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红色文化专题四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红色文化》 教案
授课章节
专题四 壮丽日出 找出道路
--为什么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
授课专业
课程性质
授课班级
与时间
教案编号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人民与历史的选择,学习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的创新成果。能力培养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山沟沟里不仅出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思想教育目标:引导学生从马克思主义重*_**认识到,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教学重点
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能够成功;回应时代要求,理解“山沟沟里不仅出马克思主义,也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案例、体验式、问题式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幻灯片、板书
教学过程
设计
从本专题的结构来讲,专题四以为什么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为主线,以问题为题,以答案为文,从历史、理论和价值三个角度进行学理性的论述,用“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认识到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人民与历史的选择”提升政治高度和思想深度,用“学习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的创新成果”来深化学习思考。
作业布置
1.为什么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担当并完成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参考资料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中 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 彼得·诺兰:《认识中国:从丝绸之路到〈共产党宣言〉》,温某某,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3. 白某某、贾某某:《中国的惊雷》,端纳译,新华出版社1988年版。
4. 詹姆斯·贝特兰:《中国的新生》,林淡秋译,新华出版社1986年版。
教学后记
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专题四 壮丽日出 找出道路
--为什么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
【课程概要】
“ 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提法,是土地革命战争初期,党内左倾错误路线思想对毛泽东同志的农村革命战争路线的论断,秀才理论家不顾中国国情,生搬硬套城市革命经验。而革命的事实证明,”山沟沟里的马克思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能够指导中国革命的道路。
【新课导入】
案例:一封书信彰铁骨 马列真理照中国(节选)
通过邓某某在狱中的绝笔书《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了解到当时无产阶级革命者是如何在我国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课堂讨论:读邓某某在狱中的绝笔书《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有何感想?
【教师总结】
邓某某在狱中的绝笔书《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让我们感悟革命先辈的心路情怀,走进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理解为什么山沟沟里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史料,也为我们学习老一辈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和道德风范提供了生动教材。
【新课讲授】
该专题讲的是什么?
本专题由三小节组成,第一节“人类情怀,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是理论基础,论证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什么是科学的、完整的、发展的理论体系。第二个马列最伟大,世界正归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人民与历史的选择”是正确的革命道路,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第三个节“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现实意义,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持续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人类情怀,真理力量
马克思理论是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
案例一:“马克思热”遍布全欧洲
1.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国际性大会回顾;
2.观看视频《马克思的诞生》:1999年第一次英国***评选:千年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位居榜首。1999年路透社评选第二名、2005年英国***评选榜首、2005年德国第四次评选“德国最伟大人物”。
案例二:阅读原著《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
作者:特里?伊格尔顿,英国人,西方新马克思理论研究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书中列出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十大理由,然后对这十大理由一一进行驳斥。
思考: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西方的“马克思热”说明了什么?
分析:
1.评选栏目主持人布拉格说:马克思似乎对全世界的主要问题都给出了答案。
2.马克思当选为最伟大哲学家有诸多因素,但是能够解释一切的理论是他夺冠的最重要原因。
3.路透社说:“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对过去一个多世纪全球的政治和经济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英国公众认为,今天世界各处发生的一切并不能否定马克思,只能证实他写的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论述
马克思学说具有无限力量,就是因为它正确。它完备而严密,它给人们提供了决不同任何迷信、任何反动势力、任何为资产阶级压迫所作的辩护相妥协的完整的世界观。
——列宁
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最近,有的外国人议论,马克思主义是打不倒的。打不倒,并不是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
——邓小平
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
——习近平
(二)实事求是,真知灼见: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体
XXXXX科学性的体现:马克思理论是科学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客观事实为根据,以内在规律为认识对象,以实践为检验标准,具备严密的逻辑性,是科学的理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虽然人类有思维活动,但人类的思维活动来源于物质。马克思主义通过对世界的本源的分析揭示了三方面的规律:
关于自然的规律
关于社会的规律
关于思维发展的规律
即:世界的本源是什么?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虽然人类有思维活动,但人类的思维活动来源于物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依据的客观事实就是我国国情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取得的成果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总结,检验的标准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以具体事实为依据,以客观规律为研究对象,以实践为中介和检验标准,遵循严密的逻辑性,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既尊重事实,又富有洞见,释放着强烈的科学光芒。
(三)前后融通,浑然一体: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包含了许多其他知识领域: 如历史学、政治学、法学、文化学、新闻学、军事学等等并随着时间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内容。
1.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是人类历史发展和哲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以实践观点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以及唯物主义认识论、逻辑学和本体论的统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它强调不仅要科学地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现实地改变世界。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经济关系,批判地吸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抛弃其非科学成分,创立剩余价值理论,彻底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实质及其发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揭示了无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和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历史任务,从而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
3.科学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性质、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人类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剩余价值学说,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革命实践,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批判地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部分,把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四)与时俱进,实践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体系
线索梳理:
1.巴黎公社运动的启示
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世界无产阶级武装暴力直接夺取城市政权的初次尝试,世界历史上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探索,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实践,为无产阶级运动起到了示范作用。
2.俄国的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
十月革命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概括了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性特征,分析了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发现了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内部规律,创造性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国首先获得胜利的论断。
3.民族解放运动的思想方针
通过认真总结各国被压迫民族在民族解放运动中的经验教训,提出了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平等的民族解放运动理论。
4.中国革命的指路明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实践,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体系,充分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勃勃生机。
XXXXX发展性的体现: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通过实践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开放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到十月革命诞生了列宁主义,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诞生了毛泽东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诞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再到新时代诞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深刻的表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体系,而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通过实践而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开放理论。
马列最伟大,世界正归心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中国人民与历史的选择
习语导入:
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习近平
我国无数爱国人士、前辈开展救亡图存道路:
自鸦片战争以来,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相继登上中国历史舞台,试图以各自的主张和方案应对中国千年未有的变局,绘就了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画卷,但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一)放眼世界今日方始
长期封闭的中国发展到近代,饱经内忧外患,然而对于世界大势,国人却茫然无知。一批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开始研究外国的历史地理,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积极寻找救国自强的济世良方。
案例:近代“睁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和魏源是近代中国最早一批正视东西方文明差距的先进人物代表。他组织翻译了英国人慕瑞所著的《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这本书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著。
1841年,林则徐被革职发配某地,途经扬州时,把《四洲志》等有关资料交给魏源。魏源随后即编写出著名的《海国图志》,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即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这一主张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但封建统治阶级昏聩腐朽和国民思想愚昧等国情,决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不足以应对千年未有的变局。
(二)洋务梦碎与维新昙花一现
洋务梦碎与维新昙花一现,随着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战争的相继失利,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洋务之梦宣告破灭。
案例1:洋务运动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近代中国洋务运动的重要人物之一。他创办的*_**国近代最重要地军舰生产基地。随着中法马尾海战和中日甲午战争的相继失利,持续数十年之久的洋务之梦宣告破灭。
案例2 :戊戌维新运动--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之后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推行变法改良主张。虽然此次变法不过百日便宣告失败,但是康有为倡导的开启民智和维新改革的观念对当时的中国社会还是富有积极意义的。
观看视频:《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失败:1898年的“百日维新”如同昙花一现,只经历了103天就夭折了。除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被保留下来以外,其余新政措施大都被废除,维新派人士和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或被囚禁,或被革职,或遭放逐。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扼杀维新变法的政变,史称戊戌政变。
(三)三民主义没能救中国
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革命纲领。
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武昌起义取得首义的胜利,在一个月内就有13个省以及上海和许多州县宣布起义,脱离清政府的统治,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覆灭。但是随后接二连三的革命失败使孙*_**国革命,他在苏俄、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思想发生伟大转变,并毅然改组国民党。孙中山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明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为国共第一次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础。
国共第一次合作如火如荼,北伐战争势如破竹,国民大革命迅速发展。然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反革命政变,窃取了革命领导权,致使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国民大革命失败,使中国仍然深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深渊。
反思:
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最先进的阶级,他们中的先进分子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创建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创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次又一次伟大飞跃,深刻表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也是唯一的正确选择。
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马克思主义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持续的社会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一)雄鸡一唱天下白:由封建专制走向人民民主专政
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运动,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因而无法真正改变旧中国的悲惨命运。
面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面对落后的农业社会的中国国情、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围剿。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立足中国实际情况,走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二)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早期探索
探索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几年里,党的主要任务是肃清国民党残余军队和土匪和反革命势力,和平解放西藏、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1953年党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探索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从1956年到1966年,新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个时期内,中国共产党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社会道路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探索三: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主要内容:中共八大是建国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党和国家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国家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同时,还着重提出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要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历史意义:“八大”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一次大会,正确地分析了形势,适时地提出把党的工作重心从革命转移到建设上来,制定了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以及经济上的一系列正确方针。
总结:纵观这29年的历史,党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是具有决定意义的,这些成就从根不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第一,错误与成就相比,成就是主要的;
第二,发生失误曲折与当时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密切相关;
第三,党主要是依靠自己的力量纠正失误的;
第四,党是注重从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开辟未来的;
(三)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做出的正确选择,也是我们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出来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为界线而分为前后两个大的历史阶段:
(1)1978年--1991年:拨乱反正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逐步展开的阶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2)1992年—至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
1.伟大的历史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_*,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端正了三条路线:
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端正了党的政治路线,把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端正了党的组织路线,开始确立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确立了一个方针:改革开放
2.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这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此外,中国也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是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我们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经济社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课程小结:
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因此,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问题与思考:
1. 为什么只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担当并完成了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
2.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红色文化专题四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