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1 导言 什么是哲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导言 什么是哲学
小 引
一 思考普遍性的问题是哲学的开始
1 哲学的研究对象: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这样一个最高最大的普遍性问题。
2 哲学所讲的普遍性主要是指我们所说的最大最高的普遍性,科学所讲的普遍性、规律性是较小范围的普遍性,但是只要是思考普遍性问题,就有着哲学的起点。但是即使是最大最高的普遍性也是与具体的、个别的事物和现象联系的,哲学是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的,
二 哲学思考来源与惊异(惊异又翻译成好奇心)
1 哲学源于一种什么样的惊异?哲学源于对世界整体性把握这样一种最大最高的普遍性问题的惊异,或者说,有了对这种普遍性问题的惊异、好奇,就意味着哲学问题的提出和哲学的产生。
2 哲学起源与惊异与哲学起源与时间之间并不是相互违背的:哲学源于实践是正确的,在实践之中,才有可能产生惊异,但是仅有现实生活和实践并不一定产生惊异。PS:实践的内涵不仅仅指示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的实践,还可以理解为人生的一切活动,既包括生产、也包括日常生活。
二 “哲学“一词的渊源
最早:赫拉克利特提出“爱智慧“:”爱智慧“的意思是说,“爱”是说事物之间的和谐一致、相互适应;“智慧”是说所有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都在存在之中,都属于存在,都集合与存在之中,存在把存在的东西(存在者)集合为一。爱智慧的含义就是人与万物(一切存在者)合二为一的一种和谐一致的意识。
后来:***有的东西做出理智的说明和解释,以便大家能够理解,于是理智性的、概念式的东西成为了智者的追求。
但是理智性的、概念式的东西与先前的“爱智慧”所讲的万物统一的爱的思想是相互矛盾的,它背离了这种思想,因为对万物统一的爱是人和万物合一,人和存在合一,而对概念的追求则把人与概念看成是彼此外在的东西。
然后:希腊人认为人对万物合一的爱是值得惊异的东西,也是值得珍惜的东西,为了反击智者,保护“爱智慧”的思想,于是存在着统一与存在的思想,即“智慧”,也变成了一种概念式的追求,变成了一种为人们所“渴望”的东西。由“爱”到“渴望“的转变是一种由人与存在合一、和谐一致到人与存在相互外在的转变:“爱智慧”是指人与“智慧“原本内在地、原始地在一起,“渴望”则是把人与“智慧”变成彼此外在的东西,把“智慧”变成一种外在的需要而加以追求的东西。通过这种转变“爱智慧”就变成了后来的“哲学”。哲学不是先前的“爱智慧”,而是对于哲理的渴望与追求。这种追求所追问的问题就从此变成了“什么是存在者?”
细化:智者派做准备的到达“哲学“的这一步,首先由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实现。
苏格拉底、柏拉图致力于“什么是存在者?”“哲学就是追问当存在者存在时,存在者是什么。”
亚里士多德:问存在者是什么,实际上意味着问“存在者的存在性是什么”,哲学的任务就是追问“存在性”。“存在性”就是存在的根底,所以问存在者是什么,实际上以为着问“存在者到底是什么”
PS:柏拉图认为存在者的存在性或根底是“理念”;
亚里士多德对“存在性”不同于柏拉图,他把它规定为“第一理由或原因”即最高最后的原因。
古希腊早期的思想家们不分主体与客体,灵魂和肉体、精神与物质都是浑然一体的。例证:“物活论”
三 哲学的传统界定
哲学的传统界定是概念哲学,是进入抽象概念的王国为最终目标的学问,是渴望进入抽象概念的学问,后来到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现当代哲学才改变了这种界定。
概念哲学的缺陷:自柏拉图到黑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占统治地位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本体论的思想显现的尤为重要,特别是在现象学以及存在主义哲学那里,但是,英美分析哲学则反对任何形而上学的本体论。
2含义:本体论在西方哲学史上有两种用法:A 包括宇宙论在内的,B不包括宇宙论在内的。
知识论或认识论(epistemology)
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能力、范围、限度和真伪标准的研究。
价值论(axiology)
最早由法国学者拉皮埃使用,价值论是关于事物对满足人的需求、兴趣和目的的意义的研究。北美现代哲学家、新实在论者蒙某某,在他的哲学分类(方法论相当于认识论、形而上学相当于本体论、价值论三部分)中,价值论包括伦理学和美学两个分支,蒙某某的分类法在西方现当代哲学中颇有代表性。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1 导言 什么是哲学》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