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
*_**学 徐某某
【课程标准】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地球的形状的过程”是本节的重点之一。教材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说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经过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古老的“盖天说”认为的“天圆地方”——视野扩大认识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盘”——麦哲伦率船队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现代探测技术证明“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问题的结论很简单,学生在小学阶段都已经知道,本节的关键是让学生能领悟到人们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即使是时至今日也尚未达到尽头。
地球有多大?教材中通过图片以及地球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说明地球的大小,其中三个数据是重点内容,学生应该了解。通过数据让学生感知地球是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所经历的漫长过程。
2.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体会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基本过程:观察——结论——再观察、分析——修正结论。
2.学会运用数据说明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的了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感受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知道地球的大小。
难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教学方法】
观察法、演示法、谈话法、讲述法
【教学用具】
多媒体辅助课件、地球仪、伞、小船、半圆仪、日地月运行仪。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参观过科技馆吗?现在我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神奇的世界——地理科技馆。 (课件展示图片)
想走近这个奇妙的世界吗? 请与我同游地理科技馆。我是本次参观的导游,很高兴为科技馆迎来了第一批客人。我们地理科技馆内容丰富,容纳了人类探究地球的足迹,有五个不同的展区,希望同学们旅途愉快!
学生参观展区
第一展区:图片区
图片区坐落在地理科技馆一楼大厅内,请大家跟我走,去看看古代人是如何认识脚下大地的吧!请大家观看第一展区有关的图片材料。(学生阅读第一展区的相关材料)
同学们,你们能谈一谈刚才所看到的图片吗?
学生介绍有关古埃及人、古印度人、古巴比伦人、古代中国人对大地的认识。看看古人会把世代居住的大地想象成什么样?
古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
古人由于认识世界视野范围的狭小,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认为“地是方的”。 古代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在今天看来是错误的,甚至是可笑的,但在当时是很有权威的。随着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经验的增加,人们又观察到很多现象,如果大地是平面的话,这些现象是无法解释的。下面我们进入体验区,去亲自感受一下吧!
(二)第二展区:体验区
1.模拟一个生活现象:观看海上来船。请同学们在伞面上演示小船进港、出港的情景,当远处的小船向你驶来,你通常看到的是什么现象?当小船远航的时候你又看到了什么现象呢?这个现象会使你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生演示,总结。
2.我国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观测北极星的地平高度(高度角)。请你观察并测量图中小明在两个不同地点看北极星的仰视角度。你观察测量的结果是怎样的?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强调:若大地是平的,在任何一个地点测量的角度应该是相等的)
学生动手测量结果,思考原因。
小结:很多现象说明大地不是直觉的那么平,人们又臆想出把大地变成了一只倒扣的盘子,天像一顶半圆的斗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我们带着激动和兴奋完成了本次参观。我们交流一下你的收获吧?
人类对地球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既有科学与迷信的较量,也有方法与技术的进步,更有人类对真理不畏艰辛的追求。从地平到地圆,再到麦哲伦环球航行,最终到人类太空遨游,才真正认识到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并精确的制作出地球的模型,这是人类进取精神的充分体现。
游客朋友们,我的讲解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配合!
【拓展活动】
在古代,已经有学者通过观察一些现象就断定脚下的大地是个球形,甚至有人还大致测量了地球的大小,与今天人类用高科技手段获得的数据基本吻合。请查找资料,用电脑制作演示文稿或出一期墙报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一下。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