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语文读《灯下漫笔》之漫笔》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读《灯下漫笔》之漫笔
仔细回忆着,我对鲁迅最早的接触确实是在小学时期的,是老师开下的书《阿Q正传》。对那文白结合的书,大抵是不甚了解,但仍在一个下午读完了,至于内容,是无法回想起来了。
自初中的《藤野先生》到高中的《记念刘和珍君》,课内课外也看过不少鲁迅先生的文章。而对鲁迅先生的文章则是越读越喜爱的,他的文字是硬的,是如同他那“民族脊梁”般充满力量的,于此之中更藏着先生所特有的温情,以及他那比任何人都厚重的对中国青年人的希望。这又是先生的杂文及随笔最能体现的。
《灯下漫笔》是我在高三时期读到的一篇感触极大的杂文。这篇打印的文章在那时确实是对成堆纸制试卷的一种反抗,是在长久做题高压的麻木异化下的重归于一个真正的能思考的人。
文章以“钱”为引,并逐步展开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现状的批判。毕竟是杂文,那么这便是不必深究的。而在此,在初读此文的当时,对于我来说,文章中值得深究的,需要深究的便是文末的两处先生发自肺腑发呐喊“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鲁迅,《灯下漫谈》)
初读当时,是意犹未尽的,在对千百年来吃人的筵席和“奴隶”时代的深刻的批判戛然而止,紧接着笔锋急转,前文的愤恨与郁结皆化为对青年人的殷切希望,更加突出了鲁迅先生对中国的未来对中国的青年寄予的厚望与肯定。文章带给当时青年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而之于那个时期的我带来的也是莫大的震撼,思绪与心情被感动,被振作,且久久不能平复。醍醐灌顶过后,自然便是对其的反思。青年人都是如先生向往般的充满希望的积极向上的吗?如今被课业的重压所束缚,与自身所处的社会相隔绝的青年,还是先生所寄予希望的能够创造中国未来的青年吗?而那吃人的筵席,是被青年扫荡完全了,还是被粉饰着继续了? 我不敢说,不敢武断地妄言,关于这些问题,思考着便会矛盾着。原本是一腔热血的,富有激情的,对青年是热情的希望的,但在目睹社会中的种种现实,似乎丑恶与黑暗的事件中总有青年人参与的身影。当理想的光芒被帘帐拒之于外,而照不进现实的窗子,眼前所见的只有那一片虚无的阴翳,这时,人们大抵会迷茫,会失落,会消沉,会不知所措。但先生他并不是如此的,况且他面对的何止是帘帐的阻隔,而是一间绝无窗户而且是万难破毁的铁屋子,里边是不久将要闷死的熟睡的人。此时的希望又将从何而来?希望起于觉醒年代里先锋们振聋发聩的呐喊。沉睡之人或仍沉睡,但其中不乏知觉悔悟者,不乏不愿就此沉沦毁灭之进步青年。然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而鲁迅先生对于青年人的希望,同他的青年时期或多或少是有些关系的,先生他的青年时期是积极向上的,是开拓进取的。在日留学期间的幻灯片事件中,先生他并没有像其他人一般装聋作哑,而是毅然“弃医从文”,欲以先进的思想与犀利的文字唤起沉睡的国人。但持续千年来的麻木早已固化、深入成民族的劣根性,仅凭一人,是无法改变与撼动的。而那民族的劣根性正如先生在此文中且在他的其他文章中反复痛斥的——奴性。既然是青年,那便会带有朝气,是花之初绽,但毕竟是旧社会的土壤,青年在早已布置妥当的筵席中,在“台”的大快朵颐中,也会被社会与制度压迫,“觉醒”身上流传千年的奴性吧。
鲁迅先生认为青年是国家的未来这是肯定的,但同时他亦是看到了青年群体的复杂性,认为青年不能一概而论,“有醒着的,有睡着的,有昏着的,有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多的鼓励和肯定。
而在那个时代中觉醒的青年,确实是如先生所想的创造了中国的未来,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而进步的社会更促进了青年人的发展。但在机械反复的日常中,青年又能做什么呢?低头是冗杂的学业,那么抬头,抬头又有理想么?有的话是否又如空中楼阁般过于虚无缥缈了?如今我们大多是被要求被禁止去做什么,所以,总会不清楚自己能做什么,浑浑噩噩,甘愿加入筵席之中,连身份是“台”什么的都无所谓了吧,有的吃便万事大吉了。不可否认,用至高礼仪,司“九鼎”的筵席,是被消灭了的。但角落之中,又有多少筵席在摆,这不得而知。但吾辈青年若是为那残羹冷炙而参与其中,恐枉了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语文读《灯下漫笔》之漫笔》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