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本文由用户“赤裸的小鸡”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1-12-02 07:03:01 举报文档

以下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调研试卷

语 文 2021.11

注意事项:

本卷共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请将所有答案填涂或书写在答题卡相应的答题区域。写在本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某某(35分)

(一)现代文某某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仁是孔某某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这是符合事实的。但在春秋时代,孔某某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某某:“《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唯仁者能之。”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某某:‘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信善哉!”孔某某“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某某”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某某的明确界说。《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某某,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某某讲关于某某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XX仁义》,有删改)

材料二:

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据《论语》所记,孔某某说:“君子义以为上。”(《阳某某》)“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某某》)“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雍也》)“见得思义。”(《季某某》)孔某某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我推测,以仁义并举,可能始于孔门再传弟子,但始于何人,由于书缺有间,已难考定。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如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仁,人之安某某;义,人之正路也。”(《离娄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某某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某某为,义也。”(《尽心下》)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是仁义。

(节选自张岱年《XX仁义》,有删改)

材料三:

孔子提出的“仁”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它是“礼”的根本内容,是道德伦理观念的基础,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重视人的世界观的出发点。

孔子讲到“仁”的地方很多,意思很广泛,从《论语》看几乎是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它包括忠、恕、孝、悌、智、勇、恭、宽、信、敏、惠等等。孔子的“仁”是他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他以为离开了“仁”,忠、孝、信、勇等都无意义。那么“仁”的最根本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孔某某说的“仁者爱人”。

孔子的“仁”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含义,这就是“尚贤”的意思。“尚贤”就是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而不必管其出身的高低。这个主张在实际上破坏着奴隶主贵族的世官世禄制度。关于“尚贤”,孔子也讲过许多话,例如他说“学也禄在其中矣”“学而优则仕”等等。在孔子看来,要做官就应该有学问,这个看法对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影响,一方面它打破了世官世禄的贵族政治;另一方面它又能吸收有才能有知识的人为封建统治服务,但最终又能使知识分子不脱离政治的轨道。

(节选自汤某某《“仁”——孔子思想的核心》,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孔子贵仁”,就是因为孔子的重视,“仁”才成为公认的道德原则。

B. 在“孔子是否给出关于某某的明确界说”问题上,张岱年与过去许多学者的观点不同。

C. 子贡误以圣为仁,在孔子看来,主要是颠倒了圣与仁的层次。

D.“仁”是孔子的最高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准则,也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之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孔子不曾以仁义相连并举,真正将仁义并举,是孔门的再传弟子。

B. 孟子多次以仁义并举,仁义是孟子道德学说的核心。

C. 孔子在很多地方讲到仁,意思很宽泛,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规范。

D. 孔子认为选拔人才,既要看其出身的高低,更要注重个人的道德、学问和才能。

3.结合材料内容,判断下面哪个选项不属于孔子“仁”的思想范畴( 3分 )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克己复礼。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第2自然段的论证思路。(4分)

5.选文三则材料在论述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某某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乡情

何某某

日头刚西斜,一片炎暑笼罩,梨花屯坝子上静静悄悄。没有一丝儿风,没有一个人影。

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担着水桶来到一口水井边,她的蓝色的旧布衫已经洗到了发白,一层层补缀过的,但是规整、干净。她从桶里取出一只水瓢——那龟裂了的葫芦水瓢用匀净的针脚缝起来。她蹲下来,一瓢一瓢地舀起那清清亮亮的井水。

不一会桶就盛满了,突然她发现在水井的那一边,站着一个男人,正望着她。

那人两鬓灰白,微微佝偻着高大的身躯,身背挂包,手捏草帽。显是走了远路,满面风尘,显得很疲乏。

在这日头西斜,连金蝇也只在树荫里歇息的时刻,赶路是多么辛苦!她连忙从桶里盛了一瓢凉水,双手捧给他。

但是,那人并没有接。

“你……”他迟疑地问道,“是不是叫桂某某?”

“我是。”她迷惑地回答。

他说:“我姓杨。”

女人仍迷惑地摇头。

“嗨,我是杨某某呀!”

杨某某?女人心里一动,但还是记不起来。

一时间两个人都不知道说什么好。好半天,女人才叫出来:

“哎呀,你是杨书记?!”

他反而不说话了,好一阵,才缓缓地对她点头,并接过水瓢。那神情,不知道是喜悦还是伤心。

这个叫桂某某的梨花屯的妇女,万分没有想到会在水井边碰上多年不见的杨书记。眼前的这个人,在梨花屯当过书记,对了,那还是二十年前的事情。

“差点认不出来了呢!杨书记,你老了!”

她这样说的时候,当然是恭敬的;但这又和例常的恭敬不尽相同,显见得有真切的感情,并不完全因为他原来是一位书记。

“是呀!”他叹了一口气。

他认真地端详她,说:“桂某某,你也变了许多了……”

毕竟二十年的光阴过去了。杨书记在她家吃过饭,那还是互助合作时的事情。那时,她还是没有出嫁的年青姑娘,现在呢,她的大女儿都和她一样高了!

他站在那儿,只是望着她。她想:他望些什么呢?她不知道他是在望她那件满是补丁的布衫。那样的衣衫,只要境况略略好一点的人,都不会再穿!

人们常说,一个人会有第二故乡。如果真是这样,这个人的第二故乡就是梨花屯。他老家在北方,当年大军转战,南下西进,他的足迹最后到了梨花屯。他留下来建设梨花屯,他曾向梨花屯的父老乡亲,允诺过一份丰衣足食的前程。二十年后的今天,面对大抵依旧的梨花屯的田野,面对仍然贫困的梨花屯的故人,你叫他作何某某?

倒是女人又说话了。

“杨书记,”她惴惴地问,“听说,你后来被人整了?”

哎,过去的二十年,尤其是才过去的十年,他杨某某何曾得到过一天的清静?离开梨花屯,绝不是他所甘愿;削职回北方老家,更不是他的选择!但此刻他的心思似乎不在这上面,因此桂某某的问话她好像没有听见,他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是:

“桂某某,我看今年的庄稼还不错——你说是不是?”

不料,这一问却勾起了桂某某心头的忧虑:

“杨书记,听说又要纠定产到组,是不是真的?我们队今年的庄稼长得好,就是定产到组,才有了活路……”

“谁说的?”他说,“谁要纠,就请他来问一问乡亲们是不是允许!”

她倏地抬起头,望着杨书记,好像有什么想法掠过了她的心头,仿佛说:要是你还是我们梨花屯的书记就好了。

“杨书记,你今天是……”

“就是来梨花屯呀!”略一停,又说,“这回是再也不走了!”是对她说,但好像也是对自己说的。

再不走了?这使她微微一怔。

“你又来……”她先是迟疑着,后来就一口气说出来,“你又来当书记?”

是呀是呀,怎么不是呢!他杨某某没有忘记他当年对梨花屯的乡亲们做过的保证!而今历史昭雪了他的屈辱,他唯一要求就是回梨花屯,把中断了二十年的事情,接着做下去。空负了河山万里,空负了二十载光阴,一想起来,就叫人疾首痛心。赤日炎炎,他不愿稍停片刻,风尘仆仆,就是为了早点看一看梨花屯的土地!

他认真地对她点头,这使她第一个知道了这个消息。

但她还有些不相信,她问:“真的?”

“不走!不该纠的,也绝不纠!”他略略侧过身子,望着梨花屯的绿透了的田野,激动地说。

他回过身来,直望着她,好一阵子,才说:“这一回,绝不骗你们!”

这时,突然传来了隐隐的锣声。啊,对了,梨花屯的人们薅秧薅草,是爱敲锣鼓、唱山歌,以壮声色的:他记得,这叫薅“打闹草”。

一霎时,有一支歌子来到了他的心上:

好久没到这方来,这方凉水长青苔;拨开青苔喝凉水,凉水悠悠吹过来……

1979年11月

(选自《故乡事》,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嗨,我是杨某某呀!”,这话让“女人心里一动,但还是记不起来”,其原因有两个,一是时间太久了,二是两人以前没有见过。

B.“你老了!”这句朴素的语言描写,写出了杨书记容貌的变化,也补充交代了桂某某起初未能认出杨书记的原因。

C.“桂某某,我看今年的庄稼还不错——你说是不是?”,桂某某问起他被人整的事情,让他很痛苦,他用此话岔开话题,不想再说自己的过去。

D.“不走!不该纠的,也绝不纠!”,这话反映了杨书记对正确道路的坚持,也包含着对他以前错误的反省。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关于梨花屯的景物描写,为下文杨书记在烈日中不辞辛苦、风尘仆仆地赶路提供了一个特殊的自然背景。

B.文中两次写到桂某某“一层层满是补丁”的旧布衫,这一细节表现了当时梨花屯普通劳动者贫穷的生存状态。

C.在叙述特征上,小说采用第三人称旁观者视角,便于对情节客观地展开叙述,使文章娓娓道来,也便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D.作者曾说“在1980年前后写的一些文字都是真实的生活”,小说中的“互助合作”“定产到组”等事件,都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8. 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句“那神情,不知道是喜悦还是伤心”中“喜悦”“伤心”的原因?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9. 小说穿插叙述了杨书记二十年以前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某某(35分)

(一)文言文某某(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某某?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某某。”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迂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选自《兼爱(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B.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C.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D.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子墨子,指墨翟。前一个“子”是弟子们对墨翟的尊称;后一个“子”,是夫子(先生、老师)的意思。

B.国,本义是“邦国”“封某某”。主要是指王、侯的封地,或天子统治的区域,还可以指国都。在文中指诸侯封地。

C.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

D.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也指有学问而品德高尚的人。文中“君子”和荀子《劝学》中的“君子”意思一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墨子主张兼爱,认为社会上出现强执弱、富侮贫等现象,是天下人不相爱所致。

B.士君子虽然能够充分认识兼爱的好处,但是他们认为实行起来很不容易。

C.墨子认为在当时的条件下兼爱实行起来虽然困难,但是只要君王想做,就能做到。

D.楚灵王喜欢细腰,臣子就吃一顿饭来节食,这个事例说明了君臣相爱的重要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4分)

(2)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4分)

14.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分别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5~16题。

塞上曲

(明)敖某某

无定河边某某,寒声走白沙。

受降城(上月,暮色隐悲笳。

玉帐旄头(落,金某某③雁阵斜。

几时征战息,壮士尽还家。

【注】(受降城:汉代接受匈奴投降所建。(旄头:星名,主兵。古人认为旄头特别亮的时候,将有战事。(金某某:山名,在某地北部。

15.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首联,用滔滔边某某、阵阵寒声、滚滚白沙,描绘出一幅辽阔苍茫的边塞风光图,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B.颔联,凄凉的月色笼罩着受降城,凄清的号角在暮色中隐隐飘荡,视觉和听觉交互融合,加重了悲凉的氛围。

C.颈联,诗人由历史回到现实,旄头星落在戍边将军的玉帐之前,暗示又要兴兵打仗,表明了将士们杀敌报国的决心。

D.全诗意境开阔,诗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将历史和现实融合在一起,格调高古,具有唐代边塞诗的神韵。

16.请分析这首诗尾联和王昌龄《出塞(其一)》中“但使XX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所表达的情感和抒情方式的不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十二章》中,既强调了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的句子是: , 。

(2)《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期望达到的理想政治境界是: , 。

(3)在《XX赋》中,作者借“客”之口,以“__________,__________”来隐喻人生的短暂和渺小,可谓生动形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2019年11月,第一次到XX,赶上大雾天。过了芝水桥,仰望千尺高岗之上的太史公祠与墓,如瞻天上宫阙。

《史记·太史公自序》云:“迁生XX(龙某某,汉代时位于夏某某),耕牧河山之阳。”可知太史公为汉夏某某(今陕西XX)人。

有关司马迁墓最早的文献,见于《水经注·河水》:“溪水(即芝水)又东南经夏某某县XX南……又历XX宫某某,又东南经司马长.子墓北,墓前有庙,庙前有碑。XX四年(310年)XX太守殷某某 遗文,大其公德,遂建石室,立碑树桓。”后人也( )。目前所见格局主要是清康熙八年(1669年)XX知事翟世琪与乡老杨四可等人扩建的结果。近两千年风蚀雨剥、 、生住异灭的过程,已经构成一种实实在在的传统。挺拔的山岩、错落的屋宇、荣荣枯枯的草木,也共同营造了一座承载历史沧桑的纪念碑。支撑物质遗产保存到今天的,并不是 的事实和坚固的建筑材料,而是其中被 的文化价值。因此,对于科学的态度面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断不可忽略对人文传统的研究。

(摘编自《中华读书报》,有删改)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 敬仰 发扬光大 无可争议 授予

B. 景仰 行远自迩 无可辩驳 给予

C. 瞻仰 踵事增华 无可置疑 赋予

D. 仰慕 踵事增华 无可非议 赠予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才不断增其旧制,是因为崇拜这位大史学家的贡献和人格

B.因为敬仰这位大史学家的贡献和人格,才不断增其旧制

C.因为崇拜这位大史学家的贡献和人格,所以经常扩大它的规模

D.经常扩大它的规模的主要原因,是敬仰这位大史学家的贡献和人格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我们对于科学的态度面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断不可忽略对人文传统的研究

B.对于科学的态度面对文化遗产保护问题上,断不可忽略对人文传统的研究

C.在关于科学的态度面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2分)

王诗表达了对将领无能的不满,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洋溢着爱国激情。(2分)

抒情方式:

敖诗直抒胸臆;王诗借典抒情。(2分)

17.(1)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鸣琴垂拱 不言而化。(或者“文武并用 垂拱而治”)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C(瞻仰,严肃而恭敬地看着某人或某物,多用于与逝者有关的事物。踵事增华,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之发展。无可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足,没有什么可以怀疑的。)

B(括号之前“遂建石室,立碑树桓”,括号之后“清康熙八年(1669年)XX知事翟世琪与乡老杨四可等人扩建”,故括号中应是“不断”,而非“经常”。)

D(其它项错误:句式杂糅)

21.秋意是承载黄叶、凉雨、瑟瑟秋风和凋残的风景而至(内容3分,句式2分)

22.年货作为主语,单独前置,起强调作用;(2分)

“吃的、玩的、看的、使的”简洁明了、铿锵有力,与上文语境中高涨的生活热情相符,有节奏感;(2分)

“火红碧绿艳紫鲜黄”,不用叠词,不加标点,节奏更明快,与下文“一下子”相照应,富有画面感。(2分)

/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1. 中华传统美德礼仪
  2. 道法年度教学计划
  3. XX街道“品中秋味浓 话爱国情深”道德讲堂活动简讯(1)
  4. 以道德课堂建设让课堂成为立德树人之所
  5. 阅读:黑暗王国里的残烛现代文训练题
  6. 学习身边榜样心得体会1
  7.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主题班会教案
  8. 学习《论语》心得---处世之道
  9. 《大学生安全知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10. 文学常识填空

以上为《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