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简述唐代西域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简述唐代西域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
摘要: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鼎盛的朝代,其版图之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期,尤其是在西北的西域地区,相继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统治机构,对西域的控制前后长达百余年,由此可见西域对于唐朝独特的战略价值以及唐朝对西域的影响力。本文通过简要分析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史实,以探求西域重要的战略价值,为当代边疆政策和地缘战略提供一些浅显的现实借鉴。
关键词:唐朝 羁縻 西域
唐对西域的经营
一、唐朝征服西域的策略和进程
早在隋唐之际,西域地区就已经分布着数量繁多的绿洲国家,然而这些国家都属于西突厥汗国的势力范围。特别是在统叶护可汗时期,西突厥势力达到了极盛,“铁勒、龟兹及西域诸胡国,皆归附之”。此外,西突厥汗国对西域诸国实行严密的控制,“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使得西域诸国处在西突厥严密的监视之下,并提供财赋支持。富饶的西域为西突厥的强盛提供了丰厚的物质条件,因而在唐朝进军西域之前,西突厥早已成为一个“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屧……控弦数十万”的草原大帝国。
而唐朝在立国之初,其主要精力是来应对北方的东突厥,但由于国家初立不久,百废待兴,唐朝统治者不得不采取退让的态度。然而东突厥素有“凭陵中国之志”,所以屡犯唐朝边某某,曾一度进至渭水,迫使唐太宗订下“渭水之盟”。
为了制XX突厥,唐朝积极拉拢与东突厥对立的西突厥,“与之并力以图北番”。早在武德三年(620年)双方就已经建立了同盟关系,并且进行军事合作,效果明显,致使颉利可汗“闻之大惧”。此后双方一直遣使修好,“和亲”联姻,双边关系一直处于良好状态。然而在贞观三年(629年),东突厥爆发了严重的自然灾害,“频年大雪,六畜多死,国中大馁”。其统治下的薛某某等部族也因此乘势反抗。唐朝抓住机遇,主动出兵,最终成功俘获颉利可汗,成功灭亡东突厥。
东突厥的灭亡,不仅标志着唐朝最大的外部威胁已被铲除,也标志着唐朝对西域的经略也正式开始。由于西突厥将西域地区“丝绸之路”的控制权牢牢地掌控在自己手里,这不仅提高了其国家的经济实力,还对唐朝的对外交流和商业贸易产生了严重的威胁。此外,由于唐朝立都安.长,以关中地区为其国本,奉行“关中本位”政策,这使得“安史之乱”以前的唐朝,一直以西北边防为其国防重心。因此,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定,就必须保障西北地区的稳定,保障西北的稳定,就必须积极进取西域。经略西域,必然与西突厥产生严重的矛盾冲突,因此东突厥的灭亡也标志着唐朝与西突厥的盟友关系宣告瓦解。
然而唐朝对西域的经略是以一种缓进的方式进行的,并且根据距离的远近,实行不同的策略。其实早在贞观元年(627年)封德彝就曾献计于唐太宗:“计今之便,莫若远交近攻。请听婚以怖北狄,待我既定,而后图之”。经略西域制衡西突厥需要远交近攻,循序渐进。先解决近患,再图长远之计,更不可操之过急。因此,在东突厥灭亡之后不久,贞观四年(630),唐朝顺势收复XX,设置西XX,领XX、柔远、纳职三县。但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唐朝对西域一直持于观望态度,并没有急于进军。究其原因,主要是此时的西突厥早已爆发了严重的内乱,极大削弱了西突厥的力量。此外,由于吞灭东突厥未久,需要时间XX抚受降部族,需要时间稳定北疆后再待时而发,因此在贞观十三年(639年)以前,唐朝并没有大规模的出兵西域,更没有将西域地区进行实质化的占领。即使如此,唐朝并没有放弃对西域的经略,而是一直在密切关注西域的局势发展,待中国盛某某,徐思其宜。
首先,唐朝一直致力于某某情报的搜集工作,在XX未与唐朝决裂之前,其国王鞠文泰就曾入朝进贡,并将“西域诸国所有动静,辄以奏闻”。其次,唐朝积极发展与西域诸国的关系,从根本上动摇西突厥在西域的统治根基,疏远西域诸国与西突厥的关系。这种远交政策非常奏效,通过邦交关系,唐朝获得了许多西域国家的支持,西域诸国纷纷遣使来朝,寻求庇护。更有甚者,直接请求唐朝出兵,“复请开大碛路以便行李”。这使得西突厥在西域愈发孤立,由于刚刚结束内乱,新任西突厥可汗泥孰不得不遣使内附唐朝,接受唐朝的名号及鼓纛,成为唐朝册封西突厥可汗之始。这使得唐朝与西突厥双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也为唐朝集中力量解决XX党项、吐谷浑势力提供了机会。贞观九年(635年)唐XX吐谷浑,这使得XX与西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双方之间可以畅通无阻。继泥孰之后的沙钵罗TダXXXXX珊梗═ダXXXXX珊梗绦3钟胩瞥挠押霉叵担⑶彩钩保邮芴瞥岱狻J沟盟焦叵到徊郊忧俊H欢鳷ダXXXXX珊乖谥卫砉疑希砦蟮亟魍回驶治?,并将权力分散于“弩失毕五部”以及“咄陆某某”。这一举措使得本来就暗流涌动的西突厥政局更加恶化,削弱了西突厥内部的向心力,分裂逐步走向了公XX。此外,由于TダXXXXX珊沟?ldquo;和亲”之议被唐朝拒绝,这使得其威信大幅度下降,部下开始反叛,西突厥再次陷入了内乱。内乱使得由东突厥投奔至西突厥的欲谷设崛起,并于贞观十二年(638年)自立为乙毗咄陆某某,势力逐渐壮大,与TダXXXXX珊苟钥埂N魍回室惨虼嗽俅畏至眩纬梢砸亮泻右远腡ダXXXXX珊购鸵晕鞯囊遗吐侥衬沉讲俊U旯凼辏?39年),乙毗咄陆某某联合TダXXXXX珊沟牟肯沦估⑼峦痛虬芰薚ダXXXXX⒎鲋擦薚ダXXXXX亩颖〔际亚谖巢抟痘た珊埂V链艘遗吐侥衬车氖屏XXXXX锏蕉シ澹晌鑫饔虻闹髟住H欢遗吐侥衬扯蕴瞥扇〉惺拥奶龋唤鲋鞫柑瞥囊林莸鹊兀构饔蛑罟黄鸲钥固瞥仁垢卟蹙衔奶┒暇蕴频某保鞯计涔J蛊淝卸衔饔蛑罟胩瞥牧担?ldquo;西域欲来使者,文泰悉拘留之”。此外,由于亲唐的TダXXXXX珊贡淮虬埽沟梦魍回誓诓恐鸾タ甲蛴胩瞥粤ⅲ庖幌盗械木俅氪偈固瞥≡裨俅纬霰饔颉U旯凼辏?39年),唐太宗命令侯君集进军西域,首要目标就是灭亡西突厥的“桥头堡”XX。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灭亡XX,置西州、庭州。九月又设置安西都护府于交河城。唐灭XX之役意义重大,它不仅使得代表唐朝统治西域的安西都护府成功设置,也在很大程度上挫败了西突厥的士气,宣扬了唐朝的国威,使得西域诸国纷纷脱离西突厥而倒向唐朝,之后唐朝在西域的征服大大加快。为了打通西域南北两道,贞观十八年(644年),唐朝讨伐南道的焉耆,随后又顺利招抚北道的处月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唐朝又降服龟兹,并XX西都护府于某某,此外又在焉耆、龟兹、于某某、XX设置军镇,安西四镇基本建立。至此,唐朝基本完成了对西域的控制。丧失西域的西突厥,实力严重削弱,随后又爆发内乱,直至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XX阿史那贺鲁,至此,西突厥灭亡。
在此后长达一个半多世纪的时间里,虽有几次对西域的短暂失陷,但是总体上看,唐朝对这一区域的控制仍然是非常稳固持久的,其影响非常深远。
二、唐朝对西域的统治方式
在征服西域过程的前期,在唐太宗的坚持下,唐朝对新征服的XX等地设立了XX、西州、庭州等,并将这里州县化,建立了和中原地区相同的管辖制度。后来在征服天山北部的西突厥残余势力和天山南麓的焉耆、龟兹等国时,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并设立了相当数量的羁縻州府。这些“羁縻州府”的长官都是由归附的国家、部落的王公贵族担任,负有朝觐和防卫的义务。当然,中央王朝基本上将这些羁縻地区视为本国疆域的一部分。
总的来说,唐朝对西域主要实行了两种统治模式,一种是将靠近陇右地区的西域诸国如XX、XX等国直接编户齐某某,设立流官,推行均田令,实行租庸调制等,使其进而成为唐朝直接掌控的州县。另一种则是采用中原王朝传统的羁縻制度来加以控制,这主要针对于距离偏远,汉化较弱的地区,如龟兹、焉耆、弓月、十姓部落等地。以其当地的国王或部落的酋长为首,由中央政府册封其官职,保持原有的建制、机构,其主要担负起军事职责,协助唐朝保障西部边疆的安定。这主要是因为西域所处的地缘环境的影响,西域地区一直是几个强大政权(唐、大食、吐蕃、突厥等)彼此争夺的场地,因此战争较为频繁,其官僚机构及制度建制多以军事职能为主。在西域地区,为了应对周边几个强大的势力,唐朝于某某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都护的职责就是“掌抚慰诸藩,辑宁外寇”。其权利包括:“抚慰、征讨、叙功、罚过事宜,皆其所统”。以安西都护府以及后来的北庭都护府作为西域最高军政机构,下设安西四镇等重要军镇,并在险关要地驻扎大小不一的各军、守捉等,为西域的安定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些都是都护府是由中央直接掌控的,代表着中央对地方的管辖权利。此外,唐朝在西域设置大量的馆、驿,方便了边疆与内地的往来,加强了双方的联系。
对于某某的羁縻地区,依其形式和地位,“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州县册封,择其长官为都督,刺史,长史等。较大的设置都督府,较小的设置州、县,各羁縻州隶属于羁縻都督府,而羁縻都督府听命于安XX北庭都护府。各羁縻州府“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着于令式”。羁縻政策减少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阻力,使得许多部族倾心慕化,唐朝在西域极盛时,“右西域诸国,分置羁縻州军府……自天宝十四载已前,朝贡不绝”。这种合理的统治方式巩固了唐朝在西域的统治。那么,为何唐朝会如此精心去经营西域之地?简要论之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西域的战略价值
西域是连接中西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史载此地:“有商胡杂居,胜兵千余人,附于铁勒,人甚骄悍,厥田良沃”。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此外,其地势多以高原山地为主,易于防守。绿洲密集,农业发达,是当时许多势力竞相争夺的对象。而西域之对于唐朝,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开疆拓土,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价值考量,对此,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西域其独特的战略价值。
一、优越的地理位置
唐朝之所以牢牢控制西域,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其优越的地理位置。该地区北接XX(阿尔泰山),南连昆仑、祁XX脉,西临葱岭,东边又与XX地区相通连,便于唐朝直接掌控。通过控制西域,可以凭借巨大的地理优势来制驭周边敌对的势。在北面,可以依靠XX防范突厥、葛某某、突骑施等部族;在南面,可以凭借XX、昆仑压制吐谷浑、吐蕃的扩张;在西面,可以凭借葱岭高川阻挡大食势力的渗透,在东面,可以与XX走廊里相连接,便于唐朝掌控西北局势。
由于吐蕃一直是唐朝在西域的主要竞争对手,唐朝可以通过西域的昆仑、祁XX脉遏制吐蕃向北的扩张,并形成居高临下的态势,给吐蕃的北方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再结合XX、陇右地区对吐蕃形成北部和东部两面夹击的钳形攻势,很好地分散吐蕃的国力。所以,吐蕃不惜一切逼迫唐朝放弃西域,屡次攻打安西四镇。为此,双方多次举行会盟,尤其是在万岁通XX年(696年)的会盟上,吐蕃的论钦陵就以“约罢四镇兵,求分十姓地”的请求希望唐朝放弃安西四镇以及十姓突厥之地,将势力退出西域,借此换取双方的和平。而唐朝的会盟代表郭元振则极力反对,认为控制西域可以“扼蕃国之要,分蕃国之力,使不得并兵东侵”。并且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吐蕃的北方形成巨大的军事压力,提XX朝的防御力量。此外,西域地区又可以横绝突厥与吐蕃的联合,保障XX地区的稳定。因此,“夫四镇无守,胡兵必XX域,西域震则威a耗锨迹锨剂猓游鞅匚?rdquo;。
总之,唐朝控制了西域,不仅仅可以达到“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的目的,还可以与XX走廊相连接,***提供广袤的战略缓冲空间,为大唐提供天然的防御屏障,保障关中地区的和平与安定,使唐朝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周边潜在的威胁。
二、丰厚的经济价值
西域不仅具有重要的地理价值,还蕴含着丰厚的经济价值,这些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商业税收、羁縻州府的赋税贡品,以及和籴与屯田上。
唐朝对西域的经济获利主要体现在商业税收,特别是关税上。自从唐朝控制西域以后,“丝绸之路”沿某某的安全得到了保障,“如闻关已西诸国兴贩。往来不绝”。这为唐朝征收巨额的商某某提供了条件。因此,在商业税收方面,由于某某地区是“丝绸之路”通往中国的重要门户,因此大量的粟特、大食、波斯、拂凔等各国商人都云集于此,他们通过西域进入中国来进行贸易,沿途的交易税、通关税利润丰厚,而唐朝的过所制度一向严密,唐律规定:“水陆等关,两处各有门禁,行人来往皆有公文,谓驿使验符某某,传送据递牒”。通过这些关卡和馆、驿,不仅可以从“丝绸之路”往来的商旅手中获得高额的商业税收,还可以将自己本国的产品推销到丝路沿某某各国,扩大对外贸易。因此,掌控了西域,就是掌握了“丝绸之路”东方沿某某的话语权,就可以积极地开拓贸易市场,获得大量的财富。自此,许多外国的货币以及奇珍异宝涌入大唐,使得唐朝更加繁荣辉煌。大唐通过把控西域获取了大量的商业利润,为唐朝的边防建设提供了财政支持。史载:“开元盛时,税西域商胡以供四镇,出北道者纳赋XX”。通过西域的商某某,不仅满足了安西四镇的军用开支,还为大唐的盛世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此外,在唐朝所控制的西域、XX走廊等丝路沿某某,主要流通着三种货币:一是波斯银币,二是粟特铜币和中国铜钱,三是中国丝绸。在赵丰的《唐代丝绸与丝绸之路》中,作者通过对比西北丝路沿某某的银币、铜币、丝绸在武周如意年间和天宝年间的汇率变化,发现银币、丝绸价格是十分稳定的,而铜钱币值有所下跌,币值很不稳定。而且丝绸的价值又大于银币和铜币。因此丝绸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等价物,充当了当时丝路上主要的货币和商品。由于唐朝纺织业发达,所产丝绸数量繁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许多丝绸都被当做商品运销于“丝绸之路”。其主要方式就是和籴。所谓和籴,主要是为了满足军需所求。史载:“贞观、开元后,边土西举XX、龟兹、焉耆、小勃律,北抵薛某某故地,缘边数十州戍重兵,营田及地租不足以供军,于是初有和籴”。其和籴的主要方式就是通过丝绸赚取所用物资,通过稳定绢与其他物资的兑换率,稳定物价。此外,还设立专门的兑换点,许多情况下强制实行和籴政策,以满足军需物资供应。再者中原和西北地区有地区差价,丝绸价格陡升,政府如同商人一般获利深广。同时节省铸造大量铜钱,刺激丝绸外销。然而百姓也乐意接受这种稳定的等价物,国家从而获利不少。在丝绸之路上,唐朝通过和籴获得大量的经济收入,提高了边防力量。
再者,除了已经直接州县化了的XX、西州、庭州等XX、XX故地。在西域的其他地区,尤其是已经实行羁縻统治的地区,唐朝可以在必要的情况下征收赋税,以充军用。安西付大都护郭虔t鼐驮诎魏鼓枪?ldquo;税甲税马,以充军用”。此外,派往羁縻州府的汉族官员的俸禄,都是“给以当土之物”为俸,原则上都是由羁縻州府的本地特产折合成俸禄支付。节省了朝廷的俸禄开支,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唐朝中央财政的负担。并且各羁縻州府都会在固定的时间向唐朝朝贡,进献的贡物多为本国珍贵的特产或者精美的工艺产品。这极丰.大富了唐朝的国库。
除此之外,唐朝还在西域大规模屯田,《通典》记载西域重镇的屯田就有:“安西二十屯,XX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XX一屯,天山一屯”。并且设有专门的屯官、屯副加以管理,其屯田规格也是有明文规定的,基本上“大者五十顷,小者二十顷”。单计某某、北庭两都护府的屯田至少就达四万亩左右,若要算上整个西域,总数不下数十万亩,可见屯田规模之大。通过在西域的屯田,也极大减轻了边防的开支,提高了军需供应,减轻了中央财政的负担,同时也提升了唐朝的边防力量,更好的维护了西域的安定。
唐朝通过控制西域,不仅仅获得大量的商业税收(商某某、关税、市场税),还通过和籴和屯田满足了边防的军需,减少了财政开支。总之,富饶的西域以其独特的经济价值为唐朝的繁荣强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所以,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具有重要战略价值的西域,必然是强盛的大唐必须开拓经营的对象。
三、军事上的支持
唐朝通过控制西域,获得了巨大的军事优势,这主要体现在西域蕃将番兵的效力以及西域诸国的军事协助上。蕃将的效力首先体现在一大批优秀的西域籍蕃将入朝为官,率领唐某某四处征战。在中唐以前,唐朝的军事重心主要集中在西北,通过控制西域,使得许多西域的军事人才被唐朝所征用,比如:龟兹人尉迟胜、XX人裴某某、突骑施人哥舒某某、安息人安金某某、康居人康某某等著名的蕃将蕃臣,他们大多出生在西域,或者祖籍西域,最终被唐朝征召为将,保卫边疆,抵御侵略,极大地提高了唐某某的战斗力。由于功勋卓著,因此颇受朝廷信任,得以担任要职,甚至左右朝政。
此外,不仅优秀的蕃将为唐朝所用,许多西域的番兵也大都被征召入伍,与汉人士卒共守边疆,史载:“自开西镇,列诸军,戍有定区,军有常某某,卿等所统,蕃汉杂之”。由于大量的番兵加入唐某某,不仅使唐朝的军事力量得到加强,也使得唐朝的军事成员比重逐渐向胡人倾斜,形成了一种胡汉杂糅的军事集团。尤其到了中唐时期,大量出身贫寒的胡人成为边军的主帅,使得中晚唐的军政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除了直接参加唐某某效命以外,在西域,拥有相当军政权力的羁縻部族也积极地配合唐某某的行动。活跃在西域的各个部族,在接受唐朝的羁縻统治以后,都会出兵配合唐朝的军事行动,并且协同作战。为此,唐朝专设有“发番国兵则用之”的“天子信宝”以调集诸国番兵。由于唐朝对许多羁縻地区优待颇厚,使得许多羁縻部族非常仰慕唐朝,更“愿同唐人受调发,佐天子征讨”。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安西都护郭孝恪就曾“发铁勒十三部兵十余万骑以伐龟兹”。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北庭大都护盖嘉运征讨突骑施某某,也曾“即调拔汗那、石某某、史国兵助战”。总之,西域各羁縻州府,积极出兵配合唐朝在西域的军事行动,提高了唐朝军事力量,维护了西域的稳定。
西域为唐朝的军事力量提供了人才、物资上的支持,使唐朝在西域拥有足够的力量来应对周边敌对势力的挑战,其重要的军事价值,成为唐朝得以控制西域驾驭四方的重要基石。
四、文化交流的价值
西域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通过西域,唐朝内地的中原文化得以推广,有利于推动西北边疆地区的封建化,促进民族融合,提高各民族对汉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西域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朝控制西域后,不仅将中原的政治、经济、法律等制度推行于某某,还将教育、艺术、思想、礼仪风俗等大规模推广。加快了西域地区的封建化,进而使得许多国家和部族倾心归化。比如西域的于某某国,所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就非常深远。“其人恭敬,相见则跪,其跪一膝至地。书则以木为笔札,以玉为印。国人得书,先戴于某某,而后XX”。由此可见其礼仪和符印制度与中原非常相似。此外,该国人种也与汉人相像,“貌不甚胡,颇类华夏”。并且该国一直与中原王朝联系密切,“自汉孝武帝至今,中国诏令、书册、符某某,悉得传以相付,敬而存焉”。自从贞观年间归附唐朝,该国就一直使用唐朝的年号,其王室多衣汉服冠冕,以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并多次协助唐朝治理西域,甚至出兵帮助唐朝平叛。正是这种深根于文化上的认同,才使得以唐朝为主导的“天可汗”秩序不断稳固。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即便唐朝灭亡,于某某国也未曾断绝与中原王朝的联系,后晋天福三年(938年),于某某王李圣天遣使朝贡,更是得到石敬瑭的册封(大宝于某某国王)。
再者,文化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上层的政治,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尤其是承担文化传播的主流载体——语言和文字。在**_*当中,就发现了许多手抄的《礼记》、《尚书》、《论语》、《孝经》等儒家经典,这些都是具有启蒙作用的学堂读物,这反映出当时西域已把中原文化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也从侧面反映出汉字在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西域,即现在的某地,蕴含着重要的战略价值,在地缘政治博弈中具有巨大的作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这是历史的实践所决定的,更是历史的潮流的选择。
参考文献
《隋某某》[M].XX: 中华书局,1973.
《旧唐书》[M].XX: 中华书局,1975.
《新唐书》[M].XX: 中华书局,1975.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M]. XX: 中华书局,2000.
(宋)王某某.《唐某某》[M]. XX: XX古籍出版社,2006.
(宋)李f 等.《太平御览》[M]. XX: 中华书局,1961.
(清)顾某某.《读史方舆纪要》[M].XX:中华书局,2005.
张广达:《碎XX今地考》,《XX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9年05期.
钱某某:《国史大纲》,XX:商务印书馆,2010 年.
王某某:《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M].XX大学出版社, 1992年.
周术情, 吴某某等译. 阿拉伯帝国[M].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 6.
许某某. 唐代丝绸之路与中亚历史地理研究[M]. 西北大学出版社.
王某某. 中亚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1980.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简述唐代西域地区的重要战略价值》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