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
课标要求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重点)
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根据对概念的理解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神奇的“化学”
【演示实验】课前准备,取两张同样大小的白纸,在白纸1上用无色的酚酞试液写上两个大字“化学”,晾干;课上,用喷壶向白纸2上喷氢氧化钠溶液,无变化,接着再向白纸1上喷氢氧化钠溶液,这时白纸1上出现两个红色的大字“化学”,学生很惊讶。
同学们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内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提出问题 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或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发热,等等。化.从学的角度看,物质的这些变化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探究实验
实验及装置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的物质
变化后有无新物质生成
1水的沸腾
液态的水
液态沸腾时生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的玻璃片又凝结为液态的水
液态的水
无
2胆矾研碎
块状的胆矾
蓝色块状固体被粉碎成粉末
粉末状的胆矾
无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蓝色的硫酸铜溶液等
立即生成蓝色沉淀,溶液颜色变浅,最后变为无色
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等
有
4石灰石和盐酸反应
颗粒状石灰石等
石灰石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石灰石逐渐变小,烧杯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氧化碳气体等
有
课堂讨论
变化前观察
变化时观察
变化后观察
①有几种物质参加反应
②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①反应条件(如加热、点燃等)
②反应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或沉淀等)
①有几种物质生成
②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归纳总结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定义
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如实验1、2)
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如实验3、4)
现象
只是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发生改变,也可能有发光、放热等现象发生
在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发生
实例
水结成冰、石蜡熔化、灯泡发光、海水晒盐、碘升华等
铁生锈、物质的燃烧、烧制瓷器、冶炼金属、呼吸作用、食物腐败、酒、醋的酿造等
本质区别 (判断依据)
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联系
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在发生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知识拓展
(1)物理变化常见的三种形式:状态(固、液、气)的改变,形状的改变(矿石粉碎等),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白炽灯通电发光、放热,电能转化为光能、热能)。凡是状态、形状、某些能量形式改变而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2)在化学变化中,常常伴随着发生一些现象,如发光、放热、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变化都会产生上述现象,况且具有上述现象的变化也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无色氧气加压降温变成淡蓝色液态氧;给水加热,溶解在水中的氧气以小气泡放出这三个变化都是物理变化。故我们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即看是否生成了新物质。
板书设计
第1课时 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3.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实验较多,区别于以往课堂的教学模式,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等。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物质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定义.: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物理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2.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二、物质的变化与性质间的区别和联系
三、物质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本堂课通过生活事例,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已有知识,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讨论、合作、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在学生没有实验知识的基础上都尽可能让学生实践,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的转换。
不足之处
设计问题有些理论化,应从学生生活中实例中提出问题。
[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请点击下方选择您需要的文档下载。
以上为《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