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

本文由用户“zhoucunxin”分享发布 更新时间:2022-01-21 13:37:21 举报文档

以下为《专题02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专题02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

★★考点解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点。其中,“文中的”这一限制条件表明,高考主要考查考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文言虚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虽然文言虚词的意义较多,用法灵活,但是考生如果能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寻求规律,抓住重点和难点,形成一定的推断技巧,就能正确答题。另外,考生要立足教材,结合经典例句,进行归纳整理,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技巧点拨★★

?推断技巧

1、句意推断法。根据句子的大意来推断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即根据文章的上下文,在总体把握文句意义的基础上来确定某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代入推断法。如果我们知道某个虚词几乎所有的意义和用法,但不知道它在某个句子中的意义和用法,那么我们可以把它的每个意义和用法都带入到这个句子中来试一试,如果某个用法和意义讲的通,那么它就可能是这个意义和用法。

3、语法推断法。文言文中讲究句子对称,在一些文言文尤其是骈体文中,一般来说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大致相同。我们可以由上一个句子中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来推断下一句话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看是否讲得通,如果讲的通,那么他们的意义和用法可能相同。

4、标志推断法。有些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具有特殊的标志。比如判断句中的标志“者”“也”“乃”等。被动句中的“见”“于”“见……于”等“也”常在居中表停顿等。其意义和用法是固定的,只要找出它的标志,就能知道它的意义和用法了。

★★经典例题★★

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共19分)

左某某《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某某。余惧世之学者溺其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某某?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某某,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o萍ひ园芡潦J翘乩细纠掀哉咧玻套愣跷铮挚鎏斓刂弈撸跹糁耷睿詏挾磸G廢【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某某?”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某某;人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

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o挾磸G廢: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不概于某某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某某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二、【2019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某某

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某某,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某某,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于某某。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某某。石鼓之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某某、知州事张某某,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某某,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某某,曲某某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某某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三、【2019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宗某某①集》序

(明)王某某

呜呼!此广陵宗某某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某某传之,而吴郡王某某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某某,公转角立。爱至潘陆某某,太冲修质,沈宋某某,必简岳某某,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某某,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某某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某某。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瑕无碱。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瑜而任某某。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某某,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某某。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参⑤藩落。属有岛寇事⑥,在席某某,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其曾偶持论若此。

(选自《弃州山人四部稿》,有期节)

【注】①宗某某:宗某某(1525-1560),字子相,与李某某(字于鳞)、王某某、吴某某等六人合称明代“后七子”。②矩钱:犹规则、法度。③碱: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 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路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四、【2018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1)积微,月不胜(1)日,时不胜月,岁不胜时。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兴之务之,如是则常不胜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则小事之至也数,其悬(3)日也博,其为积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悬日也浅,其为积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时者霸,补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时,仅存之国危而后戚某某,亡国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时某某,王者之功名,不可胜日志也。财物资宝以大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诗》曰:“德?(4)如毛,民鲜克举之。”此之谓也。

(取材于《荀子》)

注释:(1)胜,超过。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2)敦比:注重从事。本句意思是,像这样,那么只顾处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从事小事的。(3)悬:悬挂,此处意思是存在。(4)?:分量轻。

(2)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1)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某某、蔡叔之事(2)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鲁国之法,鲁人为人臣妾于某某,有能赎之者,取其金于某某。子贡赎鲁人于某某,来某某,不取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自今以往,鲁人不赎人矣。”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曰:“鲁人必拯溺者矣。”孔子见之以细,观化远也。

(取材于《吕氏春秋》)

14.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故善日者王 王者敬日

B.亡国之祸败不可胜悔也 不可胜日志也

C.此之谓也 若白垩之与黑漆

D.察其秋毫 其人拜之以牛

五、【2018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白某某洲五亭记 [唐]白居易

湖州城东南二百步,抵?溪,溪连汀洲,洲一名白某某。梁吴兴守柳恽于此赋诗云“汀洲采白某某”,因以为名也。前不知几十万年,后又数百载,有名无亭,鞠①为荒泽。至大历十一年,颜鲁公真卿为刺史,始剪榛导流,作八角亭以游某某。旋属灾潦荐②至,沼堙台圮。后又数十?,委无隙地。至开成三年,弘农杨某某为刺史,乃疏四渠,浚二池,树三园,构五亭,卉木荷竹,舟桥廊室,洎游宴息宿之具,靡不备焉。观其架大o",跨长汀者,谓之白某某亭。介二园、阅百卉者,谓之集芳亭。面广池、目列岫者,谓之山光亭。玩晨曦者,谓之朝霞亭。狎清涟者,谓之碧波亭。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タ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游者相顾,成某某:此不知方某某?人间也?又不知蓬瀛昆阆,复何如哉?

时予守宫某某,杨某某缄书赍图,请予为记。予按图握笔,心存目想,墮缕③梗概,十不得其二三。大凡地有胜境,得人而后发;人有心匠,得物而后开:境心相遇,固有时耶?盖是境也,实柳守滥觞之,颜公椎轮之,杨某某绘素之:三贤始终,能事毕某某。杨某某前牧舒,舒某某;今牧湖,湖人康。康某某,革弊兴利,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利兴,故府有羡财;政成,故居多暇日。是以余力济高情,成某某,三者旋相为用,岂偶然哉?昔谢、柳某某,乐山水,多高情,不闻善政;龚、黄某某,忧黎庶,有善政,不闻胜概。兼而有者,其吾友杨某某乎?君名汉公,字用NB。恐年祀久远,来者不知,故名而字之。时开成四年,十月十五日,记。

(选自《白居易集》

【注】①鞠:皆,尽 ②荐:连续 ③墮缕:逐条陈述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为名也 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B.作八角亭以游某某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C.康某某,革弊兴利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D.若改茶法、变税书之类是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实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某某,完成后面题目。

送吴某某先生会试序①

予为童子时,则知有吴某某先生。长而登先生之门,悦而忘其归也。盖世之所谓慷慨魁磊之士,吾必日先生焉。先生精于某某,邃于文,熟于事。少时,为县大夫郡邑长者所推重。当道者往往叹息,期以大用,指日以望。既而摧抑顿挫者几三十年。

先生自负瑰玮,不见施某某②,独喜为人言之。人无贤愚,见者倾倒。自少年学子稍知向方某某,必引而进之。士之有志者,亦皆归先生。每从嘉林修竹间,纡衿方履,笑咏相随,殆无虚日。时有质辨,剖析毫发,议论蜂起,群疑豁如,云披雨霁,天清日明。其于天下之利害,生民之得失,常有隐忧于某某。天子中兴,慨然有志于三代之治。诏书数下,所以修明千百年之废典者不一事,悉先生之所尝言者。故与先生游者,皆去为显官。先生独为诸生,揖让进退自若也。

嘉靖辛某某,先生始发解,于是将上礼部。皆喜先生之遇,而又惜其晚也。然君子之论不施于早晚之间,而施于遇不遇之际。不以徒遇之为喜,而以得所遇之为乐。

予惟国家以科目收天下之士,名臣将相,接踵而兴。豪杰之士,莫不自见于某某。而比年以来,士风渐以不振。其始羸然一书生耳,才释褐③而百物之资可立具,此何从而得之哉?亦独不念朝廷取之者何如,用之者何如,爵禄宠锡④之者何如也!世之所倚重者尽赖此辈,而如是弥望,君子盖以为世道无穷之虑焉。

初,先生与余论天下事,予未尝不竦然,又默然有感也。以为在位者皆以此为心,则天下可以无事,然而先生不遇也。今先生遇矣,以其向所言者而从事焉,则犹饥渴而饮食之也。夫趋俗之士师师⑤,持正之士谔谔。夫谔谔非幸也然天下之事彼不为而此为之倡者一人随者十人则固当有声气之同者。若是而相与持天下之势,君子又以为世道无穷之幸焉。故予谓先生不谓之晚,而如先生乃可谓之真遇也。若彼碌碌者徒,虽襁褓而朱某某⑥,日唯诺于殿廷,吾不谓之遇也。因书以为别。

(取材于归有光的同名文章)

【注释】①本文写于吴某某44岁即将赴京参加会试之时。文中的“发解”指考中乡试第一名,“将上礼部”指即将赴京会试。②施某某:施展才能的机会。③褐:粗布衣衫。④锡:同“赐”。⑤师师:庄严恭敬的样子。下文的“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⑥朱某某:古代高级官员的服色,借代高官显爵。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悦而忘其归也 而又惜其晚也[来源:Z#xx#k.Com]

B. 当道者往往叹息 故与先生游者

C. 士之有志者 用之者何如

D. 士风渐以不振 因书以为别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松江府 通判许某某

[清]刘某某

许君讳曾某某,字仑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痛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某某,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某某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z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o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徒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某某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

(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

[注]①z(ku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遂发愤以卒 木欣欣以向荣

B.填淤则舟楫不通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因潜请于布政辰公 月出于东山之上

D. 既为方伯所知 秦王为赵王某某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与薛寿鱼书①???????????????????????????????????

[清]袁某某

??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乣伓病7蛩讲恍嗾撸潜刂堋⒖锥蟛恍嘁病t嘀洌镏龋狨浦剑钥梢圆恍嘁病J贡卮堋?锥罂梢圆恍啵蛴钪婕浒驳糜写朔追字堋⒖啄衬常?/p>

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某某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

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人其民,使无天扎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某某,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扶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逮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某某,神农始之,黄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某某。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

仆昔疾病,姓名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某某?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某某(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某某,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某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某某、程某某、张某某、朱熹,均为理 内容过长,仅展示头部和尾部部分文字预览,全文请查看图片预览。 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某某。然卒王某某、彭某某、英布、卢某某,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故柳宗某某:“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某某某某,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某某·苏轼《东坡志林》)

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有侯某某 争必以利

B.三代之兴 知诸侯之不可复

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而诸子之论废矣

D.袭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贼虐者

[文章尾部最后500字内容到此结束,中间部分内容请查看底下的图片预览]

以上为《专题02 文言虚词的推断技巧》的无排版文字预览,完整格式请下载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上面文字预览以及下方图片预览。图片预览是什么样的,下载的文档就是什么样的。

图片预览