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本文由用户“wshy778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10-26 07:27:56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文本教学解读

《三黑和土地》是诗人苏某某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歌创作背景来源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让劳动人民重新获得了宝贵的土地。全诗描述了三黑全身心投入翻地播种的过程,表现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得到了自己的土地后无边的幸福感,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围绕三黑“热爱”土地,“投入整个生命”,先写他翻地时“认真仔细”,把土地翻了个遍,把土地的味道、温度等研究了个透;再写他耙地时的“精心侍弄”:把土地翻得松散,像一张软床,把地耙得平整顺溜,像妇女刚梳的头;然后写他在荞麦地里的所见所闻所想,联想过去、现在,憧憬未来美好生活;最后,点明主旨:翻身做主心里甜,通过“地里的蝈蝈儿叫得更欢”借物抒情,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保护环境”。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会更加充分感受到大地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也是大地的一部分。

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三黑和土地》是略读课文,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语部分安排了两个学习任务:第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第二,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精读课文所学的“抓关键句”的方法来学习本课,把握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土地炽热、深厚的爱。在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篇诗歌独有的特色:1.浓郁的生活气息。作者运用比喻手法,善用生活中耳熟能详的事物打比方,抒发农民得到土地后的喜悦之情。如“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2.自然、清白的语言特色。“尝一尝”“试一试”“躺一躺”“歇一歇”等词语的叠加,“白某某”“痒抓抓”“笑嘻嘻”等叠词的运用,“恨不得. . . . . .”等句式的反复出现,情真意切,撞击心灵,表达了一个翻身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幸福之感。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目标:

借助导学单,培养自主搜集资料的能力。

学习抓关键句,在诵读中体会翻身农民得到自己的土地后的幸福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借助导学单,交流背景资料

查阅资料,完成导学单。

作者苏某某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交流自学成果。

(1)了解作者。苏某某,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原名苏某某,河南睢县人。他的诗作最大的特点是自然和清白,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的中原地域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作有《头发》《童心》等。

(2)学生自由表达。

板块二 朗读词组,感受特色

出示第一组词语:尝一尝、试一试、躺一躺、歇一歇。

自由读一读,说说,发现了什么?(形式相同,内容上写的都是三黑与土地亲密无间的关系)

齐某某。

2.出示第二组词语:白某某、痒抓抓、笑嘻嘻。

(1)理解“白某某”:和“白花花”比较,更白且亮。

(2)“白某某的荞麦花像一片雪”,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齐某某“白某某”。

(3)“痒抓抓”这个词,,很有画面感。你的理解是?(痒痒的,招人喜爱的感觉)

(4)把这个词放人句子中,读出这种感觉。(出示句子)

齐某某第二组词。

词语这么有节奏感,读起来特别有味道。有些句子因为押韵的关系,有意变换语序,变得更有味了。

出示:

(2)请学生读,说说哪里有味道?

(3)和“上东庄看闺女”比较,发现“看闺女,上东庄”一句中流露出的满足与幸福感。

(4)齐某某这第14小节,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

板块三 抓关键句,体会情感

自由地、大声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2.用“ ”画出这段话中对三黑心理描写的句子。

3.“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梳理与探究:(任选一项完成)

1、写一写,用诗歌或短文的方式写出你对脚下这片土地的认识,尽量将你的观点表达清楚。

2、读一读,搜集有关大地的文章或名言警句读一读,说出你读后对大地的感受。

3、唱一唱,学会唱《在希望的田野生》这首歌,通过歌曲唱出你对这大地的理解及感受。

4、画一画,画出你脚下土地的样子,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观点。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