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村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县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为载体,按照“统一规划、设施配套、产业支撑、环境优美、乡风文明”的思路,坚持软件与硬件一起抓、管理与整治一起抓、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农村文明程度和群众的道德素质显著提高。
一、规划引领,科学有序推进。坚持把规划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和《新型农村社区布局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各村发展条件、地域特点、产业基础、人口规模和生产生活习惯,坚持“一镇一特色、一村一主题”,对整合后的105个行政村统一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农村旅游特色村庄规划》,同步编制了《黄陵县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规划(2017—2020)》,进一步明确了全县农村的发展思路、目标定位和年度推进计划,确保美丽乡村建设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采取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典型带动、阶梯推进的方式,目前共建成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40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38%;建成全国文明村1个、省级文明村4个、市级文明村14个、县级文明村57个。计划到2020年,使全县105个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
二、建改结合,提升硬件设施。坚持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移民搬迁、危窑危房改造等相结合,在用好省市配套资金的基础上,近三年累计投入农村建设资金12.6亿元,实施了道路交通、安全饮水、民居改造、绿化美化、公共配套“五大工程”,全县农村基础条件得到了全面改善。在道路交通方面,新建改建县乡公路170公里、通村公路320公里,在全市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路目标,各行政村客车通车率达到100%,形成了完善便捷的城乡交通网络。在安全饮水方面,实施农村供水项目26个,目前全县 95%的村子通上自来水。在民居改造方面,根据区域民俗文化特色,对80%的村子居民住房进行了立面改造,并实施了改院、改厨、改厕、改圈工程,极大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同时,结合移民搬迁、地质灾害治理等工程,建设新型农村社区8个、移民新村12个,使近万名群众喜迁新居。在绿化美化方面,围绕道路两旁、房前屋后及空闲地带载花种树,新增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100盏,硬化巷道320公里,修建维修排水渠130公里,今年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工作要求,计划在道路沿线种植香草花卉2000亩。在公共服务配套方面,完善了便民服务中心、农家小超市、卫生室、警务室、理发室、电子商务购物点等公共服务设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全县105个村全部建成了综合型活动阵地,群众不出村就能办理存取钱、交话费、交合疗、领低保等业务,村级便民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三、管治并重,改善环境面貌。始终把环境优美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灵魂和关键。一是强化村庄环境卫生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从去年3月份开始,结合全县“2+1”三城联创暨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农村“三堆”(粪堆、柴堆、垃圾堆)“四边”(村边、路边、沟边、河边)等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扎实开展农村白色垃圾、反光膜清理等专项整治,多措并举根治农村环境“顽疾”,投资60万元为各村配置了环卫设施,使全县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明显改观。二是建立农村环卫保洁队伍,结合精准扶贫,每个村从贫困户中确定2—3名专职保洁员,对村庄主干道和公共区域全天候保洁。县财政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给予农村保洁员每人每月300元补贴。三是健全长效管护机制,实行“乡镇干部包村、农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包某某、农户包自家房前屋后”的“四包”办法,对环境卫生和健身器材、路灯、绿化等公共设施包干负责,确保乡村环境整洁、设施完好。同时,制定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河寨村通过建立红白理事会,有效杜绝了村上红白喜事大操大办、攀比浪费等现象。上官村开办了“道德讲堂”,围绕不赡养老人、环境卫生差、噪音扰民等事项,组织全村群众代表面对面进行评议,有效解决了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同时,建立道德“红黑榜”,对善行义举以“红榜”进行表彰鼓励,对赌博、慵懒等行为以“黑榜”警示提醒。这些做法有效凝聚了崇善、爱善、向善的强大正能量,有力促进了全县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建设是过程,共享是目的。可以说,近几年是黄陵农村建设投入最大、农村发展变化最快、农民得实惠最多的一个时期。如今,一座座美丽的村庄,一条条平坦的道路,一张张灿烂的笑脸……,展示着黄陵乡村的新面貌、新风尚、新希望。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美丽乡村建设情况汇报》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