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课题
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单元
一
学科
科学
年级
三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三年级上册《水》单元的第5课。教材用“水能溶解食盐和红糖”的话题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物质能否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从而开展探索活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本课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从学生已有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出发,引出本课的主题“如果把物质不断地加入一定量的水中,它们能持续溶解下去吗”。第二部分--探索,首先让学生交流能够溶解在水中的物质有哪些;其次设计一个实验说明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可能不一样,然后通过对比实验来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的量是否一样。第三部分--研讨,在实验与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数据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第四部分--拓展,搜集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一样的。
学生分析
根据生活经验,三年级的学生都知道,把食盐和糖放进水里会慢慢溶化。学生在一年级也学过“溶解”一词,所以学生知道生活中有很多物质跟食盐一样,放在水中能够溶解。本课中使用的小苏打这种材料,学生很少接触,大都不清楚小苏打的样子及在生活中的用途。本课学生将学到一种新的实验方法---对比实验,通过设计对比实验,开展探究活动,发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通过对比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进一步理解“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这一科学概念。
教学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2.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3.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4.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教学难点
设计对比实验来说明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学准备
食盐和小苏打各20g(平均分成8份),装有水的烧杯,搅拌棒2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聚焦
通过小毛驴驼盐过河的故事,让学生知道盐能溶解到水中。用“水能溶解食盐和红糖”的话题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由此引出本课研究的主题“物质能否在水中一直溶解下去”,从而开展探索活动“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质也能溶解在水中?
引出小苏打并简单介绍。
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盐、小苏打。
提问:如果我们把它们一直不断地加入这杯水中,它们还能继续溶解下去吗?
学生自由回答,并猜测。
旨在让学生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通过问题引入,唤起学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并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激起学生对“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索兴趣
探索
二、探索
活动一:设计对比实验
教师提问:猜一猜:食盐和小苏打哪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强?我们可以怎样做这个实验?
引入对比实验。
通过向两杯等量的水中分别加入食盐和小苏打,并比较它们的溶解能力。
实验设计
明确试验方法。
(1)在两个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别倒入50ml冷水;
(2)分别往两个水杯中加入1份食盐和1份小苏打;
(3)用搅拌棒搅拌至完全溶解;
(4)重复第二步,直到食盐、小苏打不能溶解为止。
5、引导学生进一步思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计实验时,教师要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可以使对比效果更有效。明白了对比实验的重点和难点,可以为学生后续 规范地进行对比试验打好基础。
让学生从课堂的实验延伸,课后寻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继续研究,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引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知道食盐、白糖、味精、红糖等物体在水中能够溶解,知道通过搅拌能加快食盐的溶解速度,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通过对比实验的方式,对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进行比较,明白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且不同的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板书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