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判断 1ppt

本文由用户“缪磊鑫”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4-25 12:58:37 举报文档

以下为《虚词判断 1ppt》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常见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该考点的命题特点是:

1.从出题特点看,去年考过今年尽量回避。版本的不同,致使各个学校原则上可以选用不同的版本,无法再像过去一样多用课文内的例句加选文中的例句;而且,现在的考查也更重视能力的考查,所以导致了这个现象。

2.从答题的角度来看,多选择一些虚词用法没有争议的例句作为题目,区分度相对高一些。

3.从考查形式来看,主要有两种形式:选择题(意义和用法)、文言文翻译。 (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原文见本节),完成题目。

  解析答案A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两个“而”都是连词,前者表转折,却、可是;后者表修饰关系。C项,两个“为”都是介词,给、替。D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B文言虚词题 6大推断法

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因此高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侧重于比较其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对此该如何辨析呢?现介绍六种常用的方法。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用法是固定。

如“者”“也”“乃”“为”表判断

“见”“于”“为”“为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某某?”(《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句中的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某某”,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表疑问的语气助词,因为它不表示实在意义。有些文言词兼有实词和虚词两种性质,可借助上下文的语境,推断其词性和用法。词性不一样,用法也不一样。如《兰亭集序》中的两个句子“及其所之既倦”和“不能不以之兴怀”,前一个“之”是动词,“往、到达”;后一个“之”是代词,代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再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两个句子“秦伯说,与郑某某”和“失其所与,不知”,前一个“与”是介词,“跟、替、同”;后一个“与”是动词,“结交,亲附”。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如“舟遥遥以轻樝,风飘飘而吹衣”中“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由此可推断“以”也是表修饰的连词。再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中“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文章尾部最后3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虚词判断 1ppt》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