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核心考点

本文由用户“w602350769”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2-22 17:17:19 举报文档

以下为《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核心考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31%)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关系?

(1)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

哲学的对象是作为整体的世界(自然、社会、思维)的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两者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2)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现代科技革命的关系。

考试错题:“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误)原因在上

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什么是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什么是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必考】

★★4.哲学基本问题基本内容?【必考】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

5.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哲学中基本派别的依据。

(3)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实际活动中的基本问题。

★★6..哲学基本派别?(1)唯物主义;(2)唯心主义 【必考】

★★7 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 【经常】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①肯定世界的物质性。②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因素。③力图从具体实物中寻找世界的本原。④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形式。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也叫半截子唯物主义)。①以近代自然科学为依据。②背离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观点。③具有三个历史局限性,即机械性(用力学规律解释一切)、形而上学性(孤立静止片面并否认矛盾)和唯心史观即唯物主义不彻底性(不能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 【经常】

(1)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意志)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认为万事万物都是“我”的感觉。外部世界是人的情感、意志的产物。比如:孟子“万物皆备于某某”;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说“物就是感觉的复合;王阳明的“心就是宇宙“等。

(2))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观念、概念、理性)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的本原。其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比如:柏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绝对净胜“;程朱理学”理“。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经常】

1)是当时社会发展的产物(19世纪40年代);2)是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必然结果(自然科学基础:A能量守恒转化定律 b细胞学说 C生物进化论)

3)是人类历史上的优秀成果继承(马克思哲学理论的直接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A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4)是革命实践的结果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基本特征?【必考】

【四大特征】答题技巧:每一点都要展开来写几句

实践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性是最显著特征,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最主要、最显著特征)

阶级性;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立业服务的,有阶级性。

科学性;

创新性;A马克思主义哲学包含着对前人的优秀遗产的继承;B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具有与时俱进;C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开放性、批判性和革命性的哲学;

★★3、马克思哲学作用?【经常】

(一)对社会作用

1)是人们认识世界、追求真理的伟大工具;

2)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行动指南

3)是人类解放的理论武器和精神支柱;

4)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二)对人生作用

第一;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第二:提高人们的思想修养和精神素养;

第三;培养人们独立思考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二章世界的多样性与物质性

1、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某某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A它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B他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C阐明了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物质观;D它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则童工了世界观和方法论;

★★2、物质与运动关系?【经常】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村务观点。

两者不可分割:1)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2)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时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经典例题:世界上除了运动者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唯物主义正确观点】

3运动与静止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但具有相对静止的。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1) 两者是对立的,运动时绝对的,静止时相对的。2)两者又是统一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4.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意义?

1)相对静止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要条件;

2)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利用事物的首要条件;

3)相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5.时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具有客观性、无限性、相对性。

物质运动具有客观规律性。

★★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必考选择】

7、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简述】为什么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劳动为意识产生提供了需要和可能;

2)在劳动过程中,人学会了直立行走;

3)在劳动过程中,产生了思维外壳---语言;

4)在劳动过程中推动了意识的发展。总之,离开了社会性劳动,离开了劳动实践,就不可能产生意识。

★★8、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选择必考】

9、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对物质能动作用及其表现?【经常考点】

1)意识活动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2)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3)意识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对象性;

4)还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即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10、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辩证统一的。

相互依存:1)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客观规律性依赖于主观能动性。

相互转化:客观规律性向主观能动性转化;主观能动性向客观规律性转化;

★★1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选择】

1)世界是统一的世界;2)世界统一在于物质 3)世界统一是无限多样的;

★★1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原理的意义和实践意义?【经常考点】

理论意义:可以抵制一切唯心主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

实践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这个最大的国情,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矛盾发生变化所呈现出的更加具体的阶段性特征。

第三章 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联系和发展 【必考】

★★联系有哪些特征?【经常考点】

1)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义:坚持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从客观事物固有的联系中去把握事物。

2)普遍性:第一:任何事物内部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任何事物都和其他事物联系的;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意义:坚持联系管带你,防止错误和僵化思想。

3)多样性、是指事物联系的方式多种多样。意义:要求我们具体地研究事物及其复杂多样的联系,注意分析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4)条件性;是指事物一切事物的存在发展灭亡都是有条件的。意义:唯物辩证法“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我们从事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注意对条件进行全面的、具体的、辩证分析。比如:刻舟求剑就是形而上学观点。

系统具有哪些特点?P23 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特征

★★2、发展及其实质? 【经常考点】

发展含义?---是指事物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包含着新事物的出现和旧事物的消失。

发展的实质?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 【简某某】新事物为什么战胜旧事物?及其理论意义?【经常考点】

新事物包含新的要素,新的结构,新的功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继承了旧事物的东西,增添了新的东西,其实质就是“扬弃”。

3)新事物符合绝大多数,特别是具有远大前途的先进社会力量的支持;

意义: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的斗争过程,因此需要我们把历史必然进步的信念融入踏踏实实的具体工作中,既不要因为暂时的苦难和挫折丧失前进的信心,也不要因为历史的必然性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坐享其成。

★★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必考】

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规律】

★★5、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P27 【经常】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核心和实质。这是因为:

①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②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事物发展的动力,在于矛盾,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③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之中。对立统一学说是理解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钥匙,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关键。

6、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对立统一关系。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包含二层意思: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即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以及相互转化的趋势。这种包含着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相互贯通性,最深刻地体现了对立面之间的内在的统一性。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斗争性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①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要靠斗争来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②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

★★7、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事物发展的动力 【经常考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着的对立面既同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矛盾的相对的同一性和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发展的动力。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是:

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

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

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它们对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在两者的结合中才能实现,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作用的结果。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转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论述题 经常考点】

含义:矛盾的普遍性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一切科学认识的首要前提。矛盾分析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

矛盾的特殊性 是指具体事物在其运动中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意义:

1)是事物矛盾的精髓;

2)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3)它是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抓典型、解剖麻雀等科学工作方法的理论基础;

4)对于某某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以这个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有重大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坚持矛盾的普遍性,即坚持社会狐疑发展的根本方向和道路,又要坚持矛盾的特殊性,即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9、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意义?P26—27 【 经常论述】

1)含义: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指构成事物的多种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居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非主要矛盾则是在一个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过程不起决定性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

2)意义:矛盾力量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把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起来。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间的辩证关系。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10.质量互变规律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经常论述】

(1)质、量、度及其相互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与事物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规模、大小、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关节点。

所谓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限的两个极限。任何事物的度,都有两个关节点,要把握事物的度,必须找到它的关节点。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

①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

②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1)要求我们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起来。2)掌握适度原则;3)既要注重亮的街垒,踏踏实实,埋头苦干,又要抓住机遇,推动事物走向新的阶段,跃上新台阶。

★★11..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经常论述题】------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1)肯定和否定及其辩证关系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在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过程中,辩证的否定是决定性的环节。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和否定两个方面。肯定方面,是保持事物自身存在和性质稳定的方面。否定方面,则是事物否定自身存在,促使自我否定和质变的方面。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第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第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2)否定之否定

事物运动的总体过程,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从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进程。

否定之否定是普遍存在的事物周期性发展过程。否定之否定的整个进程,是一个无限前进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一个“循环往复”、“原地踏步”的过程。

(3)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辩证法所揭示的事物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而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要一分为二、科学分析的态度。

12.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可能性与现实性

★★(1)现象和本质 【经常会考】

现象和本质是揭示客观事物的外部表现和内部联系相互关系的范畴。

第一: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人们可通过感官感知,本质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只有靠人的理性思维才能把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而本质是一般的、共同的;现象是多变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现象是丰富的,本质是比较深刻、单纯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之分,假象与错觉不是一回事。

第二: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没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表现。

(2)如何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

含义------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客观事物发生、发展和灭亡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趋势。

区别----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有区别的:它们产生和形成的原因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偶然性产生于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时空上比较确定,是同类事物普遍具有的发展趋势,偶然性则是不稳定的、暂时的、不确定的,是事物发展中的个别表现;它们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必然性在事物发展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偶然性居于从属地位,对发展的必然过程起促进或延缓作用,使发展的确定趋势带有一定的特点和偏差。

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统一的。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把必然性和偶然性割裂开来会产生三种错误观点:(1)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它表面上抬高必然性,实际上是把必然性降低为偶然性,往往会导致宿命论。(2)唯心主义非决定论,把一切看成是纯粹偶然的,根本否认必然性,它既会导致唯意志论,也会导致宿命论。(3)既承认必然性,也承认偶然性,但认为有些事情是纯粹必然的,有些事情是纯粹偶然的,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看成是没有联系的两种孤立的现象。这种观点在科学上的突出表现就是主张只有必然的东西才是科学研究的对象,偶然性同科学无关,甚至认为“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的任务正是要从偶然性中发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诸要素之中。第二;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先进的因素,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因素。

意义:

第一;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

第二;要求我们认识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性。必须把发展科学技术提高到战略性地位。

第三;要求我们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第四;要求我们把科学技术提高到优先发展的战略性高度,发展科技和知识经济。

★★6、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简述】【必考】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意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中国共产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7、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经常考点】

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根本观点,他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组织路线之中的根本路线,使我们党在一切工作中克敌制胜的法宝,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的生动体现。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核心考点》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