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七下期中历史试卷》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七年级期中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1.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2.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答在试卷上无效。卷Ⅱ答案直接写在答题卡上
3.考生须独立完成答卷,不得讨论,不得传抄
卷Ⅰ为单项选择题,共35题,每题2分,共70分。
1.“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西晋末年以来近300年的分裂局面,改革制度,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他在《影响人类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排行第82位。这位在西方人眼中影响深远的中国皇帝是(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隋某某 D.唐太宗
2.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采用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这一制度正式创立于( )
A.秦始皇时某某 B.汉武帝时某某
C.孝文帝时某某 D.隋炀帝时某某
3.《资治通鉴》称隋某某:“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某某( )
A.崇尚节俭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生活奢侈
4.如果把“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开元盛世”“遣唐使和鉴真东渡”整合为一个学习单元,符合这一单元内容的主题是( )
A国家的产生和统一 B.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5.历史往往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秦隋两朝比较,相似之处包括( )
①建立了大统一的国家 ②众多制度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不惜民力、穷兵黩武 ④短命王某某,仅历二世而亡
A. 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6.抓住关键词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从“皇后”“改国号为周”“唯一的女皇帝”等关键词可以联想到的是( )
A. B. C. D.
7.宰相魏征去逝后,唐太宗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某某,朕亡一镜矣。”上述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
A.重视教育 B.倡导节俭 C.轻徭薄赋 D.虚心纳谏
8.面试是一种经过组织者精心设计,在特定场景下,以考官对考生的面对面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测评考生的知识、能力、经验等有关素质的一种考试活动。追溯历史,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的皇帝是( )
A.隋某某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9.“吾为官择人,唯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反映了唐太宗( )
A.勤于政事 B.善于} 谏
C.节俭治国 D.唯才是用
10.后人对武则天的统治给予了积极的评价,主要是因为(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是唐高宗的皇后
C.她改国号为周
D.她当政时某某,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
11.《土贵要予赋水轮》中写道:“江南水轮不假人,智者创物真大巧。一轮十筒挹(汲取舀)且注,循环上下无时了。”材料中的“物”是( )
A.耧车 B.筒车 C.唐三彩 D.曲某某
12.“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王某某——大宋王某某”“新”在哪里( )
A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B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实现全国统一
C.开国皇帝通过政变取得政权 D.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13. 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谁统治时某某( )
A.隋某某 B隋炀帝 C.唐太宗 D.唐玄宗
14. 文物具有多元的证史价值。下列列图片既能证明唐朝陶瓷工艺水平,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风气的是( )
人面鱼纹彩陶盆 B.兵马俑 C.唐三彩骑驼乐舞俑 D.司母戊鼎
据史书记载,唐朝西市固定商铺有4万多家,外国商铺鳞次栉比,外国商人络绎不绝。这表明 当时( )
A.社会风气开放 B.中外经济交往频繁 C.民族交往密切 D.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16下列史实中,不能体现唐朝时某某民族关系和睦的是( )
A 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 B 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C张骞出使西域 D.文成公主入藏
17.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下面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
18.“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上述对联高度赞扬鉴真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精神。文中提到的的“东瀛”是指( )
A.朝鲜 B.日本 C.罗马 D.天竺
19.“遣唐使”“玄奘西行” “鉴真东渡”等历史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
A.政治清明 B 经济繁荣
C 对外开放 D 交通发达
20. 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通了丝绸之路
C.加强了文化交流 D.扩大了唐朝疆域
21. “开元末年以来,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材料论述的是
安史之乱的( )
A 爆发的背景 B 发生的过程
C 平定的过程 D 造成的影响
22 宰相文某某说:“太祖岂非周世宗忠臣?但得军情,所以有陈桥之变。”“太祖”指( )
A 李世民 B 赵某某 C 赵某某 D 李某某
23. “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材料中宋太祖这一举措( )
A造成重武轻文的局面 B.增强了军队作战能力
C.导致官僚机构的膨胀 D.防止了宰相权力过大
24. 宋代儿童启蒙教育读本《神童诗》开篇就说:“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表明( )
A 尚武风气盛行 B 全国读书风气浓厚
C 藩镇割据 D 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25.我国历史上,宋朝经济繁荣,文化兴盛,军事上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这主要是由于统治者推行 ( )
A 科举制度 B 三省六部制
C 重文轻武的政策 D 开明的民族政策
26.在我国古代史上,多次出现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并立的局面。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与其杰出代表人物搭配不正确的是什( )
A.契丹一黄巢 B.吐蕃一一松赞干布
C.北魏一一拓跋宏 D.西夏——元昊
27.小明同学进行探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契丹的兴起”“澶渊之盟”、宋夏某某”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探究的主题是( )
A.中华文明的起源 B.统一国家的建立
C.多民族政权并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28.“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是岳飞墓阙上的楹云。这里的“佞臣”是( )
A.赵某某 B.李某某 C.秦某某 D.杨某某
29.归纳比较法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有关宋某某、宋夏之间的“议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结束了双方之间大规模的战争状态 B 宋王某某都要交纳岁币
C 辽、西夏都与大宋结为兄弟之国 D 客观上有利于双方和平共处
30.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历史上,成吉思汗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 )
A 带领蒙古军队灭亡了金某某 B 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政权
C 实行行省制度 D 在大都称帝,建立元朝
31. 我国自古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元朝广大疆域内出现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况,并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这个新民族是( )
A.朝鲜族 B.回族 C.维吾尔族 D.蒙古族
32.两宋某某,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到长江流域。下列史实和此表述相符的是( )
A.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B.南宋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两宋时流传着“苏某某,天下足”的谚语
D.北宋时,北方的丝织业胜过南方
33.在汉文学影响下,辽朝君主“雅好词翰,咸通音律,文学之臣皆淹通风”;忽必烈取儒学经典《易经》“大哉乾元”之义,建国号为“大元”。这种现象说明 ( )
A 少数民族已全部汉化 B 实行重文轻武国策
C 民族交流得到新发展 D 边疆帝都管辖加强
34.文旅融合唤醒城市记忆。下列城市名片可以唤醒南宋都城记忆的是( )
A 秦俑故乡,丝路源头 B 繁华汴水,精彩开封
C 六朝古都,金陵风韵 D 千古宋城,梦回临安
35.王安石变法中,引起藏匿土地、逃避赋税的大地主、大官僚最激烈反对的是( )
A. 募役法 B.方田均税法 C.农田水利法 D.保甲法
卷Ⅱ(非选择题,共30分)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尽道隋某某为此河,至今千里赖某某。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写出材料一中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C、北达点B和南达点A的地名。(6分)
(2)请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正确评价大运河开通产生了哪些影响?(4分)
37.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宋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战争频繁,屡战不胜,和辽、西夏、金某某。这使得宋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保持了长时间的友好交往。
材料三 洁白的哈达、温顺的藏羚羊、雄伟的布达拉宫-------这就是我们美丽而圣洁的西藏。虽然“藏独分子”不断地破坏西藏的和平稳定,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自古以来,**_*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材料一表明唐太宗实行怎样的民族政策?(2分)
(2)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民族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点。(4分)
(3)据所学知识,证明材料三的“自古以来,**_*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分)
(4)结合上述材料,说说对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2分)
3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
材料一 “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某某是,无空虚之屋。”
材料二 两宋某某 “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宋书》中有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丝、棉纺织业、造船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
(1)材料一中“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某某是,无空虚之屋”反映的是什么现象?(2分)
材料二中的“国家根本,仰给东南”的记载说明了什么?(2)
材料二中的“造船业中心及对外贸易港口多集中在南方”从侧面反映了宋代海外贸易繁荣,促成宋代海外贸易繁荣的原因有哪些?(4分)
以上为《七下期中历史试卷》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