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构建与运用
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以及语言中透露出的睿智、机敏和诙谐;明确作者表现在文中描写与抒情的关系以及叙述与议论相结合所表现出的哲学思考。
思维发展与提升
引导学生准确领会文章的内涵,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够做出自己的分析和评价;领会作者表现在文中的深邃思想,并引发学生更深入的思考,进而提出自己的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历程;准确理解作者表现在文中的写作意图,并学会感受母爱、理解母爱。
文化传承与理解
理解并体味作者关于生死抉择的思考,对于人的生命及其所受苦难的感悟;深刻理解母爱的深沉伟大,体会作者对于母亲去世之后所感到的痛悔之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笔下地坛宁静肃穆、生机盎然的美;理解作者在文中对于生死抉择的冷静思考;感受作者表现在字里行间的深沉而凝重的真挚情感。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的内容及其教育价值。课文中所表现的对待人的生死,对待自己的父母,培养坚忍的意志,克服内心的脆弱,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等等,对当代中学生来说,都是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的,教学中应该对此持着足够的重视。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课前预习
1.安排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如作者简介,《我与地坛》全文(即其他5小节内容),等。
2.通读课文,通过查词典,理解掌握文中的生字难词。
3.尝试归纳概括文中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导
1.课前播放舞蹈《千手观音》,请学生谈对邰丽华的了解。
2.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邰丽华的颁奖词。
邰丽华,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从不幸的谷底到艺术的巅峰,也许你的生命本身就是一次绝美的舞蹈,于无声处,展现生命的蓬勃,在手臂间勾勒人性的高洁,一个朴素女子为我们呈现华丽的奇迹,心灵的震撼不需要语言,你在我们眼中是最美。
3.教师优美解说,导入课文。
如果说邰丽华用无声的肢体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蓬勃,给观众以心灵的震撼,那么今天我们所要结识的史铁生则用心灵和笔为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他的《我与地坛》不仅给存在生理缺陷的人以生的鼓舞,也给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带来了生的启迪。
4.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中初中。1969年去陕西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回北京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他在做了7年临时工之后,转向写作。1983年他发表《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一举成名,同年加入中国作协。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散文《合欢树》《我与地坛》等。其中《务虚笔记》《我与地坛》曾某某“九十年代十大经典作品”。他的作品一类是对知青生活的回忆和反思,另一类是对残疾人命运的描摹。《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二、研
(一)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全文,回答:起初,“我”为什么要去地坛?(以简单、具体的问题切入)
明确:只因为那是一个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1.作者为什么要逃避?
明确:(文本中可找到解答,可让学生朗读,以体验作者当时的心情)
PPT显示作者在轮椅上的照片,附作者遭遇,教师有感情地讲述。
(史铁生,生于北京,18岁去延安插队。21岁时,因腿疾住进医院,那一天是他的生日,从此他再没站起来。)
2.“一个世界”指什么?“另一个世界”又指什么?
明确:“一个世界”指嘈杂纷乱、充斥着异样眼光、冷嘲热讽的世界,“我”在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找不到。
“另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理解”。开始,史铁生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史铁生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也就是说,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
写
1.《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都对人生有不同角度的思考与感悟,请梳理其中的区别。
2.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小作文。
附:板书设计
/
/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15.《我与地坛(节选)》教学设计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