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6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题:《6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
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
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启发式讲述、学生活动、探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情景导人
在屏幕上播放黄土高坡歌曲,体会黄土高原地形地貌,人文风情,结合所在地区,引出所学内容
[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黄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让学生在图上找出太行山、乌鞘岭、秦岭、长城以及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然后教师可根据有关资料把黄土高原给学生简单介绍。
板书: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承转过渡: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长城。跨越了山西省、陕西省、***、甘肃省。在这片广阔的区域内黄土的厚度一般超过100米。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请同学看课本第57页活动2题,分组讨论,寻找答案。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其证据是:
1.“黄土的厚度均匀”说明黄土是从上空吹来的,而不是流水冲来的。
2.“从西北向东南颗粒越来越细”说明带来黄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3.“黄土高原黄土的矿物质成分与堆积地方的基岩的矿物种类极不相同,却与中亚、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矿物成分相同。”说明黄土不是本地产生,有可能是从中亚、蒙古一带而来。
4.“黄土中有随地形起伏的多层古土壤”说明黄土不是当地岩石风化逐渐形成的,而是外来的。
板书:黄土高原黄土物质的来源——“风成说”
承转过渡:同学们,我们从电视片和课本插图8.2“黄土高原景观”中可知黄土塬、黄土峁、黄土梁是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地貌,三种不同的类型同时也显示了黄土地区被流水侵蚀的不同程度。(教师可把三种地貌给学生简要介绍)为什么会这样呢?下面我们来学习:
板书:二、严重的水土流失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书)
首先让学生读图8.4“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帮助他们进行归纳总结。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质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径流流速越快,对地面物质的冲刷侵蚀力就越强。坡面越长,汇集地表径流量越多,冲刷力也越强。黄土丘某某,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达30°,坡长一般100米~200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水侵润后易某某、抗蚀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使黄土高原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严重,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作业布置]
填充图册对应内容。
导学对应内容。
背诵本节知识点。
[课堂反思]
[板书设计]
6.1东北三省——辽阔富饶的“黑土地”
6.1.3 重要的农林基地
1、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2、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3、林业的分布、代表性树种。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6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