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教学实录

本文由用户“wanglei62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0-24 12:53:36 举报文档

以下为《《晋祠》教学实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于漪课堂教学实录《晋 祠 》

第一课时

[上课]

师:我们伟大祖国历史悠久,山川锦绣,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在世界上可以说是——

生[部分]:首屈一指。

师:首屈一指[竖起拇指)。现在请每位同学就你所知道的名胜古迹说一处,要求:一说清楚,二速度。我不一个一个叫名字了,请挨着次序讲下去。你先说[示意第一排一位学生)。

生1:XX八大关。

生2:故宫。

生3:化.从XX。

生4:山西云岗石窟。

生5:XX的大XX。

生6:XX的XX。

生7:长城。

生8:甘肃的XX。

生9:善卷洞。

师:在什么地方?

生9:XX。

生10:福建XX的鼓浪屿。

生11:南翔古某某。

生12:XX的颐和园。

生13:XX山的寺庙。

生14:西藏的布达拉宫。

师:好,讲得很响。

生15:XX省的赵州桥。

师:XX省的赵州桥我们什么地方碰到过?

生[部分]:课文《中国石拱桥》。

师:对。

生16:XX。

生17:XX的大XX。

师:重复了。

生18:陕西的兵马俑。

生19:安徽滁县的醉翁亭。

师:醉翁亭,我们这学期要学《醉翁亭记》。

生20:XX的避暑山庄。

生21:**_*的岳某某。

师:岳某某,我们这学期还要学《岳某某记》。

生22:山水甲天下的XX山水。

生23:XX的大天池。

生24:XX的白某某。

生25:雁荡山。

师:在什么省?

生25:XX省。

生26:广西XX县古经略台真武阁。

生27:**_*的古XX。

生28:广东XX星湖。

生29:广西XX。

生30:长XX天池。

生31:XX的大明湖。

生32:XX的瘦XX。

生33:XX的天坛。

生34:甘肃的XX。

生35:XX名胜豫园。

生36:西藏的XX哲蚌寺。

生37:XX的XX。

生38:XX的卢沟晓月。

师:“卢沟晓月”我们也在课文中碰到过。

生39:西双版纳。

生40:四川的XX大佛。

生41:XX的张某某。

生42:XX的花径。

生43:中岳嵩山。

师:中岳嵩山,你还能够说出其他的几个“岳”吗?

生43:能。西岳华山、东岳泰山、北岳XX、XXXX。

师: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记得很熟,好。

生44:浙江的瑶琳仙境。

师: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无处没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出示书]大家看:《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生[部分]:XX省。

师:因此我们查这本词典的时候,在XX省部分可以查到。“晋祠”在这本词典的127页[翻到127页],**_*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晋祠”[出示给学生看]。我们听写一下。为了节约时间,把“晋祠”修建的时间以及后来重建的时间略去。现在请同学们把笔记本拿出来听写。

[听写]

晋某某**_*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悬瓮山”请你们翻到教科书的137页,“悬”是悬挂的“悬”,“瓮”是酒瓮的“瓮”)晋水发源处。北宋天圣年间[重复一遍],(请翻到书的140页,“天圣”圣人的“圣”),追封唐某某(唐尧虞舜的“唐”,追封唐某某——)[板书:唐某某](“唐”是地名,“叔虞”是人名,追封唐某某)为汾东王(“汾水”的“汾”),并为大母邑姜[板书:邑姜]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圣母殿[重复一遍],(“圣人”的“圣”)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重复一遍],(“尊”在这里是量词,“尊敬”的“尊”),殿前鱼沼飞梁(请看140页最后一行,鱼沼飞梁)[重复一遍]。为国内所仅见[重复一遍](“仅”不仅而且的“仅”)。殿两侧为难老(“难老泉”的“难老”)、善利(“善恶”的“善”,“利益”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重复一遍],常年不息。(哪个“常”?)

生[部分]:“长短”的“长”。

师:“长短”的“长”吗?

生[多数]:“常常”的“常”。

师:(对,“常常”的“常”。常年不息)水温17℃(水温17℃怎么写法?)[边做手势边某某],清澈见底[重复一遍]。祠内贞观宝翰亭中——(“贞观之治”的“贞观”,知道吗?)

生[集体]:知道。

师:(“宝翰亭”,“宝贝”的“宝”,“翰林”的“翰”。有些同学看着我,大概不会写这个字)[板书:翰](注意,“人”下面没有一横)宝翰亭中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重复一遍](“撰写”的“撰”,什么边旁?)

生[集体]:“扌”旁。

师:撰写的御碑,哪个“御”?

生[部分]:“防御”的“御”。

师:“晋祠之铭并序”(加引号。“陋室铭”的“铭”,知道吗?“晋祠之铭并序”)。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某某、隋某某(“柏树”的“柏”,“槐树”的“槐”。周某某、隋某某),周某某位于圣母殿左侧[重复一遍],隋某某在关帝庙内[重复一遍],(关帝庙是祭谁的?)

生:[议论]关公。

师:老枝纵横[重复一遍],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重复一遍]——(这个“长”是哪个“长”?)

生:[议论]“长短”的“长”。

师:(对。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重复一遍]被誉为——(哪个“誉”?)

生:[议论]“荣誉”的“誉”。

师:被誉为(被称誉为)“晋祠三绝”。

现在请同学们校对。我读一遍,不仅校对字,而且要校对标点符号,看看怎样点才正确。

[师朗读,生校对]都对了吗?一字不错的有没有?举手。1、2、3、4[边数边扳手指]。错1到4个的有多少?[稍停,学生陆续举手]看来是绝大部分。校对好了以后,请同学们做一件工作:这里一共听写了5句,请你把每一句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来。

[生标号]

师:标好以后请你们用很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把条目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文章上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手势:两掌相对合拢]比如说,第一句“晋某某**_*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晋水发源处”,这是“1”,请你看看,与文章的第几自然段某某?

生[集体]:第1自然段。

师:对,与第1自然段某某起来。在有关的语句旁边写个“1”。好,现在很快地把这5句对一对,看有没有对不起来的地方。看谁对得准,对得快,要有速度。[学生专心而迅速地标号,老师巡视]有的已经对出来了,我们稍微等一等,可能有的内容找不到,仔细找一找就能找到。[X X学生小声议论] X X,你说。

生45:“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找不到。

师:祠内有唐太宗撰写的御碑“晋祠之铭并序”,这一句对不着。[指问其他同学]你们呢?

生[部分]:没有。

师:也没有找到。哪个对出来的,请讲一讲,对得最快的是X X。X X,请你说说看。

生46:第1句话是对第1段。

师:第1自然段,这没有问题。

生46: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

师:第2句话对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对的。

生46:第3句话对第5自然段。

师:对吗?

生[部分]:对。

师:好。

生46:第4句话——

师:第4句话找不着,第5句话呢?

生46: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

师:第4自然段某某5句话。第4句话呢?这“御碑”对不着,有没有找到的?[学生举手]X X X。

生47:对第11自然段。

师:第11自然段。

生47:11自然段中“历代文人墨客都喜爱晋祠这好地方,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

师:他考虑得对不对?“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是总的,而词典条目里只提出题咏中的一个,“唐太宗撰写的御碑”。要对应就对这个地方。X X X[指生47]的理解是对的。

X X[指生46]同学,刚才说第5句话对第4自然段,你们认为怎样?有补充吗?[学生举手]X X X。

生48:还应该对第6、第7、第8自然段。

师:第6、第7、第8?

生48:还有第9。

师:第9。请坐。我们把听写的最后一句话读一读,到底应对哪几个自然段?前几句话是一句对一个自然段,一目了然,而最后这句话涉及好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我们一起把最后一句读一读,你们看应该从什么地方开始读啊?

生[部分]:祠内还有——

师:祠内还有,预备,读——

生[齐]:祠内还有著名的周某某、隋某某,周某某位于圣母殿左侧,隋某某在关帝庙内,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被誉为——“晋祠三绝”。

师:这里有哪几个说明对象?第一个是什么?[学生举手] X X X说。

生49:主要说了晋祠三绝的三个方面内容。

师:哪三个内容?

生49:一是周某某、唐某某。

师:周某某、隋某某[校正],对第几自然段?

生49:第4自然段。还有宋塑侍女像。

师:对哪一自然段?

生49:对第7自然段。其中还包括晋祠三绝,就是还包括鱼沼飞梁,对第9自然段,以及——[下面学生纷纷议论]

师:X X 有不同意见,X X表情上不同意了,看看包括不包括?请坐,X X说。

生50:我认为在宋塑侍女像内并不包括鱼沼飞梁、XX殿柱,这里说的三绝只是对第4、第5和第7自然段。

师:第4、第5、第7自然段,对不对?

生:[部分]:对。

师:[学生举手]X X X说。

生51:还有,我觉得这句话还应该对——噢!我看错了。

[学生哄堂大笑]

师:看错了。X X[指生50]讲得对,第4、第5,是树;二是讲什么?难老泉、水;第三是讲什么?圣母殿里面的宋塑侍女像,因此是4、5、7。刚才X X X [指生50]对得非常快,很好。把词典上介绍晋祠的语句和课文《晋祠》对照起来看,你们会发现哪些问题?这是一。二、二者有哪些不同之处?[食指、中指竖起示意]三、请你们判断一下是文章写得好呢,还是词典上说明得好。[食指、中指、无名指竖起示意]有的已经思考好了。[学生举手]X X,你说。

生52:词典上说晋祠是在**_*西南25公里,书上说是在**_*西行40里,数据上有些不对。

师:数据上好像有些不大对?25公里是多少里啊?

生[集体]:50里。

师:50里,怎么一个50里,一个40里呢?还有什么问题?

[学生举手]X X X。

生53:词典里介绍的一段话中,“三绝”是指:难老泉,宋

塑侍女像和隋某某、周某某,而书上写的“三绝”是:圣母殿、木雕XX和鱼沼飞梁。两个“三绝”内容不同。

师:三绝的内容不一样,这又是一个问题。[学生举手]X X X 。

生54:我认为X X同学[指生46)刚才说的问题遗漏了一点,在词典上的第2句中,X X同学[指生46]只对了第7自然段,我认为还可以对第9自然段,就是讲鱼沼飞梁。

师:对不对?

生[集体]:对的。

师:好,补充得很好。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举手]X X X。

生55:书上是唐某某,而词典上说的是隋某某。

师:到底哪一个对?是隋某某还是唐某某?

生55:[继续提问]书上写42尊侍女像,而这里写43尊。

师:是43尊还是42尊?[学生举子]X X X说。

生56:书上写的是唐某某,这里写的是隋某某,隋唐相隔时间不长,隋朝的统治很短,所以这里用隋某某、唐某某都可以。

师:可不可以?

[学生点头]

师:隋什么时候建立的?

生[集体]:581年。

师:公元。

生[集体]:公元581年。

师:灭亡呢?

生[集体]:618年。

师:[笑]你们历史学得不错,因此我们讲“隋唐”“隋唐”,就好像秦始皇统一——

生[集体]:秦汉。

师:对。秦汉,秦朝很短,因此常和汉连起来讲。相隔时间很短[拇指与食指示意“短”],因此问题不大,还有什么问题?[学生举手] X X X。

生57:我回答X X [指生52]的问题,从**_*西行40里,而词典上是**_*西南25公里,一个是西南,一个是西行,它们之间存在着方向的差别——

师:好,方向上有差别。

生57:[继续说]所以,距离也不相等。

师:距离也不相等,因此两个数据怎么样?

生57:都可以。

师:都可以的。

生57:[继续发表意见]还有关于晋祠三绝,书上与词典上说法不一样,《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说——

师:《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手册》上怎么说?[出示此书,学生课桌上都有此书]

生57:“关于晋祠三绝的说法多种多样,正好证明了晋祠值得人们欣赏的杰作特别多。”

师:因此,可以说法不一样,对吗?

[生57点头]

师:同学们已经养成了习惯,在读某一篇课文时,总要到《课外阅读手册》中去找一找,看看有没有相应的文章读,这样对理解课文,扩大视野有好处。三绝可以有多种多样说法——[学生举手] X X X。

生58:我认为对三绝作这样的解释不是最好,应该说,在课文上它是讲古建筑的三绝,在词典上是讲晋祠三绝,当然它们之间有区别。

师:对。读书要读仔细啊![学生举手]X X X。

生59:我来回答刚才X X X同学[指生55]提出的问题。他说殿堂里面有宋代彩塑43尊,而书上是42尊,好像有差错。其实,书上讲“宋代泥塑圣母像及42个侍女”,这样加起来也是43个。

师:42加1是多少?

生[集体]:43。

师:43。

生59:[继续讲]所以,并没有出入。

师:对,请坐。[学生举手]X X。

生60:刚才我们听写下来的一段话中有这样一句话,“殿两侧为难老、善利二泉,晋水主要源头由此流出”,而139页第5自然段某某“这里的水,多、清、静、柔。这些水主要是来自难老泉”,说法有出入,这些水到底是来自难老泉,还是来之于某某、善利二泉呢?

师:请坐。[学生举手]X X。

生61:词典和课本上还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在写晋祠三绝的时候,写作方法是不同的,课文上是先总述,然后再分述,字典是先分述,然后再总述。

师:好,你看出了不同之处,仔细阅读,不同之处还多。我们刚才发现了许多问题,有些问题解决了,比如25公里和40里是不是数据上有出入,刚才X X[指生57]解答了。一个是西南,一个是什么啊?

师、生:西行。

师:这没有矛盾。42、43,42加1--

生[多数]:43。

师:这也没有出入。至于三绝的讲法,词典上是晋祠三绝,书上呢?

生[部分]:古建筑三绝。

师:因此也并不矛盾。而X X[指生60]提出的问题是值得研究的,到底发源于某某泉、善利泉,还是只是难老泉呢?请阅读思考[出示《中国名胜词典》]这里是一段话,这儿是一篇文章[出示教科书]有哪些不同的地方?X X想好了,其他同学呢?[学生举手] X X X。

生62:课文里是描写说明结合起来写的,而词典上只是简单的说明。

师:只是简单说明,你看到了这一点。[学生举手]好,X X你说。

生63:课文中和词典里说的这两段话顺序不同。

师:顺序不同,怎么不同?

生63:词典上这段话先写圣母殿,然后再写难老、善利二泉,最后写周某某、隋某某,而书上先写隋某某、周某某,接下来写的是难老泉,最后写的是圣母殿。

师:次序前后不同,请坐。还有吗?[学生举手]X X X。

生64:词典上着重描述的是晋祠三绝,而书上写的方面比较多,除了写晋祠三绝以外,还写了另外的许多。

师:许多什么?

生64:许多美景和古迹。

师:美景和古迹,讲得好。一个比较简单,一个比较丰富。

[学生举手,师示意讲]

生65:我认为书上说的这些水都是来自难(nàn)老泉。

师:不是nàn老。难(nán),nán老,青春长在,难老,难于老啊。

生65:这些水都是来自难老泉,这些水是晋祠里面的水,而词典上说难老和善利二泉,主要是晋[说不下去了]——

师:[提醒]晋水发源处,对不对?读书要十分仔细。[学生举手]好,X X。

生66:书上既写了晋祠的优美自然风景,又写了晋祠的悠久的历史文物,而词典上只讲了晋祠悠久的历史。

生:[议论]一样的。

师:噢,一样的。[学生举手]X X。

生67:我认为词典上也写了优美风景。

师:也写了优美风景?

生67:噢,[改口说]写了这个就是——

师:难老泉?

生67:不是。建筑。

师:建筑?

生67:不是光写自然风景,在第三方面“殿内有43尊宋代彩塑”,这也不是写自然风景的。

师:没有说清楚。[学生举手]X X。

生邱:刚才X X讲词典上是先分后总,书本上是先总后分,我不同意这个意见。因为词典上一开头也是写:“晋某某**_*西南25公里悬瓮山下。”这里也是先总说,只是具体说明时次序和书本上不一样。

师:在具体说明的时候不一样,请坐。刚才同学们看到的不同地方,综合起来是否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理解:词典上介绍的这段文字跟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内容来讲,一个比较全,X X X[指生64]不是刚才讲吗,介绍了风景和很多建筑;词典上呢,比较简洁。一个比较全面,一个重点介绍。就说明方法来讲,刚才有同学讲了,词典上主要是——

生:说明。

师:说明。文章呢?

生:说明、描写。

师:说明还有描写,这是从表达方法来讲,文字上也不一样,这篇文章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词典上那段话比较平实,我们学的这篇文章则比较优美、生动。待会儿,我们进一步阅读就能体会了。从说明顺序来讲也不完全一样,词典上说明顺序是一件一件的,采取什么结构方式?

生[部分]:横式结构。

师:对!横式结构,是并列式的,而这篇课文刚才X X[指生61]说,先是总的然后分的。因此,词典介绍晋祠跟我们今天要读的这篇课文,不管就内容,就表达方法,就说明顺序,就说明语言来讲,都有不同之处。大家看看,这段话写得好呢,还是这篇文章写得好?[学生议论纷纷][指定学生]你说。

生69:就作为词典要给读者以说明以简练的概括来说。

师:[笑]这句话你们听得懂吗?[学生笑了]话没有说通啊,重来。

生69:作为词典来说,那段文字是和它的作用相符合的,而作为文章选进我们的课本要我们阅读,这篇是很适合我们阅读的。[多数学生笑了]

师:大家笑了,可能因为他说得不清楚,你胆子大一点讲。

生69:[继续发言]这篇文章把说明和描写结合在一起,在说明中插入描写,以描写来作更加具体的说明,这样就能够使说明更具有形象和生动。

师:更形象,这个“具有”就不要了,更形象、生动。

生69:词典上这段话,就其说明性来说,它是很好的,很概括。

师:这句话说清楚了,对吧?[笑]

生69:所以说这两者都有可取之处。

师:两者都有可取之处,有没有好与不好的分别呢?

生举手]你说说看。

生70:我觉得词典是向别人解释的,它应该简洁明白。

师:给人家翻检,应该简洁明白,只要介绍精要就行了。

生70:如果用过多的比喻,用各种各样修辞手法,是不合适的。我们所学的《晋祠》这篇文章,说明十分具体,它的写作方法是它用了大量的形容与描述。作为文章来说应该像《晋祠》这样写,而作为词典,应该像刚才听写的那段文字,我觉得两者都有可观之处。

师:可观之处?这个“观”什么意思?

生[多数]:取。

师:可取之处。“可取”口气太大了一点,应该说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因此,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懂得,不能简单地说这段话好不好,这篇文章好不好,要根据什么来判断?作者的——

生[多数]:写作意图。

师:对,作者的写作意图。词典是给人家翻检的,介绍的时候要要言不烦;文章呢,具体地说明描述,给人以美的享受,让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所以,除了说明之外,还要加以描写。这个问题我们比较清楚了。说明文,说明文得在什么上面下功夫啊?

生[集体]说明。

师:“明”,说得一定要“明”。要“明”,就得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这篇文章里一句话就揭示了晋祠的特征,谁能把这句话准确地找出来?[学生举手) X X X。

生71: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环境浑然融为一体。

生[部分]:风景。

生71:嗅,自然风景。这就是晋祠。

师:这就是著名的晋祠。请坐。[学生举手] X X X。

生72:我想提一个问题。就是这句话和后面的“然而,最美的还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这里保存着我国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垂下”,预备,读。

生[集体]:山上一挂细泉垂下,就在下面立着一个汉XX的石雕小和尚,光光的脑门,笑眯眯的眼神,双手齐肩,托着一个石碗接水。

师:双手齐肩,对吗?手还要高一些[将生26手向上抬一些],稍微开一点[将生26肘关节部拉开一些]。很好。你们看,这里写得出神人化。水注在碗中,又溅到脚下的潭里,总不能盛满碗,什么道理啊?[学生纷纷议论]一挂细泉[手势],哪个词用得很好?

生[集体]:挂。

师:对,一挂细泉,向下面滴水,滴到小和尚托的碗里去,水就溅到深潭,碗始终盛不满,什么道理?

生[部分]:物理性能,力学原理。

师:噢,物理的力学原理,今天就不讨论了,下节课再问你们,一定要解答得正确。这里写得十分有趣,描述得栩栩如牛。[板书:形容、描述]下面还写了什么?

生[部分]:石雕大虎。

师:呀!我看这里又矛盾了,“小品”怎么又是“石雕大老虎”呢?谁能解答这个问题?既然是小品,怎么又是大老虎呢?[学生举手]X X X。

生27:这个“大”是相对而言的。

师:相对而言的,对不对?

生[部分]:对的。

师:小和大怎样?

师、生[集体]:相对而言。

师:在这里是大的,可是在整个建筑群里面是——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2019-2020第二学期“形势与政策”课在线学习心得
  2. 夜游高W状笄抛魑?/a>
  3. 爱惜粮食 杜绝浪费主题班会方案
  4. 在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5. 重阳节活动方案
  6. 缅怀革命先辈感恩幸福生活的作文
  7. 高一(5)班工作小结
  8. 心里健康课教案
  9. 如何应对感统失调微课说课稿

以上为《《晋祠》教学实录》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