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二模历史试题解析

本文由用户“as404860548”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5-16 12:23:47 举报文档

以下为《广东省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2022年广东省“二模”历史试题解析

选择题:共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

项某某,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禹征伐有扈氏时称“天用剿绝其命”,自己“共(恭)行天之罚”;而武王灭商时说, “(纣王)俾暴虐于某某”, 所以降下大祸,“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材料反映出

儒家仁政思想影响扩大 B. 天意是军事征伐的理由

C. 西周治国理念更重人事 D. 天命神学观已经被据弃

【解析】 【考点考向】西周敬天保民思想

【素养考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材料”(纣王)俾……惟德是辅”强调"上天"只把统治人间的"天命"交给那些有"德"者,一旦统治者"失德",就会失去上天的庇护,体现了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故选C。材料是西周时期,仁政是战国时期孟子的主张,故A错。选项B只符合材料中的“禹征伐……行天之罚”,较片面,故B错。材料中西周时期还是体现“天”的作用,故D错。

2. 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土,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快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

A. 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 B.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 D. 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

【解析】

【考点考向】战国时期官僚制度的产生

【素养考察】唯物史观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的是秦国与关东六国官僚队伍中军功之士、文士、宗室贵族所占比重不同,反映了秦国与关东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程度不一样,故选B。材料问的是差异的原因,选项A强调的是共同点,故A错。选项C不能反映秦国的状况,较为片面,故C错。关东六国官僚中宗室贵族仍占较大的比重,无法得出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故D错。

3.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 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谐、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

A. 保证血缘正统传承 B. 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

C. 限制了人口的流动 D. 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解析】

【考点考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谱

【素养考察】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置专门机构与官员对家谱、族谱进行管理。该时期士族制度形成,九品中正制下门第成为选官的标准,家谱是识别门第高低贵贱的依据,所以政府设置专门机构与官员对家谱、族谱进行管理以维护士族特权,故选B。选项A表述过于绝对,所以不选。材料与人口流动无关,故C错。材料反映的是对阶层流动的限制,所以没有扩大政权统治基础,故D错。

4. 关中地区水陆交通不甚便利,江淮米谷运转入都颇为困难,故隋唐两朝,当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物产不足以供给帝王宫卫百官俸食之需时,“ 则帝王往往就食于洛阳”,逐渐相沿成例。这种现象折射出

A. 国家财政制度亟须改革 B. 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

C. 交通条件决定城市地位 D. 南方经济地位的提升

【解析】

【考点考向】江南区域开发

【素养考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材料“江淮米谷运转入都”反映南粮北运。*_**,在关中地区发生天灾粮食不足时,江南地区的粮食通过大运河运到洛阳供应朝庭,反映了江南区域开发促进南方经济地位的提高,故选D。材料无涉及财政制度,故A错。材料主要反应经济层面,无涉及政治中心的转移,故B错。选项C表述错误,绝对化或夸大了交通条件的作用。

5. 安史之乱平定前后,胡廷内充满着对“贰臣”的同情,舆论把主张严惩附逆官员的崔器视为酷吏。而清人赵翼说:“堂堂大一统之朝,食禄受官,一旦贼至,即甘心从贼,此而不诛,国法安在?”这种变化反映了

A. 唐代意识形态管控松弛 B. 清代品评人物的标准苛刻

C. 理学对纲常观念的强化 D. 明清时期进步思潮的影响

【解析】

【考点考向】理学的影响

【素养考察】家国情怀;时空观念

【解题思路】明清时期理学占据主导地位,强调三纲五常就是天理,赵翼的话体现了理学忠君思想对他的影响,故选C。材料反映的是从唐到清的变化,变化原因着眼点在于清,故A错。从赵翼一人无法反映整个清代品评人物的标准,故B错。材料与明清时期进步思潮中的抨击君主专制思想不符,故D错。

6. 魏某某1842年撰写的《海国图志》中,牵强地以中国传统的“三坟五典”为依据,论证外国人所说的亚欧非三洲应为一洲,即典籍中所说“南赡部洲”,然后又论证“南赡部洲”为诸洲之冠,中国当为“南赡部洲”的“东方某某”。魏源的做法意在

A. 否定传统的夷夏差异 B. 提出近代主权国家观念

C. 论证器物变革合理性 D. 以历史来掩饰现实窘境

【解析】

【考点考向】魏源的思想

【素养考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解题思路】魏源以中国传统书籍为依据,阐述亚欧非以中国为宗主,反映了魏源以历史来掩饰中国战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的窘境,故选D。材料没有否定传统的夷夏差异,还是以华夏为中心的传统夷夏观,故A错。材料反映的是传统天朝上国的观念,是传统国家观念,近代主权国家观念强调平等,故B错。材料没有反映主张器物变革,故C错。

7. 湘军攻下安庆后,曾国藩立即下令在当地修聋书院,“每月 按期课试,校阅文艺,其优等者捐廉以奖之”,“皖中士人莫不感奋”。曾国藩此举旨在

A. 延续科举取士制度 B. 传承儒家优秀文化

C. 践行中体西用理念 D. 争取传统士绅支持

【解析】

【考点考向】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素养考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

【解题思路】从材料“湘军攻下安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所以曾国藩修葺书院的目的是为了争取传统士绅支持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选D。选项A、B、C不是他的目的。

8. 1907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河南》月刊,发表了大量涉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文章,如《美国独立战争》《拿破仑青年肖像》《华盛顿指挥军士肖像》《易水送别》《樊于(於)期以首付荆卿》《田光自刎以报太子丹》等,产生了很大影响。据此可知,当时的留日学生

A. 复古与媚外观念并存 B. 主要追求民主与科学

C. 试图借助列强来排满 D. 存在暴力革命的倾向

【解析】

【考点考向】革命派的思想主张

【素养考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材料中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强调战争与武力斗争,结合材料中“1907年”、“中国留学生”、“日本东京”可知反映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暴力革命,故选D。选项A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民主与科学是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主张,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错。材料没有反映借助列强的力量,故C错。

9.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所创办的报刊经常更改名称出版发行。

/

据表1可知,这些报刊经常更改名称旨在

A.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B.适应政治斗争需要

C.提升民众情感生活 D.迎合读者,增长利润

【解析】

【考点考向】党史——国共十年对峙

【素养考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解题思路】获取材料信息:1927--1931年,中共创办的报刊更改名称发行,把带有明显社会主义色彩的报刊名称改为普通、常见的名称,以便发行出版,其目的为适应国共对峙时期的政治斗争需要,故选B。名称的修改并不是内容的修改,无法体现目的为传播传统文化、提升情感生活、增长利润,排除A、C、D。

10.1949年底,中国国营企业在全国大型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已达40.3%,国营经济拥有全国发电量的58%、原煤产量的68%、生铁产量的 92%、钢产量的97%、水泥产量的68%、棉纺产量的 53%。这些情况

A.表明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 B.呈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征

C.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了基础 D.为公私合营作了股权重组示范

【解析】

【考点考向】新中国经济建设——国民经济的恢复

【素养考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1949年底国营企业尤其是重要行业(发电、原煤、生铁、钢、水泥、棉纺)产值所占比重较大,利于稳定新中国经济状况,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奠定基础,故选C。根据材料时间1949年底,排除A、B、D;从必备知识(历史概念)的角度,材料信息无法得出社会主义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公私合营示范的结论。

11.雅典梭伦改革期间,颁行"中立者有罪"的法条,即如果雅典内部发生动乱,任何人都必须挺身而出去反对动乱,若保持中立则被剥夺公民资格乃至受到审判和惩处。这一法律条款旨在

A.为民主扩大社会基础 B.保持城邦政治的稳定

C.缓解贵族和平民矛盾 D.增强城邦法律的权威

【解析】

【考点考向】雅典民主政治

【素养考察】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雅典梭伦改革期间,法律规定公民必须挺身而出反对雅典内部动乱,体现了此法律维护城邦政治稳定的目的,故选B。此法律没有涉及享有民主政治的人群范围扩大,排除A;材料强调的是公民,未涉及到贵族和平民,排除C;增强法律权威,不符合题干要求,排除D。

12.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古希腊的有限人口论作为经典在意大利人文主义者的主流群体中被广泛重申;另一方面,佛罗伦萨为攫取地区主导权不断扩充人口,当地的人文主义者也挑战经典,转而歌颂城邦人口的增长。这反映出

A.有限人口论不利社会进步 B. 地理环境对于观念的重塑

C.社会形势驱使观念的拓新 D.不同地区的历史文化差异

【解析】

【考点考向】文艺复兴

【素养考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解题思路】文艺复兴时期,一方面在利用、重申有限人口论,另一方面又根据佛罗伦萨扩充人口的现实需求歌颂人口的增长,反映了观念随形势变化而拓展更新,故选C。A选项以偏概全,无法解释材料前半段;材料未涉及地理环境,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不同地区(意大利、佛罗伦萨同属一个地区),且文化差异不是本质问题,排除D项。

13.1870年后,随着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工业化,英国提出建立"保护性市场",试图将殖民帝国建设成自给自足的巨大贸易单位,主张用关税来防止外来竞争,使宗主国富裕繁荣。据此可知当时英国

A.经济落后于后发工业国 B.试图争夺殖民霸主地位

C.重商主义观念重新抬头 D.进行区域一体化的尝试

【解析】

【考点考向】第二次工业革命——贸易保护主义

【素养考察】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英国提出“保护性市场”以应对德、美、日等后起工业化国家对其殖民霸主地位的挑战,提高关税防止外来竞争以使宗主国富裕,是重商主义(提高关税,鼓励出口、限制进口,最大程度造成贸易顺差)观念、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故选C。A、B选项不符合史实,1870年前后英国还是殖民霸主,经济发展程度并未落后于其他国家,排除。D选项区域一体化的前提是地理位置相邻,和材料殖民帝国主体不一致。

14.1917年8—9 月,列宁写成的《国家与革命》一书中特别注意到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以及巴黎公社所采取的各项具体措施,如廉价政府、公职人员的选举和罢免、兼管行政与立法的公社等。列宁意在

A.总结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B.正为推翻沙皇统治作准备 C.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D.指出了武装夺权的新方式

【解析】

【考点考向】俄国十月革命

【素养考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1917年8、9月,注意无产阶级专政学说和巴黎公社(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的具体措施,意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故选C。A项片面,且时间不符;1917年8、9月已推翻沙皇专制(二月革命),排除B;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新方式,排除D项。(题干要求考目的,D项是影响的表述)

15.图1是1961年英国《卫报》上刊登的一幅漫画,画中象征英国的老人在试水温。

该漫画反映出当时英国

/

A. 滞胀现象阻碍经济复苏 B. 国力的衰退制约贸易理念

C. 福利政策拖累国家发展 D. 传统外交观束缚经济发展

【解析】

【考点考向】西欧一体化

【素养考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获取漫画信息:套在脚上的锚阻碍其走向共同市场,在结合材料文字“1961年、英国、象征英国的老人、试水温”,反映了英国传统外交观念(大陆均势、光荣孤立——使欧洲各强国保持协调、不与他国结盟)对其经济发展的影响,故选D。A项滞涨现象时间不符,排除;B项国力衰退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信息未涉及福利政策,排除C。

16.1971年秋,美国环保署空气污染治理小组访问苏联,与苏联专家展开研讨。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期间,两国共同签署了《美苏环保合作协议》,空气污染治理成为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这说明美国

A.尝试主导建立全球治理体系 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

C.试图弥合美苏意识形态分歧 D.寻求缓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解析】

【考点考向】二战后政治格局的演变——美苏对峙

【素养考察】历史解释

【解题思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访问苏联,签订环保协议,共同关注治污问题,说明了在美守苏攻形势下,美国主动寻求缓和,故选D。材料不能说明美国主导,排除A;B项不符合史实,70年代初美国处于守势,排除;弥合意识形态分歧不符合史实,排除。

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19题为必考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20-22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0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西汉自武帝时创立太学,所谓“太学”,其实质就是儒家式的大学,太学的教授是五经博士,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西汉后期,五经博士增加至十几个,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太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的中心。

——摘编自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等

材料二 (东汉以后)是以地方之大族盛某某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

——摘编自陈某某《崔浩与寇谦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

【素养考察】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考点考向】西汉太学、门阀政治

【解题思路】本题以太学、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为切入点,要求考生从材料归纳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和原因。主要考察学生的材料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厘清历史事件之前的内在联系,了解历史事件变迁的内在规律。

(1)第一个小问,根据材料“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可以归纳出规模宏大,从材料可以看得出太学的发展跟统治者的倡导密切相关,可以归纳出朝廷高度重度,从据材料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根据材料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可以归纳出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特点类题目的答题方法主要从背景、时间、目的、过程、范围、程度、性质、主体、影响(效果)等各方面考虑。

(2)趋势体现的是变化,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不难得出学术文化中心变化的趋势是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原因需要结合材料和时代背景综合分析。从材料中原经五胡之乱可以得出政局动荡(社会动乱), 从材料“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可以得出“浓厚的家学渊源,此外,学术文化被士族大族所垄断跟当时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密切相关。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学术文化的发展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可得出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

【参考答案】

(1) 特点: 规模:规模宏大;主体:朝廷高度重视; 内容:与儒学紧密结合;效果:把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起来(培养众多儒学之士)。(补充答案:推动太学成为文化学术中心) (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

(2) 趋势: 从太学向地方的世家大族转移 。(2 分)

原因: 大一统政权的消亡,官方学校体系衰落(政局动荡);世家大族重视儒家文化传承(家学渊源);世家大族垄断学术以求政治仕进;世家大族经济实力较强,具备钻研学术的经济基础 。(补充答案:九品中正制)(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英法用战争打破清王朝对《南京条约》“一劳永逸”的愿望,并且《天津条约》明确规定条约“以十年为限”,可以“酌量更改”随着眼界的打开,清朝君臣对修约逐渐有了新认识。《马关条约》签订后,一些开明的官员纷纷上奏呼吁修约。1898年,总理街门更是向英国提出“希望修改税则和条约中的通商各10款”。虽未成功但迫使英国正面回应了中国的修约诉求。

——摘编自李育民《晚清时期条约关系观念的演变》

材料二 表2中华民国时期废除不平等条约大事记

时间

事件



1924 年下半年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取消所有不平等条约的宣言,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群众性的反帝废约运动



1928年7-11 月

南京国民政府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断约”的运动,并先后答订《整理中美两国关税关系之条约》《中比友好通商条约》等



20世纪40年代

中国社会掀起一股要求立即废除不平等条约的热潮,国民政府与英美分别签订了《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





——摘编自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等

(1)据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括清政府提出修约的原因。(6 分)

(2)中时中国废除平等条约进程的特点。(6 分)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从晚清到中华民国修废条约历史进程的主要因素。(2分)

【解析】

【考点考向】晚晴到民国外交的近代化

【素养考察】时空观念;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解题思路】本题是以晚晴到民国修废条约为主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概括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体现了新高考四层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也渗透了四翼的基础性和综合性。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中国近代的外交主要集中在以下三点:第一点是晚晴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如不熟悉国际法和不懂得维护国家主权,这些体现了外交的保守和被动;第二点是外交的进步即近代化,如清政府转变外交观念,学习运用国际法;第三点是外交机构的殖民化,如设立总理衙门。本题是考查第二个角度,总体上常规化、难度不大,是将高考选择题转化为大题,提醒我们注意客观题的主观化,关注事件的纵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所学)由远及近,由彼及此,内外关联。

据材料“鸦片片战争的失败”等内容可知“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出现” ;据材料“早在鸦片战争前夕,姚某某就已注意到时事与世界大势”等内容可知“姚某某本人的经历和探索 ”、 “近代中国人 ” 开眼看世界“潮流的推动”

思考:从广一模到广二模,选考三道题目:第21题“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所用材料比较简单直接,主要考察知识概括梳理能力,比较简单,材料直接概括可以得出大部分答案;广二模,选考姚某某,材料信息清楚全面,考察能力要求也比较低。这种情况下,如何快速在选考题目中找到这种材料能够提供大部分考察能力信息的题目。

【参考答案】

(1)严禁鸦片人口,组织抗英斗争;撰写《康?纪行》,介绍西藏和英、俄的情况 ; 提出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的主张; 介绍西方的自然科学和英国的议会政治 。(每点 2 分 , 任答 3 点即可,共6分)

补充:促进近代思想解放潮流

(2)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出现;西学传入(经世致用思想影响); 近代中国人 " 开眼看世界"潮流的推动; 姚某某本人的经历和探索 。(每点 2 分 , 任答 3 点即可 , 共 6 分)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广东省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