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关于对阵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作品不仅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部队这一无法旁绕的命题凸显出来、放大开去,也希望通过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命运的起伏为这一命题添加一个个可能的注脚,甚至从这一命题中升腾出高昂的气节和尊严——“有一个家叫国家,有一扇门叫国门,有一个神叫精神”。
作为上过战场又非XX悉中国革命史的军旅作家,徐贵祥以擅写革命战争而著称,《历史的天空》《高地》《八月桂花遍地开》《四面八方》《马上天下》等一系列作品构建了他独特的文学谱系。沉淀7年推出的长篇小说新作《对阵》,在这一谱系中又堪称立异标新。该作从战争故事、历史细节到人物性格都更加内在,更加“走心”。作者藉由错综复杂的战争背景、扑朔迷离的矛盾冲突,对主人公幽微的内心探赜索隐,对军心民意发出了深刻的诘问。
抗战期间,为御外辱,渤海湾由以郑某某为首的国民党“XX独立旅”和以杨某某为首的八路军“XX支队”共同驻守。期间,两支部队由于政治立场、思想观念、军事目的和行为方式的不同,发生了种种冲突。在面对共同的敌人时,“对阵”的首先是两支部队、将领之间微妙的内心。作品从一场即将到来的战斗入手,把两支部队的胜败权衡、得失考量,各种人物的思虑隐忧,老百姓对两支部队的看法,以及两支部队血浓于水的情感和在长期对垒、征战中的涤荡融合,写得入骨三分、魂魄淋漓。
作品写抗日进程的艰苦卓绝,写战役战斗的残酷凄绝,也更多地关注战争中人物的性格、命运和情感走向。从渤海湾到东北战场,两支部队从真真假假的“友军”变成货真价实的“敌我”,矛盾更加显现,冲突更加直接,斗争更加惨烈。同时,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两支部队彼此有了更加深切的认识和了解。
徐贵祥认为,一个敬业的作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使用自己的建构能力,将生活中错综复杂的原材料精心筛选出来,严密组织起来,巧妙建造起来,把一切复杂的劳动留给自己,把简洁通晓的作品献给读者。凭着扎实的党史知识、军事素养和驾轻就熟的故事编织能力,作者在《对阵》中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军人从浴血抗战到民族解放的历史活剧。作品气质超然磅礴,故事简洁晓畅,而其内核又丰富驳杂。它不仅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批富于个性和生命气息的中国军人形象,展示了朴素而深邃的兵法智慧,刻录了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和历史存照,更为重要的是它触及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柔软的隐痛。
《对阵》不仅写了中国军人与日军的对阵,也不仅写了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和国民党军队之间的对阵,还有抗日军民与“皇协军”、“汉奸”的对阵,与抗日阵营中那些意志不坚的摇摆者的对阵,甚至还有与某些乌合之众之间的对阵。如此种种,使得“抗日救国”这个本应清晰嘹亮的时代主题变得面目模糊,甚至模棱两可。何以至此?这里有信仰的缺位,有思想认识的误区,有地盘和利益的纷争,有基于武器装备等现实的考量,也有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作品中,当郑某某与企图投奔日军的营长王可范谈话时,王可范这个有着曲折经历的国民党下级军官非常坦诚地说:“我们出生草莽,我们贫贱得像一棵小草,我们虽然穿上了国军军装,可是在你的眼里,我们仍然是流寇,仍然是土匪,平心而论,你相信过我们这些人吗?”由此,作品不仅把个人与国家、个人与部队这一无法旁绕的命题凸显出来、放大开去,也希望通过故事的展开和人物命运的起伏为这一命题添加一个个可能的注脚,甚至从这一命题中升腾出高昂的气节和尊严——“有一个家叫国家,有一扇门叫国门,有一个神叫精神”。
《对阵》注重复杂历史背景的交代、宏大战争场面的描写,也用相当的笔墨铺陈故事情节,而对于人物的塑造,作者更是深耕细作、求变出新,以纵深之笔开掘人物的灵魂、思想和情感。在整部作品中,杨某某、龙某某、孙某某等八路军将士当然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蓼夫在查看牺牲的烈士遗体时看到了曾给自己当过伙夫的马百郎的名字,因为没找到遗体,只好用一具无名牺牲者的遗体代替。后来,有人辨别出这是日军的遗体,就抛之雪地。杨某某发现后,力主妥善安葬,他说:“他已经是个死人了,一个死人,既没有阶段立场,也没有民族矛盾。”战场上的杀敌之勇,使一支军队赢得了胜利;而这种弥足珍贵的超越精神又瞬间将这支军队的形象、气质和胸怀成功“置顶”。
“没有谁能够击倒我们,除非我们自己;没有谁能够拯救我们,只有我们自己。”阅读《对阵》,很容易让人想起徐贵祥另一部长篇小说《八月桂花遍地开》扉页的这句话。走过遍地桂花,我们在世相时局和军心民意中发现一个更加庞然更加雄健的“自己”。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关于对阵读后感》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