仪器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
(4)可根据光的发生定律,探究声音发生反射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是否相等。
(5)因为相同条件下,理.大石的反射效果好,可以利用理.大石作为反射面。所以利用声音的反射现象,测量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应选择表中的理.大石。
故答案为:(1)不变;(2)有关;其它条件相同时,海绵吸音效果最好(或其它条件相同时,理.大石反射效果好);(3)用灵敏仪器替代人耳测量反射声音的大小;(4)声音发生反射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是否相等;(5)理.大石。
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
日期:2020/8/12 13:44:58;用户:王某某;邮箱:sqzxx81@xyh.com;学号:***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卷(答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