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理解

本文由用户“杨杨杨杨杨小暖”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3-06-27 11:50:41 举报文档

以下为《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理解》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理解

23春行管本 郭某某

执政方式, 是指执政党实现其政治主张的基本方式, 即执政党以什么样的途径、 方法把其政治主张变为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执政方式的核心问题, 是怎样处理党政关系、 党法关系、 党群关系问题。 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 到执掌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 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 到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 党所处的环境和肩负的任务不同, 执政方式也有所不同, 但是科学、 民主、 法治, 始终是我们党执政方式追求的目标。

党局部执政时期对执政方式的初步探索。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 从井冈山革命斗争的实践中认识到, 要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 必须在农村建立红色政权。 1931 年 11 月 7 日在**_*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开始。 后来, 适应战争形势发展和任务变化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先后建立了抗日战争初期的“抗日民主政权” 、 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民主政权” 。 根据地政权建设为战争的胜利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同时党在建立巩固和扩大农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与理论原则相背离的现象。 从建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党仍然沿用革命战争年代高度集权、 以党代政的那套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在进行大规模政治动员、 搞“群众运动” 、 以“阶级斗争为纲” 和“计划经济” 的框架中转圈子。 其重要原因, 就是我们还习惯于用革命战争时期的政治眼光、思维方式观察分析建设时期的社会环境、 政治局势。 建国后相当长的时期内, 在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上还没有真正实现从革命党到执政党意义上的转变。

改革开放后 30 年执政方式的改革完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使我们党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 改革开放以来, 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和肩负的执政任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原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以高度集权、以党代政为主要特征的领导体制和执政方式, 显然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任务新要求不相适应。 党中央提出了不断改革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思想和基本思路。 第一, 在党的领导格局上, 解决领导体制中权力过分集中、 以党代政问题, 由包揽一切、 高度集权向“总揽全局、 协调各方” 转变。 第二, 改革领导体制通过制度规范来解决。 第三,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逐步实现由人治向法治、 由以政策治国向依法治国、 依法执政转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完整地提出了科学执政、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的命题, 并把它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我对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理解》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