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ppt

本文由用户“hhlgwj”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0-16 00:58:32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ppt》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21-2021 —汇报人:孟某某

时间:2021年8月X日1949-19562012-20191956-19781978-19921992-20022002-2012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49-1956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等重大历史事件为标志,新中国在建国后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的基本任务,巩固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成果,巩固了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这一时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胜利的重要时期。

主要内容有:

1949年10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XX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新中国诞生后进行了一系列巩固新政权的内和.政外交。

西藏和平解放,全国大陆基本上得到了解放。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稳定物价不仅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生产力还扭转了新中国的经济状况;对外取得了抗美援朝并成功出席了亚非会议,不仅巩固了政权还大大提高了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揭开了中国现代史的新篇章。二、社会改革全面展开 改革是解放生产力,是一场新的革命。

它的实质和目标,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无论从解放生产力,还是从政策的重新选择、体制的重新构建这个转变的深刻性和广泛性,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活和人们观念变化的深刻性和广泛性来说,改革都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全面改革中,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需要政治体制及其他体制改革的配合。科技、教育、文化体制等各个领域的改革也都有步骤、有秩序地全面展开,改革触及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

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改革推向前进,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体制保障。三、统一财经与恢复国民经济 中央人民政府初成立时,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掠夺,中国经济已处在全面崩溃的境地,人民生活极端贫困。抗战以来愈演愈烈的恶性通货膨胀仍在延续,人民解放军后期作战仍需很大开支,恢复生产和铁路交通亦急需大量资金,新生的中国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

面对复杂形势,为了稳定物价、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党和国家把恢复经济作为建国初头三年的中心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打击投机资本家控制市场物价的同时,还采取了统一全国财经的措施,进行了大量的工作。1950年3月3日,政务院发布了《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建立起了将全国财政经济由中央统一管理,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这在当时是很必要的。

事实证明党的工作是十分有效的。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胜利完成,为接下来党和国家有计划的进行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了条件。

四、独立自主外交和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军民一道抗击美帝国主义的侵略。60年过去了,今天,当我们回顾这场弱国战胜霸权、正义战胜邪恶的战争,仍深深地为我们伟大的人民和军队感到自豪。抗美援朝战争的辉煌胜利,其意义绝不仅仅局限在军事领域。应当说,中国领导人做出的参战决策本身就是外交战略的卓越运用。朝鲜战争期间,中国外交卓越地展现了新生的共和国威武不屈的形象,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的尊重和支持。

抗美援朝战争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它展现了东方睡狮觉醒的力量,成为中国重新走向大国之路的重要起点,使中国近代历史上的屈辱得到了洗雪,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它所赢得的国际威望和战略地位都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

抗美援朝的胜利,表明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正确性。五、第个五年计划和工业化起步 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党领导各族人民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使中国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毛泽东早就讲过:“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但是到1952年,我国工业化的起步点,仍然是很低的。现代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只占43.1%,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只占35.5%。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产量,不仅远远落后于工业发达国家,也低于印度这样的新兴独立国家。考虑实际情况,党中央作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要求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特别是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增强国家工业基础与国防力量的主要工程的完成。

为准备进行有计划经济建设,我国从1951年着手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在编制和实施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几个重大关系。对于后来我国经济建设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五年间工业生产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新中国迅速从废墟上站起,为我国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六、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建立什么样的国家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的一个历史性课题。新中国成立伊始,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古老的东方大国建立起保证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型国家制度。

1954年9月,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进一步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以根本大法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性质。

《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行民主集中制。1954年宪法进一步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政治制度,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是新中国主人,行使当家作主权力。新中国的国体政体,决定了人民是政权的主体。全国各族人民以空前的热情,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人民当家作主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得到充分彰显。

七、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随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实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有系统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大力向前推进。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在农业方面,创造了以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多种互助合作形式,使农民的个体私有制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对个体手工业,也采取类似的办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创造了加工定货、经销代销、公私合营等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使资本家私有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成功地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这些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党政.和府适时进行政策调整,注意对生产和流通的许多环节统筹安排,纠正了改造高潮之中出现的紊乱现象,从而避免了通常情况下生产关系急剧变革往往引起的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而且总体上保证了工农业生产的增长,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二十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1956-1978一、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XX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党员。大会正确地分析国内外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些论述,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以后党确定正确路线的基本依据。

八大一次会议制定的路线是正确的,提出的许多新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这次会议对我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的并且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成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八大一次会议后,党沿着正确的方向继续探索:按照大会确定的方针调整若干方面的经济关系和编制1957年经济计划;准备全党整风,正确处理日渐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二、脱离实际的“大跃进” “大跃进”运动从1957年底开始发动,1958年全面展开。它的推行,表明党力图在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打开一个新的局面。它能够发动起来,反映了曾长期遭受帝国主义列强欺凌的中国人民,站立起来之后求强求富的强烈渴望。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短短几年内一连串接踵而至的胜利,使得人们相信中国富强的目标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实现。

1958年5月召开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它是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制定的,片面强调经济建设的发展速度,过分夸大人的主观意志的作用,忽视了经济建设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

“反右倾”斗争造成严重后果,使党内从中央到基层的民主生活遭到严重损害,中断了纠正“左”的错误的进程,使错误延续了更长时间。XX会议后继续“大跃进”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党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所未有的严重经济困难。这个沉痛的历史教训是不应忘记的。三、国民经济政.和治社会关系的调整 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政治上“左”的错误虽有进一步发展,但总体上还没有对经济调整工作产生重大干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注意力,仍然放在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生产方面。从1961年到1965年,经过五年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实现了在新的基础上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中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基本恢复正常;财政收支平衡,市场稳定,人民生活有所改善。当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的时候,在1964年底到1965年初召开的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宣布:我国国民经济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66年将开始执行第三个五年计划,全国人民要努力奋斗,把我国逐步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是第一次郑重地向全国人民宣布四个现代化的任务。这个宏伟的任务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而没有能够按计划付诸实施。

从1956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年,是党领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十年。其间,虽然遭受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国际上遭到战争威胁和巨大压力(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长期封锁禁运,苏联撕毁合同、撤销援助)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党和人民团结一致,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顶住压力,战胜困难,表现出无比的英雄气概和高昂的精神状态,涌现出像焦裕禄,王某某,雷锋,钱学森、李某某、钱某某等先进人物;还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国防尖端科技事业和三线建设中默默无闻地作出奉献的许许多多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社会主义建设在战胜严重困难后逐步地重新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党中央在六十年代调整国民经济过程中陆续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艺等方面的工作条例草案,比较系统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分别规定了适合当时情况的各项具体政策。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有益探索。当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和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十分艰巨而复杂的任务。由于国际局势的复多.杂变,由于国内建设任务的艰巨繁重,由于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现成经验,使党在探索过程中难以避免曲折。这一时期的失误及其深刻教训,对党以后的工作也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五、维护国家主权和加强军队建设1927年8月1日,XX起义一声炮响,人民军队在战火中诞生了,中国革命从此揭开了崭新的篇章。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宗旨,即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新中国成立后,人民解放军继承革命优秀传统,弘扬革命精神,捍卫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尊严,积极支持、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为维护祖国和平统一和社会稳定,为推动我国三个文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证明,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都不愧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钢铁长城,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是他们冲在抢险一线,拯救民众于危难的英雄;是他们危急时刻义无反顾来到你身边的生命卫士,忠于祖国和人民,是他们用生命坚守的信仰。六、“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艰难发展 1966年,正当我国基本完成调整经济的任务,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发生了。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同志发动和领导的。他发动这场“大革命”的出发点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维护党的纯洁性和寻求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但他当时对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的错误估计,已经发展到非常严重的程度。

“文化大革命”历经从发动到1969年4月中共九大、从九大到1973年8月中共十大、从十大到1976年10月结束这样三个阶段。中共九大加强了林彪、江青、康生等人在中央的地位,使“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1971年9月林彪事件的发生,客观上宣告了“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失败,但中共十大仍然继续九大的“左”倾错误,并且使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势力进一步得到加强。1976年9月毛泽东逝世后,江青、张春桥、姚某某、王洪文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同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四人帮”,从而终止了“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七、结束“文化大革命”和在徘徊中前进 新的任务,需要有新的领导人物。邓小平由于他在长期革命中的历史功勋,由于他对“四人帮”的坚决斗争和在动乱时期主持全面整顿取得的显著成效,在党和人民中享有巨大的威望。在全国人民的殷切期待中,中共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邓小平原来担负的中央领导职务。

邓小平没有辜负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期望。他一出来工作,立刻表现出一个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坚定有力而又有条不紊地从混乱中打开新的局面。邓小平不只在理论上鲜明地提出这个问题,而且立刻果断地付诸行动。恢复工作后,他提出分管科学和教育工作,并且立刻作出一项重大决定:恢复高等学校的招生考试制度。这件事涉及的社会面很广,向无数知识青年重新敞开了进入高等学校的大门,改变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它震动全国,以行动对打开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起了先导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短短三年多时间内,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从容应对,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中国在经历了十年动乱后,顺利地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978-1992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与改革开放的起步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很快,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各条战线取得拨乱反正的重大胜利,并开启改革开放的进程,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变。

在1978年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成为一项主要议题。12月13日,中央工作会议举行闭幕会,宣布会后将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讨论从1979年1月起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等问题。邓小平在闭幕会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提出解放思想是当前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处理遗留问题为的是向前看,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大幕。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突破并取得成功。在农村改革的带动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试点工作,主要包括扩大国营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实行生产责任制,鼓励发展城镇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开展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等。干部队伍朝着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方向迈进了可喜的一步。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邓小平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成为把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在一起,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大会通过胡耀邦作的《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制定了全面开创新局面的奋斗纲领,确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总任务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4年10月20日,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点,确认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演示完毕 谢谢观赏[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该文档为免费文档,内容和预览一致,预览是什么样的内容就是什么样的。

以上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ppt》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