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卷

本文由用户“wwb081201”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2-25 13:32:07 举报文档

以下为《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卷》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绝密★启用前

2020-2021学年度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卷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一、选择题

1.文物是我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文物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貌的是

A./ B./

C./ D./

2.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雕版印刷品等文物。据此判断古墓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

A.秦朝 B.汉朝 C.隋朝 D.唐朝

3.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

A.安史之乱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黄巢起义

4.科举制诞生的标志是( )

A.隋某某废除选官制度 B.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

C.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D.武则天创立殿试制度

5.“盛唐气象”本来是诗歌上的一种说法,但已经被历史学家所接受,用来说明中国历史上的那个黄金时代。从盛唐气象出现的原因来看,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专制与跋扈

B.颓废与反抗

C.任性与狂妄

D.开明与开放

6.“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是郭沫若对哪位古代著名诗人的评价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李清照

7.“年少从军不为苦,长戟短刀气如虎。男儿志在立功名,青海西头擒赞普”。诗中“赞普”是对我国古代哪一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呼?(??? )

A.回纥 B.南诏 C.梲棬 D.吐蕃

8.“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进士科”的作用是(  )

A.巩固了西周统治 B.改善了选官制度

C.加强了经济交流 D.妨碍了中外往来

9.清朝诗人赵翼这样评价李白的诗:“诗之不可及处,在乎神识超迈,飘然而来,忽然而去,不屑屑于雕章琢句,亦不劳劳于镂心刻骨,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材料说明李白的诗具有

A.浪漫主义精神

B.现实主义精神

C.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

D.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

10.下图所示是唐朝农民创制的一种先进生产工具,唐朝农民用它( )

/

A.耕种田地

B.灌溉田地

C.鼓风冶铁

D.纺织丝绸

11.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  )

A.李清照 B.花木兰 C.慈禧太后 D.武则天

12.隋朝大运河,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请结合下图指出大运河的中心是

/

A.A

B.B

C.C

D.D

13.《新全球史》中写道:“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的投资千年来一直都有回报。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此项工程”指的是

A./

B./

C./

D./

14.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治之年。唐玄宗统治前期“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材料中“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

A.文景某某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15.在中国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

A.杨某某 B.李某某 C.李世民 D.武则天

16.搜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研究的课题是

A.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B.中华文明的起源

C.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D.统一国家的建立

17.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社会充满活力,人们显示出的精神风貌是( )

A.胡汉交融、中西贯通 B.昂扬进取、积极向上 C.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 D.完全模仿周边国家

18.“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在杜甫《忆昔》这首诗中“开元全盛日”指的是(  )

A.文景某某 B.光武中兴 C.贞观之治 D.开元盛世

19.“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事实的是

A.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B.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吐蕃归属唐朝管辖

20.天宝初年,边镇兵力达49万人,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某某、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材料反映了唐玄宗后期

A.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B.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

C.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D.民族交融进一步发展

21.唐朝时,由日本派遣来唐朝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为

A.留学生

B.遣唐使

C.节度使

D.遣隋使

22.“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宴,物殷俗阜。”“天下大理”的局面被誉为

A.文景某某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靖难之役

2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总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三位皇帝引领唐朝走向辉煌的共同经验,对今天我们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将有巨大的借鉴作用。下列属于他们的共同经验的是

A.戒奢从简 B.整顿吏治 C.重视人才 D.平定叛乱

24.“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共同原因包括

①国家统一,社会稳定

②统治者注意调整统治政策

③思想文化上实行高压政策

④重视人才的选拨和任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25.唐代的繁荣与开放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外交流的发展有关,以下最能表明中国人学习外国文化的开放意识和刻苦精神的是

A.玄奘西行 B.遣唐使的到来 C.文成公主入藏 D.鉴真东渡

26.考古工作者对一座古墓进行考古挖掘时,发现了许多开元通宝、青瓷、白瓷、唐三彩、雕版印刷品等文物。请你判断这座古墓的主人最有可能生活在

A.隋朝

B.唐朝

C.汉朝

D.南北朝

27.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体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 )

A.高度繁荣 共享太平 B.世界领先 求同存异

C.对外开放 双向交流 D.源远流长 泽被东西

28.唐朝时,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勾画庐山瀑布壮丽图景的诗人是被人们称为“诗仙”的( )

A.李白 B.白居易 C.柳宗元 D.韩愈

29.在封建的男权社会中,武则天作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引发了时人和后人更多的关注和争议。下列这些评论中,最准确的是

A.严刑酷法,实行残暴统治

B.颇有作为,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C.奢侈腐化,心狠手毒

D.选贤任能,政治清明,创“开元盛世”

30.现在在世界上一些国家有“唐人街”,不少外国人也喜欢把中国人称为“唐人”,你认为其原因应该是( )

A.唐朝在世界上享有较高的威望 B.中国人是唐朝人的后代

C.唐朝时中国对外交往活跃 D.唐朝时中国经济发达

31.唐朝后期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的统治以致命的打击。黄巢起义爆发的原因是( )

①统治腐朽,宦官专权

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相互之间兼并战争不断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④连年的灾荒使得人民无以为生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32.复旦大学钱某某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祺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阔、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这位“伟大僧人”是( )

A.释迦牟尼 B.鉴真

C.玄奘 D.郦道元

33.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中印交往的重要史某某( )

A.玄奘西游 B.鉴真东渡 C.郑和下西洋 D.张骞出使西域

34.藩镇割据是唐朝末年形成的一大恶瘤,下列历史现象的产生与这一“恶瘤”密切相类的是( )

A.安史之乱 B.黄巢起义 C.五代十国 D.宦官专权

35.唐朝由强盛转向衰落的转折点是()

A.唐玄宗天宝年间任用奸臣

B.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C.安史之乱

D.唐末农民战争爆发

36.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历经坎坷。他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情况,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他”是

A.李白 B.杜甫 C.孟某某 D.王安石

37.“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下列对这一时期的介绍中,不正确的是

A.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延续 B.它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

C.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的发展 D.政权分立,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38.在电视剧《唐太宗秘史》中可能出现的事件有

①魏征直言②文成公主入藏③玄奘西游④任某某为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9.下图是隋朝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图中的①②③代表相关的历史事件,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选项是

/

A.①建立隋朝②灭亡陈某某③开通运河 B.①灭亡陈某某②建立隋朝③开通运河

C.①开通运河②建立隋朝③灭亡陈某某 D.①建立隋朝②开通运河③灭亡陈某某

40.《日本书纪》:“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某某。” 为了实现文中所说的“常某某”,日本政府采取的措施是( )

A.派倭寇侵略我国沿海地区 B.派商人与唐朝通商

C.派僧人到唐朝传播佛教 D.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

41.唐朝诗人皮日休曾说:“大运河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由此可看出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意义是( )

A.巩固隋朝的统治 B.有利于中外经济交流

C.促进南北经济交流 D.结束了分裂割据,实现了大统一

42.684年武则天下令:凡官吏所在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者升官。这体现了武则天

A.严惩贪官污吏

B.提倡勤俭节约

C.重视农业生产

D.善于听取意见

43.唐太宗在位的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安定,国力增强,被史家誉为“贞观之治”。下列举措有助于形成这一局面的是(  )

①颁布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分封弟子

②完善科举制,让出身低微但有才能的人有做官的机会

③重视农业生产,减免租赋,减少力役

④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观念,对各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4.图片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资料,李某某在自主学习中搜集到以下一组图片,他要为这组图片拟定一个共同的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

A.祖国统一 B.民族团结 C.中外交往 D.抵抗侵略

45.《资治通鉴》称隋某某:“其自奉养,务为俭素,乘舆御物,故弊者随宜补用。由此可见,隋某某( )

A.生活奢侈 B.重视农业 C.整顿吏治 D.崇尚节俭

46.《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故事几乎家喻户晓,该故事发生在

A.唐高祖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太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47.“上问魏某某:‘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谦听则明,偏信则暗。’上曰:‘善!’”材料中“上”指的是

A.隋某某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高某某

48.杜甫的诗“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未达,况乃未休兵”的是( )

A.秦朝暴政 B.赤壁之战 C.贞观之治 D.安史之乱

49.请为下面四幅图片选择一个合适的标题(?? )

/

A.唐朝民族关系和睦?/ B.唐朝经济繁荣?/ C.唐朝对外交往频繁?/ D.唐朝科技发达

50.下列能为我们深入了解与全面评价唐太宗提供丰富而有效的信息的文献是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三彩是唐朝时期陶制品,造型精美、色彩艳丽,展示了唐朝时期高超的手工业水平,D项正确;半两钱是秦朝时期的货币,不能反映唐朝时期社会风貌,A项错误;殷墟甲骨是商朝时期的文物,能够反映商朝时期的社会,而不是唐朝,B项错误;京剧形成于某某,因此也不能反映唐朝社会风貌,C项错误。

2.D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开元是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青瓷、白瓷、三彩瓷器都是唐朝盛世经济繁荣在手工业方面的体现。雕版印刷品出现在隋唐时期。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3.A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开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廷日趋腐败。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尖锐,边疆形势也日趋紧张。各地节度使逐渐集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于一身,势力膨胀。安禄山一身兼任范某某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A项符合题意;而BCD三项均发生在安史之乱后(唐朝后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4.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创立进士科,科举制诞生,B项符合题意;隋某某废除选官制度,改以考试选官;唐太宗、武则天完善了科举制。由此分析A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B。

5.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朝是我国历史上最为繁荣与开放的朝代,它不仅有开放的对外政策,还有开明的民族政策,因此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民族交往与交融、中外交往和交融、开放的社会风气和多彩的社会生活等,显示了昂扬进取、生气勃勃、兼容并蓄的盛唐气象 ,故D符合题意。ABC都是负面的评价,与题干不符,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B

【详解】

“诗中圣哲”指的是诗圣。杜甫的诗语言精炼凝重,艺术技巧高超,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复杂、动荡的历史,被称为“诗史”,故答案选B。

7.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赞普是吐蕃王某某,赞普是吐蕃的最高统治者。所以答案选择D。

8.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隋某某废除前朝的选官制度,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拨人才的制度,隋炀帝是进士科的设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诞生改变了以往按门第选官的制度,且官吏的选拔权由上层权贵控制的局面。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的选拔范围。故选B。

9.A

【解析】

题文材料大意是:李白诗句的不可超越的地方,在于他的思想超乎神仙,潇洒自如而来,灵峰一转而去,不屑于字句的雕琢,也不费神费力的去让人铭心刻骨,全然有一种天马行空,自由洒脱不受拘束的气概。由此可见,这段材料与李白的诗具有浪漫主义精神相一致。BCD三项与题文材料中不符,故选A。

10.B

【详解】

筒车是利用水力冲击大水轮并带动轮缘上的竹筒或木筒从河中提水的工具.。通过其概念和工作原理可见:这是一种新型的灌溉工具,提高了生产力。故本题答案选B。

11.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高某某去世后,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某某,次年,武则天废中宗,另立李某某为皇帝,是为唐某某,但是政事皆取决于武则天,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690年,武则天再废睿宗,宣布改唐某某,自称皇帝,以洛阳为神都,改元天授,武则天是历史上仅有的一名女皇帝,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的人物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不符合题意;故选D。

12.B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隋唐大运河以*_**,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条:通济渠、邗沟、永济渠、江南运河,图中B处是洛阳,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地点不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详解】

依据题干“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从605年起,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大运河以*_**,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从图B中的文字和工程可判断是大运河。B项符合题意;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的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修筑的,A项不合题意;以图C的外观可知是赵州桥。隋朝杰出工匠李春设计建造了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C项不合题意;图D是长城,秦朝时期为了抵御匈奴,修筑了万里长城。明朝对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筑。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尽管此项工程耗资巨大,但是隋炀帝……”“它将中国南部与北部的经济融为一体,由此为政治和文化的统一建立了经济基础。”是解题的关键,反映了此项工程是隋炀帝时期修建的,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据所学可知隋炀帝时期开凿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14.C

【详解】

唐玄宗统治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选C。

15.A

【分析】

【详解】

北周末年,外戚杨某某掌握大权。581年,他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杨某某就是隋某某。589年,隋军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南北朝重归统一。故选A。

16.C

【详解】

从题目看出,“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都发生在唐朝,而隋唐时期的特点就是繁荣与开放。“贞观之治”、“贞观遗风”、“开元盛世”体现了社会的繁荣;唐政府对外实行开放政策,“玄奘西游”、“鉴真东渡”体现了社会的开放。所以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17.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对外开放,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社会充满活力,社会风气显示出开放、进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故B符合题意;胡汉交融、中西贯通不能体现社会充满活力,故A不符合题意;完全模仿北方少数民族和完全模仿周边国家的说法错误,故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8.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开元全盛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年号“开元”,在他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9.A

【详解】

唐朝统治者采取较为开明的政策,处理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在对待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吐蕃人,唐政府采取了和亲的策略,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和亲使的唐与吐蕃的关系十分密切。BCD明显错误,所以答案为A。

20.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天宝年间,边镇兵力达50万。而安禄山一人更兼任平卢、范某某、河东三镇节度使。这三地之间地域相连,兵力又于诸镇之中最强,拥兵20万,实力强大。相反,中央兵力则不满8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军事局面。因此只有选项B符合题意,故选B。

21.B

【解析】

本题考查唐朝的对外交往的有关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的使团被称作遣唐使,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D明显错误,A不符合题意,C是唐朝的地方官职名称。故选B。

22.C

【详解】

由题干中“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判断是开元盛世。唐玄宗即位后,任用姚某某等人当宰相,重视地方吏治,把中央优秀官吏下放到地方任职,并亲自考核县令政绩,还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23.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统治时期,虚心纳谏,重用贤能;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武则天统治时期,重视人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采取各种措施促进社会生产继续发展。使人口明显增长,边境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唐朝全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基础;唐玄宗统治前期,重用贤能,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36.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诗圣”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他的诗反映了那个复杂、动荡的历史时代,被后人称为“诗史”。故选B。

37.C

【分析】

【详解】

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按要求应选择“不正确”的选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他们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因此C项说法错误,故选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要熟悉“五代十国”。“五代十国”的实质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使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

38.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魏征直言进谏,推行王道,辅佐唐太宗共创“贞观之治”,①正确;唐太宗时期将远支宗女封为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②正确;贞观元年,玄奘结侣陈某某,请允西行求法,③正确;任某某为相是在唐玄宗时期,而不是唐太宗,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

39.A

【详解】

根据所学和时间轴可知,581年,隋朝建立,589年,灭陈统一全国,605年,开始开凿大运河,故①②③符合题意。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故选择B。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初中历史期中考试卷》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