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外国电影史 概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外国电影史》
第一章 电影的诞生
一 电影的起源:
1 视觉暂留: 约瑟夫普拉托(比利时,1829)“诡盘”、幻灯与活动视盘结合:早期动画
2 摄影术:1839年 小孔成像:达盖尔照相法
1872年 照相法连续拍摄:爱德华·慕布里奇 (??25000的一个赌)
1882年 摄影枪:马某某
爱迪生与助手:胶片打孔,解决机械传动的技术问题
3 放映术:1894年 爱迪生“电影视镜”、卢某某埃尔兄弟“活动摄影机” 、1895年12月28日, 卢某某埃尔兄弟在巴黎的咖啡馆首次售票公映其影片。这一天,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二 卢某某埃尔兄弟的活动电影
1 单某某、固定机位的纪实短片、风光片 2 移动镜头开始使用:1896年,卢某某***的尤某某· 普罗米奥通过放在小船上的三脚架和摄影机再现了威尼斯的动态景观。 3 开始到国外放映影片。4 1897年,开始销售电影摄影机。
三 乔治·梅某某(1861-1938)的“银幕戏剧”
梅某某:魔术师,剧院老板,演员。创造了停机再拍、叠印、 溶入、 溶出和淡入淡出等组接方法。
梅某某的电影美学观: “银幕即舞台”
梅某某的电影样式 魔术片:《贵妇失踪》、排演的新闻电影:“再现”、神话故事片:由童话故事改编、科幻探险片 月球旅行记 190 卢某某埃尔与梅某某:两种倾向,两种风格
纪录与表现、写实与幻想、再现主义与表现主义
四 英国的布莱顿学派
电影史上最早的一个电影流派。有明确的创作主张与倾向。十九世纪末与二十世纪初,全英一群有影响力的电影制作人,工作于英国的海XX市布莱顿。后被为“布莱顿学派”。
代表人物:阿尔伯特·史密斯,詹姆士·威廉逊。
史密斯电影创造性地使用蒙太奇的手段,“分镜头”原则。
《玛丽珍妮的灾难》中女佣远景镜头与近景的切换,这种剪辑规则,在此后十五年里逐渐发展成主导电影镜头剪辑的一个基础规则。
第二章 美国电影的崛起:叙事电影的发展
法国 百代***、美国 制作商与放映商,出现了发行商。之后固定放映点,镍币影院:1905年全美大约100多家,到1909年一万个左右。
一 埃德温·鲍某某(1870-1941)与《火车大劫案》、《一个美国消防队员的生活》(1903)《火车大劫案》(1903):交互剪辑(intercutting)
二 大卫·格里菲斯(D.W. Griffith,1875-1948)
20世纪初,美国剧情片崛起,电影重心向好莱坞迁移。《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党同伐异》(1916) 片尾 最后一分钟营救
(一)格里菲斯电影的叙事形式
(二)格里菲斯电影的叙事时间,叙事空间
(三)格里菲斯电影的叙事语言:特写镜头、全景、
远景等使用;叙事节奏的把握
三 美国喜剧默片
麦克· 赛纳特:美国喜剧片的创始人与奠基人 启***
巴斯特· 基顿 :冷面笑匠 《将军号》
查尔斯·卓别林(1889-1977)卓别林的喜剧观人物形象影片的结构与时空观念
(《城市之光》片段)
第三章 欧洲先锋电影运动
时代背景:一战结束
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发展
1920年代 世界电影艺术的中心由美国转回到欧洲
1920年代 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批重要的电影理论家与著作 一 法国印象派电影与超现实主义流派
德吕克: 著作《上镜头性》(1920);影片《流浪女》(1922)
谢尔曼·杜某某:《西班牙的节日》(1919)
印象主义流派的特征:“心理叙事”
1 心理叙事2 自然物像与人物心理和精神的对应3 新的摄影技巧以求适应人物心理和精神的视觉表现4 强调视觉节奏的表现与节奏性剪辑的重要性
超现实倾向的各种流派:路易斯·布努埃尔(1900——1983,西班牙)
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一条XX鲁狗》(1928)
1 “纯电影”的美学实验 : 莱谢尔《机器的舞蹈》(1923)
谢尔曼·杜某某《957号唱片》(1928)
2 达达主义无理性实验 :雷某某·克莱尔《幕间休息》
3 超现实主义电影: 谢尔曼·杜某某《贝壳与僧侣》(1927)
二 德国表现主义和现实主义倾向的美学追求
(一) 表现主义代表作《卡里加里博士》(又译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 1919)编剧:卡尔·梅某某 汉斯·杰诺维兹 导演:罗伯特·威恩
1 戏中戏的叙事结构 2 表现主义造型风格的处理。 世界电影史上由美工师决定影片视觉风格的先例。
布景不仅体现叙事背景,同时起到视觉主导作用。
造型 A 人物 卡里加里—— “悲剧的典型” (乔治萨杜尔) B 光与阴影的处理
(二) 室内剧、街头电影的客观精神
卡尔· 梅某某 剧作家,理论家《最卑贱的人》(1924)
1 室内剧电影美学的贡献: “小剧场”电影 “寓言式的人物”的心理刻画 电影默片视觉观念的思考:移动摄影 主观镜头
2 街头电影:现实性和社会性、 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手法 柏林平民的生活、“新客观派”
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威廉·茂瑙(1888——1931)《诺斯菲拉图》(1922) 、1924《最卑贱的人》1926,到好莱坞发展,拍摄《日出》,获第一届奥斯卡最佳艺术作品、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三项大奖。
德国表现主义代表人物之二:
弗里兹·朗《大都会》(1927)、《M》(又译作《M就是凶手》,1932)
三 前苏联蒙太奇学派
库里肖夫实验
吉某某·维尔托夫:苏联纪录电影大师 “电影眼睛”。1923年,维尔托夫以“电影眼睛”派的名义发表题为《电影眼睛:一场革命 》的宣言,着苏联纪录电影史上“电影眼睛”学派成立。维尔托夫强调以不断的运动摄影、新奇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一个新世界。同时还强调电影剪辑的功能。他认为,电影摄影师不应被动地拍摄画面,而应对现实画面进行创造性处理。他对画面的处理方法丰富多彩,高速运动镜头、慢动作、动画、负片等等,剪辑方式更是花样迭出,爱用特技而屡遭批评。
爱森斯坦 (1898-1948)
《战舰波将金号》(1925):敖德萨阶梯
1 以视觉节奏的造型因素突出主题,创造影片情绪, 形成视觉冲击力
2 以蒙太奇视觉结构形式强化视觉形象, 扩大影片空间效果
3 以多角度反复重复的延续动作使影片时间抽象化,造成时间延宕的感觉。爱森斯坦的理论:杂耍蒙太奇与理性蒙太奇
1922年,在《左翼艺术战线》杂志上发表了第一篇纲领性的美学宣言《杂耍蒙太奇》。“杂耍是戏剧中每一个特别刺激人的瞬间,即戏剧中能够促使观众足以影响其感官上或心理上的感受的那些因素,也就是能够保证和精确的预计到如果安排在整体的恰当次序中就会引起某种感情上震动的每一个因素,它们是能够用来使最终的思想结论显示出来的唯一手段。”即选择具有强烈感染力的手段加以适当的组合,以影响观众的情绪,使观众接受作者的思想结论。否定专业演员的表演,不必先有完整的文学剧本。
理性蒙太奇:强调通过画面内部的造型安排,使观众将一定的视觉形象变成一种理性认识。
两个镜头之和会产生一种新的概念,因为两个镜头对列及其内在冲突会产生对所描绘事物进行思想评价的契机。
爱森斯坦的蒙太奇观,理论核心:“冲突”。强调两个镜头相接不是两个数字之和,而是二个数字的积。
四 古典好莱坞时期
一 有声电影出现
爵士歌王(The Jazz Singer,1927)。 1 视听艺术的综合2 声音的节奏感与造型感,影响和推动了电影的节奏与剪辑。声音进入电影带来电影美学形式的变化,时空结构的突破。
二 好莱坞体系的特质
1915-1930年间,制片厂在电影制作的每个环节都已经定型,并且也经济化了。好莱坞“古典”时期(约1930-1960)的制片厂已经被认为是工厂化的制片体系。“制片厂制度”运行就是为了大量生产和大量发行电影。而新好莱坞时期的制片厂首先是***——也就是说,他们在很多时候发行独立制作的影片。(托马斯·沙某某)
托马斯·哈伯·英斯,建立了类似工厂流水线的制片生产模式,成为美国电影工业的制片厂体系的原型。
其它小制片厂:哥伦比亚(Columbia)、环球(Universal International)、联艺(United Artists,1981并入米某某,出品007系列电影)
五大制片厂和重要的小制片厂一起控制大部分重要的首轮影院(first-run)。四十年代中期,好莱坞观众达到顶峰,五大制片厂拥有控制了美国25个大城市中163个首轮影院的126个影院的运作。
古典好莱坞时期,八大制片厂推动和确立了:叙事剧情长片标准化;影片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严肃艺术与美国通俗娱乐表演的兼容。
1948年,美法院禁止派拉蒙垂直经营制片、发行、放映业务。这是制片厂制度最终“死亡”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二)古典好莱坞时期制片厂体系与制度的特点1 高度精细的组织分工2 制片人制度3 明星制
“海斯法典”约束下的好莱坞 :古典好莱坞时期吸引了大批海外优秀的电影导演和演员加入。
三 好莱坞类型电影
古典好莱坞时期每年发行大约400-700部电影,制片厂越来越依赖于已经确定的故事程式和技巧。在叙事电影制作的进化中,制片厂制度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根据国内外的流行度,把其系统的电影表达磨练成有效的叙事惯例。三四十年代的好莱坞制片商在稳固的制片厂制度下,适应工业化生产的需要, 迎合观众的欣赏趣味,强化了类型电影。类型规范了影片的叙事时空和形式技巧。
类型和票房
(一) 好莱坞电影“类型”(genre)细分
神经喜剧(screwball comedy):30年代中晚期、西部片(the Western ) 贯穿整个制片厂时期、音乐歌舞片(musical) 40年代晚期和50年代早期、黑帮片(gangster) 30年代初期和中期、硬汉侦探片(hardboiled detective) 40年代、家庭情节剧(family melodrama) 50年代中期到晚期
——托马斯·沙某某 《好莱坞类型电影》
(二) 古典好莱坞电影类型详解
神经喜剧 :代表作《一夜风流》(1934),1935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 导演: 弗兰克 ·卡普拉“对人物性格,社会态度和叙事格局的处理都是公式化的描写。”
西部片 :具有明显的符号特征、多取材于西部文学与民间传说。并不是再现历史的真实写照,而是创造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反映美国人的民族性格与精神倾向。通过戏剧性程式表达。代表作 :《关山飞渡》(导演 约翰· 福特)(1939)
强盗片:突出社会秩序的冲突。(P99) 人物形象:类似牛仔的神化般形象,并富有悲剧色彩。人物原型大都来自当时报纸的头条新闻,以半纪录风格表现。代表作:《疤脸大盗》(Scarface, 1932) 霍华德· 霍克斯
硬汉侦探片 :《马耳他之鹰》(1941)
音乐歌舞片: 《第四十二街》(1933)、《雨中曲》(1952)
(三) 好莱坞类型电影的特性
主题和题材,图像和符号,人物和情节以及形式和技巧方面的共性。古典好莱坞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仍隶属于戏剧性的叙事模式。强调故事情节和连贯性的剪辑,流畅的时空组合,因果关系的线性发展,封闭结构。技术手法:画面构图集中于主人公的中心位置;灯光;“三镜头”法;剪辑使影片顺畅连贯;声音也是封闭空间的表现。“美国梦”
四 奥逊·威尔斯与《公民凯恩》(1941)
摄影:格雷格·托兰德 :《美人计》(1946),《黄金时代》, 《呼啸山庄》(1939 奥斯卡最佳摄影)
剪辑: 罗伯特·怀斯(1914-2005):《XX区故事》1962,《音乐之声》1966《星际迷航1》(1979)
《公民凯恩》特点:景深镜头 深焦(deep focus)、仰拍、长镜头、阴影和造型
特别段落:婚姻变化 报纸大卖 剧院演出
叙事结构、主题、镜头运用、灯光照明、剪辑、声音等 第五章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
诗意现实主义的高峰:1934-1939
代表人物: 让·雷某某 。《大幻灭》(1938):淡化影片情节,社会性和纪实性超越情节;四种语言混用,语言和对白表明人物的身份与阶层。《游戏规则》(1939):叙事上以小说特点结构。对景深镜头的系统运用形成了时空连续的拍摄风格。巴赞 :“《游戏规则》是一部导演风格达到了高超水准影片。”1975年 让·雷某某获第4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诗意现实主义的特点与贡献:1 更新了“现实”观念2 景深镜头的确立与使用3电影中的文学力量 第六章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一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提出: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影响了世界电影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日本、中国均受其影响。1931年,高尔基等探讨制定了苏联文学的创作方法,即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等创作原则被明确在作协章程中。(P126) 此后,成为苏联艺术创作的普遍指导原则。1928年,《有声电影声明》,提出“声画对位”(使声音和视觉形象显著地不相吻合)。 二 转向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电影创作
(一) 里程碑作品《夏某某》(1934),导演:瓦西里耶夫兄弟。英雄形象塑造:典型,富有鲜明个性,象征意义地处理情节。弊端:公式化、概念化创作的源头
(二) 50年代,电影创作的新发展 《雁南飞》(1957,卡拉托佐夫,摄影谢某某·乌鲁谢夫斯基, 戛纳金棕榈大奖) 第七章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西方现代著名的电影流派之一,二战结束前后在意大利兴起。继先锋主义电影运动之后,世界电影史上第二次电影美学革命,是一次从内容到形式彻底的美学革命,对世界电影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巴赞:“真实美学”
一 产生背景:二战结束,墨索里尼垮台,长达20年的法西斯统治终结。新现实主义制作者受到诗意现实主义和苏联电影影响。
二 创作纲领与代表作:1943年,温别尔托·巴巴罗发表在《电影》杂志上的四点纲领(p147)。新现实主义的创作宣言。题材与内容:反对战争 ;反对饥饿;反对贫困和失业所造成的困境 ;反对家庭解体和堕落。
代表人物:罗伯特·罗西里尼(1906-1977):《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945)《德意志零年》(1948)
德·西卡(1901-1974)《偷自行车的人》(1948)
卢某某·维斯康某某(1906-1976) :“新现实主义之父”《沉沦》(1942)《大地在波动》(1948)
德·桑蒂斯:《罗马十一时》
柴伐蒂尼(1902-1989)
编剧:《孩子们注视我们》《擦鞋童》《偷自行车的人》《罗马11时》
对新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阐释:表现事物的真实面目,而不是看上去的样子;使用事实而不用虚构;描绘普通人而不是那些油头粉面的英雄,揭示每天的事件而不是例外的事件;表现人与他的真实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浪漫主义的虚幻。
巴赞 “意大利电影的突出特点就是对当前现实的密切关注” 。 新现实主义的作品,是世界电影中唯一的一个表现着“拯救着一种革命的人道主义。”
三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美学特征:1 纪录性2 实景拍摄3 长镜头4 非职业演员5 结构形式6 地方方言
四 意大利电影大师
费德里科·费里尼(1920-1993)(《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副导演,编剧)《道路》(1954)《卡比利亚之夜》(1957)(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甜蜜的生活》(1960)(戛纳金棕榈)《八部半》(1963)
《我记得》1973)(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 《奇遇》(1960)《红色沙漠》(1964)(威尼斯金狮奖)《放大》(Blowup, 1966,戛纳评审团特别奖)《中国》(1972)
第八章 日本电影 20世纪50年代日本电影崛起:各
黑泽明《罗某某》(1951)(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威尼斯金狮奖)
1952 沟口健二《西鹤一代女》(威尼斯)、1953 沟口《雨月物语》 五所平之助《烟囱林立的地方》、1954 衣笠贞之助《地狱门》
黑泽明《活着》,《七武士》,沟口《山椒大夫》、1956 市川昆《缅甸的竖琴》、1957 今井正《暗无天日》、1958 稻垣浩《无法松的一生》(威尼斯)
一 日本民族电影发展初期:1 日本电影企业:模仿好莱坞,建立了制片厂系统的电影企业。与好莱坞不同,是以导演为核心。日本影片题材样式,同样受美国影响。 2 日本传统美学的影响:早期:歌舞剧的影响。由无声到有声: 小津安二郎、沟口健二的创作标志日本电影的成熟。
二 战后的日本电影:黑泽明:《无愧于我们的青春》(1946)
三 日本电影黄金时代:五十年代
黑泽明 《罗某某》 摄影、剪辑、叙事方式
沟口健二 “女性电影” 长镜头 全景镜头
小津安二郎 日本民族电影文化的重要代表
四 日本当代电影
1 六十年代,日本新浪潮 :大岛渚 《青春残酷物语》(1960)
今村XX 《无止境的欲望》(1958)《ib山节考》 (1983)
2 日本新电影运动:岩井俊二 《情书》、北野武 《花某某》(1997,威尼斯金狮)、周防正行《谈谈情,跳跳舞》(1996)、是枝裕和 《下一站,天国》, 《如父如子》《步履不停》《奇迹》
第九章 法国电影“新浪潮”法国“新浪
电影史上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
背景:二战后,美国“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语出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代表作《在路上》,1948年)。之前海明威“迷惘的一代 (Lost Generation)”。存在主义:萨特《存在与虚无》
一《电影手册》与巴赞:法国电影杂志,1950年,安德烈·巴赞(“新浪潮”的精神之父)创办。
巴赞 (1918-1958):“电影是现实的渐近线”。
写实主义 2 巴赞的场面调度理论 “长镜头”或“景深镜头”理论
巴赞认为,蒙太奇手法破坏了感性的真实,而景深镜头永远是“纪录事件”。并且,巴赞希望创作者认识到画面本身所具有的原始力量,认为通过不加修饰的画面来显示含义也是需要艺术技巧的。
特吕弗、戈达尔等新浪潮代表人物的电影观念与巴赞一脉相承。
弗朗索瓦?特吕弗的《四百击》(《胡作非为》,1959)。戈达尔《筋疲力尽》(1.5亿法郎票房)
二 新浪潮的美学观念及创作特征
(一) 作者电影 :50年代中期,《电影手册》里一批年轻人撰文抨击当时一些有声望的导演。著名的五个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约翰·卡萨维茨《影子》
阿瑟·佩恩
迈克·尼克尔斯《毕业生》(1967)
(二) 高峰时期(1969~1976)
霍某某《逍遥骑士》
乔治·卢卡斯《美国风情画》(1973)
马丁·斯科塞斯《出租汽车司机》(1975)
科波拉《巴顿》(编剧,1970),《教父I》(1972)
西德尼·波拉克《无力的马不是要射杀吗?》(1969)
米洛斯 ·福尔曼《飞越疯人院》
斯蒂芬·斯皮尔伯格《大白鲨》(1975)
等等
(三)新好莱坞电影的创作特点
二 新德国电影
“奥伯豪森宣言”:1962 ,“创立德国新电影”。
新德国电影的四大导演:
赫尔措格:《人人为自己,上帝反大家》(1976)
施隆多夫:《铁皮鼓》,《斯万的爱情》
法斯宾德(1945-1982):《爱比死更冷》
文某某:《德克萨斯州的巴黎》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外国电影史 概要》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